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个性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对中山大学 4 5 0名一、三、五年级的临床医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睡眠问题检出率 17 8% ,三年级睡眠质量较差 ,生活事件应激值、应对方式 ,N、E量表分、SCL 90总均分与睡眠质量呈显著相关 ,各因子间也存在一些显著性相关 ,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学习压力、N分、SCL 90总均分和积极应对分对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就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而言 ,生活事件、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对其既有直接影响又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师范院校大学生180名(均为住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教(PSQ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大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7.2%;(2)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0,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247,P<0.01).PSQI总分高低分组在生活事件及消极应对方式使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在社交焦虑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没有中介效应.结论 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63例抑郁症患者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生活事件量表(LES) 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评定,并分析PSQI与另6个评定量表结果的关系。结果抑郁症患者有睡眠紊乱占总数77.8%。PSQI 总分和因子与SCL-90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总均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PSQI与SAS、STAI中的SAI呈正相关(P< 0.01),但与STAI中的TAI无相关关系(P>0.05)。SDS的躯体化障碍因子与除睡眠持续性因子外的PSQI因子和总分有明显相关性 (P<0.05)。PSQI中日间功能紊乱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显著相关(P<0.05);PSQI中睡眠持续性因子与支持利用度显著相关(P< 0.05)。而PSQI与LES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与躯体症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睡眠质量差患者的焦虑 程度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改善躯体化症状及焦虑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睡眠个人信念及态度与主观睡眠和客观睡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48例就诊于深圳市康宁医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失眠症患者,采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16)测评其睡眠信念与态度,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睡眠问卷(SQ)测评其睡眠质量和嗜睡状况等主观睡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客观睡眠,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DBAS-16评分与患者主观睡眠总时间呈正相关(r=0.347,P0.05),与AIS评分呈负相关(r=-0.508,P0.01),与客观睡眠总时间无线性相关(P0.05);失眠恐惧评分与N1期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0.360,P0.05),害怕失眠后果评分与N3期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0.366,P0.05),失眠恐惧评分与微觉醒(r=-0.354,P0.05)和微觉醒指数(r=-0.338,P0.05)呈负相关。结论错误的睡眠个人信念及态度与主观总睡眠时间减少、日间嗜睡增加、客观微觉醒增多相关,但与客观睡眠总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不同时间官兵睡眠情况的特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参加某次高原驻训的340名官兵在高原驻训前、高原驻训1个月、3个月和高原驻训后1个月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调查,共153人完成四次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1)以PSQI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问题的标准,睡眠问题检出率以高原驻训1个月时最高,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高原驻训1个月、3个月和高原驻训后1个月与高原驻训前比较,除主观睡眠质量外,PSQI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均较高原驻训前明显降低,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因子分较高原驻训前明显升高(P0.05~0.01)。(3)四个阶段官兵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药物因子分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倒"V"型趋势。结论高原驻训会对官兵的睡眠产生影响,导致整体睡眠质量下降,且随着驻训时间的不同,对各因子症状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某部新兵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兵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的自杀意念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自杀态度问卷,对某部889名新兵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相关因素进行了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心理健康状况是自杀意念最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负性生活事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微弱地间接作用于自杀意念,并起“扳机”作用;人格特征通过应对、防御、支持等中间变量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结论人格特征、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状况,三者依次递进有机结合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军人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8名军人失眠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军人失眠症患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军人常模,其中以躯体化、人际敏感和焦虑尤为突出(P<0.01);②军人失眠症患者的EPQ-N、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EPQ-E、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③回归分析显示,军人失眠症患者SCL-90总分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EPQ-N、自责、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和婚恋. 结论:军人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受个性、对应方式、社会支持及婚恋等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睡眠质量与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5月,选取重庆市3所中学767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评估青少年睡眠质量、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应对方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睡眠质量与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 检出存在睡眠障碍者222人(28.94%),青少年PSQI评分与ASLEC评分、SCSQ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612、0.590,P均<0.01),与积极应对维度评分呈负相关(r=-0.435,P<0.01)。构建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睡眠质量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有直接和间接正向效应(β=0.448、0.322,P<0.05),积极应对对睡眠质量有直接负向效应(β=-0.368,P<0.05),消极应对对睡眠质量有直接正向效应(β=0.442,P<0.05)。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和消极应对对青少年睡眠质量产生负向影响,积极应对对青少年睡眠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7月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颈椎病患者100例为患者组,同期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其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及睡眠情况等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SF-36各分量表评分及躯体健康(PCS)、精神健康(MCS)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椎病患者躯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睡眠质量、职业、吸烟、生活事件、行为类型(β=-0.521、0.248、-0.170、-0.169、0.156);影响颈椎病患者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睡眠质量、职业、焦虑症状(β=-0.371、0.214、-0.202)。结论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其影响因素包括睡眠质量、职业、吸烟、生活事件、行为类型和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急性脑血管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测定,比较两组的各项分值差异;进一步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并与患者的PSQ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SQI平均得分13.12±2.73分,PSQI>7分者126例(54.07%)。