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深圳市南山区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情况调查,研究不同年龄组患病情况以及经济、文化背景下围绝经综合症患病情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开展围绝经期综合症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辖区4个社区工作站40~60岁围绝经妇女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间患病率为79.8%,年龄是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主要因素(P<0.05),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对围绝经期患病有影响(P<0.05),而不同年龄与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之间患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9%的人主动寻求帮助,但其中仅有58.26%的人去医院就医。调查对象围绝经期知识了解渠道主要来自媒体。结论:计生服务人员做好围绝经期健康知识宣教,对重症患者进行必要的临床治疗,是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谐家庭关系、安享晚年生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统计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的病因,并对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结合病历记录的方式对80例围绝经期阴道出血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出血原因和可能的11个危险因素。结果: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病因为良性病变15例(18.8%),恶性病变10例(12.5%),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5例(68.8%)。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龄、子宫内膜厚度和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对恶性病变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结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围绝经期阴道出血的首要原因,就诊年龄高、阴道出血时间持续长、子宫内膜增厚是围绝经期阴道出血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围绝经期女性锻炼行为现状调查分析.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下属两个社区卫生站所辖围绝经期女性1413人,采用统一编制的社区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由经专业培训调查人员,对既定人群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女性能进行规律锻炼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3.3%,每周锻炼少于3次的占总人数的53.5%,13.2%围绝经期女性从不参与锻炼运动.56~60岁年龄段锻炼行为较其他年龄段增高显著.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更愿意参与运动锻炼.结论:医护人员需要帮助指导女性根据自身的能力尽早选择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的锻炼方式,帮助围绝经期女性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围绝经妇女激素替代治疗(HRT)后生命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围绝经有明显症状和不同程度心理症状的病人80例,采取HRT 进行治疗,疗程为3个月,选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生理、心理、环境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社会功能方面并无明显的改善(P >0.5),总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短期HRT 能安全、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生理、心理相关症状,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计围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器的滞留情况,并对其安全性进行探究分析。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期间对本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宫内节育器的滞留情况。随机各抽选200例使用宫内节育器和未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两类妇女的围绝经期腰部疼痛、月经情况及妇科炎症发生情况进行咨询和健康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无腰部疼痛者28例,占14.0%;对照组无腰部疼痛者61例,占30.5%,两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的月经量和妇科炎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器的滞留与其腰部疼痛相关,但对月经量、妇科炎症发生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性激素替代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方法:对4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妇女,性激素替代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测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测定血清BDNF水平,并与40例围绝经期健康妇女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焦虑抑郁症状有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妇女血清BDNF水平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BDNF水平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0.01)。结论:性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后,BDNF水平提高的同时,焦虑抑郁症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7.
姜琦 《中国性科学》2013,22(5):53-54,61
目的:探究并分析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调查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焦虑抑郁症状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25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分析,调查患者抑郁焦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250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中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2.80%,焦虑症的检出率为26.80%。不同年龄段的抑郁症、焦虑症的检出率不一样,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抑郁症、焦虑症的检出率高。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患者易发生抑郁焦虑症,导致患者抑郁焦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月收入、有无躯体疾病及夫妻关系。除了身体因素外,还有社会、心理、个性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于俊平 《中国性科学》2007,16(12):26-27
目的: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使其对激素替代(HRT)具有一定的认知性,了解HRT的适应症和应用HRT时医疗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对随机抽样的986例女性病人进行系统的围绝经期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建立医疗手册,并行问卷调查,针对具体情况给以分析及解释,并予适当的治疗。医护人员与病人沟通、交流,同时通过教育使病人家属及配偶均具备有关围绝经期的常识,理解并关心病人,给予精神心理支持,协助病人渡过困难时期。结果:所有接受过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的986例病人,进行再次随访,对围绝经期出现症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知晓率达到87.93%,有轻度临床症状者经过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异趋于好转。有适应症,自愿用HRT的有87例,其中54例对HRT有深刻的认识,达62.07%。有61例一般状况得以改善,无一例发生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与HRT有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卵巢功能衰退征兆到月经完全停止后1年,过去称之为更年期。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召开的绝经研究会议(1994),建议废除更年期这一名称,改为围绝经期,它包括三个时期即:①绝经前期或称绝经过渡期:从卵巢功能开始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性科学》2015,(9):15-18
