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我院上报的24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物,占40.73%;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31.05%;静脉给药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占88.3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5.48%。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4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提高ADR监测水平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我院报告的416例ADR分别从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段分布、报告人、ADR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感染药物导致的ADR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消化系统为主,涉及137个药物品种,≥50岁年龄组ADR发生率较高,医生、护士上报ADR较多。结论加强对用药过程的ADR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体会及53例ADR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建玲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35-136
目的介绍一年来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实践,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提出规范管理ADR监测工作,才能够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数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全年收集、上报的53份药品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有效的对策。结果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注射剂、微生物制剂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种类;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别;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老年人、男性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多发群体。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 D R)的发生情况,分析A D 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集并上报的2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ADR中,老年人发生ADR的几率较高;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结论 应继续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5月收集并上报的9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来源、年龄分布、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者ADR发生率较高,占50.54%; 涉及药品6类34种,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制剂出现ADR发生率最高,分别为50.53%和34.41%; 静脉用药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68.82%; 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8.71%。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的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涉及的药品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构成比为54.69%,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高,构成比为41.86%。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探索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895例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895例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50.73%;涉及的药品中,以抗菌药物居多,占58.26%;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92.29%;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50.61%。结论临床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陈红娟  何伟康 《吉林医学》2010,31(23):3856-385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临床医生上报药物不良反应的意识,促进医院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80例门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ADR报告中,患者中年龄在41~60岁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占45%;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口服给药途径是引发门诊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61.25%;77.5%的药物不良反应损伤的器官系统以消化系统和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结论:药师应配合临床医生,保障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医院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悦  陈波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35-13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上报的251例ADR报表,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中,50岁以上患者较高,占49.01%; 抗感染药物引起的最高,占50.55%。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22例,占48.61%。结论:医院应重视并做好ADR的监测、分析、评价工作,以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我院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1年收集的106例ADR报告,按患者疾病信息、药物制剂、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6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70个品种,以抗感染药物为首,占43.40%;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比例最高,为69.8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潮红、红斑为主。结论应重视ADR,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上报意识,进一步推动我院ADR监测与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上报的112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ADR中男性65例,女性47例;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8.4%;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9.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1.4%,其次为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结论 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47份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47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ADR的临床表现多以皮疹为主,其次为胸闷、头痛等。结论中药注射剂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医院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应常抓不懈,提高,陆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上报的79例ADR分别从报告人、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以药师上报数量最多,占总例数的75%;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62.2%;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总例数的92.4%;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损伤,其中较严重的ADR有3例。结论: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ADR监测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规律和特点,以期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205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上报人群的职业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88例(占42.93%),女性患者(154例,占75.12%)明显多于男性(51例,占24.88%);静脉给药引发ADR最多,共188例(占91.71%);引发ADR的药品共涉及12类、6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包括13个品种,居首位(20.00%),抗感染药物同时居ADR上报例数首位,共计80例(39.0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10类,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共57例(27.81%)。ADR上报人群的职业主要是医师,占86.83%。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冠 《河北医学》2010,16(3):376-37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监测报告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收集到的173例ADR报告,分别从ADR的分布及来源、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房退药是ADR重要来源,其中医师上报占63%,药师上报占12%,护士上报占25%;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达63.83%;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76.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医院要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及管理,同时重视强化ADR监测工作的开展,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收集陕西省肿瘤医院医院2015年上报的37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肿瘤药物所致ADR居首位(55.59%);以静脉给药(92.81%)引起的ADR最常见;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皮肤/附件、全身系统,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培训和监测工作,发挥好临床药师的作用,提高医院不良反应上报质量。  相似文献   

18.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1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伟  方翎  张述耀 《河北医学》2009,15(5):584-58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1月上报的19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用药情况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例ADR中,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发生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与抗肿瘤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其中较严重的6例。结论:加强对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同时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韩玉涛  郑超 《安徽医学》2017,38(1):48-51
目的通过分析某三甲妇幼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对该院ADR上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进一步改进、完善ADR监测和上报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某三甲妇幼专科医院2013~2015年上报的3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ADR发生以0~3岁儿童最多(54.80%);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占95.76%;引发ADR的药品最多的是抗菌药物(73.60%),其中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所占比例最高(66.29%);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在354例ADR的报告中,报告者以护士为主,上报ADR 275例(77.68%);几乎所有ADR经相应处理后均好转或恢复正常。 ADR监测和上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DR报表填写不完整;部分ADR上报不及时;ADR报告质量不高。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院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133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合并用药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33例中药ADR报告中涉及8类84种药品,其中严重ADR报告例数16例(1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新的ADR有85例(63.9%);年龄段以40~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方式居多;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为73例(54.9%)。结论中药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注意中药的辩证论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加强重点药物的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