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对30例确诊为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方法肠道滴入治疗。结果显效18例(60%),有效10例(33.39%),无效2例(6.66%),总有效率93.33%。结论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热愈疡汤(由白头翁汤加减化裁而成)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性因子、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清热愈疡汤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内毒素(LP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34%(50/53),对照组为73.58%(39/53),组间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便下黏液脓血、腹痛、腹泻)积分和次要症状(口干口苦、肛门灼热)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主要症状积分和次要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LPS、TNF-α、PGE2、DAO、D-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辨证施膳疗法在脾虚夹瘀型大肠息肉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将90例脾虚夹瘀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辨证施膳疗法,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8%,对照组有效率82.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膳疗法应用于脾虚夹瘀型大肠息肉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确切,便于实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中药组给予加味白头翁汤药液肠内滴注治疗,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治疗,连续用药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镜下黏膜征象积分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中医单项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中药组对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和肠黏膜征象积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含量的降低作用和血清IL-10、IL-13含量的升高作用也均优于西药组(P0.05)。单项证候疗效方面:除腹痛外,中药组的腹泻、肛门坠胀、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各项证候疗效均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用药期间,中药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西药组4例出现直肠内烧灼刺痛感,但未影响治疗。【结论】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可有效抑制UC患者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与其辨证分型的关系,为其微观辨证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收集SOM患者94例,其中风热型36例,湿热型38例,痰瘀型20例,正常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SOM各证型血清中IL-2含量,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风热型、湿热型SOM患者血清中IL-2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湿热型升高明显,与风热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痰瘀型血清中IL-2含量正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风热型、湿热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OM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可以作为证型辨证的微观依据,SOM患者血清IL-2的高表达是SOM湿热型的特征,而中表达则是风热型的特点,痰瘀型则以低表达为主,血清中IL-2含量对SOM患者微观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实证肠炎方结合美沙拉嗪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西组和西药组各36例,西药组予美沙拉嗪口服,中西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实证肠炎方,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通过观察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良Mayo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液理化指标、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中西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西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西组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的症状积分及改良Mayo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较西药组低,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评分较西药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中西组未见不良反应,西药组出现胃部不适症状3例。[结论]实证肠炎方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U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提升生活质量,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取隔姜灸疗法,对照组31例单纯服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本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显效率为90.O%,总有效率为100%,优于对照组(显效率35.48%,总有效率90.32%)。【结论】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进行分组:治疗组(n=35例,施以中医辨证联合灌肠治疗)、常规组(n=35例,施以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复发率5.7%明显优于常规组总有效率80.0%、复发率20.0%(P0.05)。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采用中医辨证联合灌肠治疗,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上皮细胞的表达,探讨Bcl-2/Bax蛋白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组)20例经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型组(10例),脾胃虚弱型组(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在结肠黏膜组织上皮细胞内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10例)进行比较。结果大肠湿热型组肠黏膜腺上皮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最高,与正常组和脾胃虚弱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大肠湿热型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脾胃虚弱型组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大肠湿热型组Bcl-2蛋白与脾胃虚弱型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肠湿热型组Bcl-2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与UC发生发展和中医证型相关,其表达水平可作为UC中医辨证分型新的诊断依据;对协助UC中医辨证分型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体质辨识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调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辨识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调护中的效果.方法:将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基本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指导,干预组在基本糖尿病饮食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体质辨识后实施有针对性的辨证施膳指导,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糖改变情况.结果:干预组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膳后3项指标(FPG、2 hPG、HBAIC)及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体质辨识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调护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实施中医辨证施膳干预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平均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核心证候。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点、大肠湿热证症状特点以及相关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证实了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但现有证候诊断标准条目仍以主观为主,客观理化指标、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缺乏有效整合,尚未发现特异性证候标志物。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联合,注重病-证-症相结合,寻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特异性诊断性标志物,建立涵盖主观、客观的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完善中医证候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两组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减轻其负性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中药灌肠方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湿热内蕴型UC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单纯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和观察组40例(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中药灌肠方),疗程结束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及改良UC Mayo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良UC Mayo评分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中药灌肠方在湿热内蕴型UC病人中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肠湿热证候积分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6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检测其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比较不同病情UC患者的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和凝血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湿热证积分与凝血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缓解期比较,活动期UC患者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均显著升高(P<0.05),MPV和PT均显著下降(P<0.05);活动期UC患者,病情程度越重,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越高,MPV和PT越低;轻度、中度、重度病情三者间大肠湿热证积分、Mayo积分、PLT、D-D、Fib、MPV、P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积分与Mayo积分、PLT、Fib、D-D呈正相关(P<0.05),与PT、MPV呈负相关(P<0.05)。结论 大肠湿热型UC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是清热除湿法改善凝血功能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瘀散对胃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IL-13)的影响,探讨热瘀散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热瘀散高剂量组及热瘀散低剂量组。采用高脂饮食、白酒加湿热环境干预法复制胃肠湿热证模型,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法复制UC模型,模型复制后给药15 d,再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3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热瘀散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3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热瘀散治疗胃肠湿热型UC的作用机制之一是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和上调抑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减轻炎性反应,促进溃疡修复。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出院后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院后心理素质和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97例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在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案.出院3个月后应用情感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的心理素质进行测评,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价2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通过采用出院后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素质各项评分及出院后用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出院后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出院后患者的心理素质和用药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护理疗效。方法:将8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辨证施护观察组和西医常规护理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给予中医辨证施护。结果:中医辨证施护组有效率95%,常规护理组有效率72.5%,两组护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对眩晕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探讨IL-8在UC发病中和大肠湿热导致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观察6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其中3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湿热组)3、0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非湿热组)及16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IL-8的水平,并将大肠湿热证UC患者按UC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比较UC组与健康组,湿热组、非湿热组与健康组及大肠湿热证轻度UC患者与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结果 UC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湿热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组(P<0.01)及健康组(P<0.01),非湿热组血清IL-8水平稍高于健康组(P>0.05);在大肠湿热证的UC患者中,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结论 IL-8在UC发病及大肠湿热导致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为活动期UC诊断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共入选病例94例,其中治疗组47例、对照组47例,分别予以清肠栓和柳氮磺胺吡啶栓各1支,纳肛,每晚1次,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肠镜、病理检查及肠道湿热证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87.23%,两组比较综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91.48%,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率为9.30%,低于对照组(26.83%);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清肠栓治疗左半结肠以下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湿热证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