目的:分析研究沧州地区围绝经期女性性功能障碍患病率及患病类型,分析影响围绝经期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因素。方法:采用随机选择的方法,使用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沧州地区围绝经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记录调查结果,并探讨分析调查结果的因素。结果:发放300张调查问卷,把完整的230例问卷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影响绝经期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是否补充激素与抑郁因素,前两项因素在是否患有性功能障碍的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SDS得分53分时,是否患有性功能障碍的比例相差无几,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SDS得分在53分以上时,是否患有性功能障碍的比例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围绝经期女性在性欲障碍、性唤起障碍、阴道的润滑度、性高潮障碍、性满意障碍以及性交痛等6个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5);230例女性中患有FSD的例数为156例,比例67.8%。性欲障碍、性唤起障碍、阴道的润滑度、性高潮障碍、性满意障碍的比例分别为80.1%、70.5%、78.2%、65.4%、62.8%与67.9%。结论:影响绝经期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是否补充激素与抑郁因素;以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为参考依据,患有FSD的比例为67.8%,各维度的患病率逐渐降低的顺序为性欲障碍、阴道的润滑度、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性满意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三阴交、关元、肾俞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确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各47例,分别给予艾灸三阴交、关元、肾俞穴和口服替勃龙治疗,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血清性激素水平、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KMI疗效总有效率艾灸组为91.49%,对照组87.2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KMI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无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清中E2和P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FSH、LH含量明显降低(P0.01);患者TC、TG、LDL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较轻微,艾灸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艾灸三阴交、关元、肾俞穴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良性调节患者性激素水平及血脂水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我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6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FSH、LH、E_2、P等性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较治疗前明显变薄(P0.05),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高(P0.05),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有效率9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米非司酮能安全、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诱导患者闭经、月经规则或经量减少,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应用补肾调冲汤对患者雌激素水平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金华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12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试验组患者给予补肾调冲汤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进行对症治疗。经过相应治疗和护理后,同期比较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与雌激素水平差异,进行分析论证。结果试验组患者Kupperman评分、WHOQOL-BREF评分、中国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可知试验组患者在疗效和性生活质量上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雌激素水平纠正亦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中药补肾调冲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可以获得较为令人满意的疗效,实现更佳的性生活质量恢复,有利于雌激素纠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坤泰胶囊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并评价其对患者生存质量及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诊治的14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73)。对照组采用雌孕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坤泰胶囊,对比组间治疗前后的卵巢功能[指标为促卵泡激素(FSH)、窦卵泡计数(AFC)、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 2)]、生存质量变化,同时比较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FSH、AFC、LH、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SH、AFC、LH水平低于对照组,E 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改良Kupperman评分法(KMI)总分、绝经期生存质量(MENQOL)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坤泰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有利于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卵巢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提升生存质量。坤泰胶囊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较为安全、可靠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层整群抽样,回顾分析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全切组(n=20)与剔除组(n=23)。剔除组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全切组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检测并对比两组卵巢功能相关指标[抗苗勒管激素(AMH)、促卵泡激素(FSH)与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变化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随访结束时,评价记录并对比两组对性生活的满意度。结果术后各时点,剔除组AMH、FSH、LH水平均较术前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组AMH水平较术前降低,FSH、LH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组各指标水平围术期变化幅度均不及全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剔除组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全切组则较术前降低,且显著低于剔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剔除组性生活满意率高于全切组,性冷淡发生率低于全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并不会对患者卵巢功能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术后性生活理想,生活质量提高,若患者条件允许,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7.
红皮病12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红皮病的病因及并发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红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患者中73.3%红皮病继发于原有皮肤病,其他致病原因依次为药物过敏、肿瘤,部分原因不明。28.3%并发感染的红皮病患者中,41~60岁组和〉60岁年龄组的感染率高于≤4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白蛋白降低组患者感染率高于血浆白蛋白正常组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皮病病因多种多样,不能忽视非常见病因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血浆白蛋白的降低,红皮病患者的感染率增加,应注意皮肤护理及早期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