急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药物、日间功能和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左侧病变、前循环病变是影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患者个性特点和积极、消极应对分值具有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其睡眠质量受年龄、左右侧别、病变血管、个性特点和应对方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女性失眠症患者42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并分别对SCL-90和PSQI、EPQ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42例患者的SCL-90总评分及其他8个因子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SQI总评分及7个因子评分、SAS、SDS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SQI的睡眠质量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9个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605~0.934,P均0.01);EPQ的精神质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8个因子评分(除恐怖因子外)均呈正相关(r=0.413~0.725,P0.05或0.01),神经质因子评分与SCL-90总评分及其9个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642~0.868,P均0.01)。结论女性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睡眠质量和个性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入伍军人睡眠质量及攻击行为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为新入伍军人攻击行为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某部816名新入伍军人进行测评。结果:新入伍军人MOAS总分为(1.15±3.49),PSQI总分为(3.21±3.07)分,攻击行为检出率为3.7%,睡眠异常检出率为13.8%,明显高于正常男性群体(9.76%,P0.001);新入伍军人睡眠异常者MOAS各项目分及总分均高于睡眠正常者(t=2.10~4.38,P0.05或P0.01);睡眠质量异常者攻击行为发生率(9.73%)高于睡眠质量正常者(2.7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9,P0.001);新入伍军人MOAS总分及各项目分与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整体正相关(r=0.197~0.911,P0.05或P0.01)。结论:新入伍军人的攻击行为与其睡眠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塞后抑郁与病前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等工具评定 30例脑梗塞后伴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 ,并与 30例不伴明显抑郁症状的脑梗塞及 30名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和生活刺激总量 ,抑郁组高于非抑郁组 ,非抑郁组高于健康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抑郁组寻求帮助因子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抑郁组的退避因子得分高于非抑郁组和健康对照组分 (P <0 .0 1) ;抑郁组的主观支持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高、不适当的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是影响脑梗塞后抑郁症状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原军人睡眠障碍与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我地区某营男性官兵共428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军人的睡眠质量总分为7.02±2.12,各成分评分高低不等.说明军人的睡眠质量较差,经过睡眠质量评分,发现所有的项目均与睡眠障碍相关,吸烟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其余项目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其多元回归结果可见:年龄越大,睡眠质量越差;在岗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工作压力越大睡眠质量越差;工作越不满意睡眠质量越差.结论 军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努力克服这些影响,才能尽快的适应高原气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和人格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11—2013‐10收治的50例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A )方式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测试,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测试,另选择同期同意进行测试的50例正常人(对照组),对比2组测试结果。结果偏头痛患者PSQI总分7.78±3.24,艾森克人格问卷得分72.4±12.5,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134.4±34.2,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由于头痛常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造成心理状态异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抑郁症与失眠症患者的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方法:采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简化版(DBAS-16)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56例抑郁症患者和49例失眠症患者、4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测评。结果:正常组PQSI总分及因子分均低于抑郁组和失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PQSI日间功能因子分(2.59±0.78)高于失眠组(2.08±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QSI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DBAS总分及因子分均高于抑郁组,且正常组DBAS总分及成分因子"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忧"和"对药物的认知"3个因子分高于失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抑郁组与失眠组,DBA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和失眠组的DBAS总分及因子分与PQSI总分及因子分分别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结论:与正常组相比,失眠组与抑郁组均存在不良的睡眠信念与态度成分,但未发现抑郁症与失眠症患者的不合理睡眠认知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高原军人应对方式特征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高原军人的应对方式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 对驻西藏高原某部队485例官兵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高原军人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比例占23.5%,高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16.2%的比例。最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是自我安慰占41.2%和克制负性情绪占36.9%;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得分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不同应对方式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作用不同,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高原军人的身心健康,消极应对则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营养支持护理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人格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确诊的114例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所纳入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和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PSQI睡眠质量评分等。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PSQI评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分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护理联合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人格状况,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个体恢复力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or-Davidson恢复力量表(CD-RISC)、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认知方式问卷对36例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研究组)进行调查,并随机抽取某部32名官兵(对照组)进行测定。结果:研究组CD-RISC评分中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和控制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忍受消极情感与客观支持呈正相关(r=0.23,P0.05),接受变化与E分、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24-0.32,P0.05),控制感与P分、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26、0.30,P0.05),而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和控制感与消极应对、N分、认知方式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24~0.33,P0.05)。结论: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恢复力是抵抗创伤和促进恢复的积极因素,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9名驻岛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驻岛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驻岛人员209名。结果:驻岛人员中有轻度不良反应问题为19.1%~48.8%,存在较明显心理健康问题为3.3%~11.5%。轻度不良反应为强迫、偏执、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抑郁和焦虑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强迫、偏执和躯体化等。影响消极应对方式较明显的因素为睡眠质量、个人支出、人际关系。影响积极应对方式的较明显因素为父母关心程度。结论:应根据不同的驻岛时间予以因人而异的心理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