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嗜铬细胞瘤定义为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肿瘤;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来源者定义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嗜铬细胞瘤特指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肿瘤,而传统概念上10%发生在肾上腺外或异位的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约95%以上的副神经节瘤位于腹腔和盆腔,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源于神经脊的嗜铬细胞也可见于肾上腺外的颈动脉体、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交感神经节及祖克坎德尔体(主动脉旁体或副神经节)等,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任何能制造、贮存并能释放儿茶酚胺(CAO)的肿瘤,都是嗜铬细胞瘤,不论部位在何处,都应按嗜铬细胞瘤处理、治疗。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危象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来自神经嵴的肿瘤之一,约有80%~90%位于肾上腺内,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多半起源于交感神经节,少数出现于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多数为良性,恶性的约占10%。肾上腺髓质血供来自肾上腺皮质,受交感神经组成的内脏大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嗜铬组织的生理功能是合成并分泌生理量儿茶酚胺,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约占80%,肾上腺素占20%。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合成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以心血管系统异常兴奋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中,可发生多种具有特征性的危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病人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分泌儿茶酚胺的嗜铬组织肿瘤,常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嗜铬组织,如腹腔内、肠系膜、肾、肾上腺、下腹部、睾丸和椎旁交感神经丛,但90%嗜铬细胞瘤是在肾上腺髓质。肾上腺以外的多发嗜铬细胞瘤多见于儿童约占35%,而成人仅8%,嗜铬细胞瘤还含有脑啡肽、生长激素抑制素、降钙素、催产素以及加压素等肽类。这类病人往往在年轻时即有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术中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中的肿瘤,最常见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接地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以致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心血管症状。目前,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但此类手术术中要求较高水平的护理配合。现就我们的体会加以总结报道。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Zhu Y  Wu Y  Zhang Z  Liu D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759-761
目的 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1958 ̄1998年收治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66例,占同期嗜铬细胞瘤总数的23.3%。结果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恶性比例高,本组中33%为恶性嗜铬细胞瘤。结论 131I-MIBG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与随访中有重要意义,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术后需长期、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是功能性分泌儿茶酚胺的交感-肾上腺系统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从骨盆向颅底延伸的椎旁交感神经链。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瘤体大量分泌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所致,表现为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症状。嗜铬细胞瘤术的麻醉处理较困难,风险大,因而明确术前诊断,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8.
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刘喜文,李泽山我科自1970年1月~1991年10月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共42例。肿瘤位于右肾上腺27例,左肾上腺9例,双侧肾上腺1例,腹主动脉旁5例,膀眈肌层1例。肿物最大8x7x6cm(重175...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位于腹膜后主动脉旁26例,位于膀胱6例。有典型儿茶酚胺症临床表现者29例,24h尿尿香草基杏仁酸(VMA)阳性率为70.8%,CT及MRI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6%及83.3%。膀胱嗜铬细胞瘤均经膀胱镜获定位诊断。结果 32例均经开放手术切除肿瘤。全组均经病理证实。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术中应重视预防及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长期严密的临床随访是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来源于神经嵴,属APUD系列,起源于外胚层母细胞,嗜铬细胞瘤既可发生在肾上腺内,又可发生在神经节丰富的身体其他部位,最常见于肾及肾上腺周围、腹主动脉两旁、输尿管末端的膀胱壁、胸腔、心肌、颈动脉体积颅脑等处。家族性嗜铬细胞瘤是嗜铬细胞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外显率。据报道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约占嗜铬细胞瘤的  相似文献   

11.
儿茶酚胺症(附86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告86例儿茶酚胺症。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4例(86%),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0例(11.6%_,肾上腺髓质增生(AMH)2例(2.3%)。CA及VMA测定对诊断有特异性,B超及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率分别为93%和95%。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有多发性、复发性、恶性率明显增高,无症状嗜铬细胞瘤占8.1%。对无功能肾上腺肿瘤及源于腹膜后的上腹部肿物,要注意嗜铬细胞瘤的可能。AMH最可靠的诊断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类肝素酶-1(H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PA、VEGF能否成为预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并阐明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986年10月~2006年8月住院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2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28~179个月;良性嗜铬细胞瘤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93~264个月。另取20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及20例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HPA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HPA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高表达(76.47%),在良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较低(28.57%),在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无表达,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与良性嗜铬细胞瘤组及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与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组之间HP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82.40%,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80%、5.00%,VEGF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在良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嗜铬细胞瘤中HPA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PA和VEGF有望成为预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儿童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肿瘤或增生)、肾上腺外的嗜铬组织中或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因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引发高血压和一系列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综合征,故又称为儿茶酚胺增多症。与成人嗜铬细胞瘤的组织发生一样,是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在组织发育后分布于自颈交感神经链至盆腔的诸多部位,其内分泌组织的细胞在组织化学上是属于氨前体摄取和氨基酸脱羧基酶活性细胞,简称为APUD细胞。APUD细胞合成35种生理活性多肽,但仅极少几种有生物活性,主要是儿茶酚胺(CA)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因儿童的特殊生理期,儿童嗜铬细胞瘤在许多方面如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治方面都明显的有别于成人。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细胞瘤在泌尿系疾病中较少见,其发病率据 Remine 氏报道约为尸检的0.1%.Kvale 认为在7993例高血压病人中显示嗜铬细胞瘤的药物试验阳性者有51人。约有90%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中,但亦可发生于全身其他部位的交感神经系内,包括颈、胸、腹的交感神经节、嗜铬体,以至脾脏、膀胱、卵巢及睾丸。因而给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的麻醉方法选择,包括硬膜外阻滞或全身麻醉。现要讨论的病例1980年在外院作了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用的是连续硬膜外麻醉。这次探查需要开胸,就只能选气管内插管全麻。胸科军医:杨某,女性,28岁。因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三年复发,发现纵隔及右下肺肿物1个月,从内科转来。该患者曾在外院于84年作过剖腹探查,探查双肾周围、腹主动脉及髂血管旁、子宫、膀胱及双侧卵巢均未触及肿  相似文献   

16.
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40例,其中出现转移病变并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恶性嗜铬细胞瘤者6例,占15%。2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例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本文就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诊断依据及临床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石峻  王风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0):619-621
我院自1965年至1992年5月,共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40例。肿瘤位于肾上腺32例;位于肾上腺外8例,病理报告良性嗜铬细胞瘤38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交感神经节细胞瘤各1例,术后33例血压恢复正常;7例血压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对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行VMA测定和B超或CT检查一种简便的筛选论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 ,其中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约占 10 %~ 15 %。近年来 ,随着诊断技术的改善 ,嗜铬细胞瘤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我院自1996~ 2 0 0 0年共收治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18例 ,现将其诊断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临床表现 :本组 18例患者 ,男 8例 ,女 10例 ;年龄 12~ 6 0岁 ,平均 34岁。病程 2个月~ 8年。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 6例 ,肾门 5例 (左侧 3例 ,右侧 2例 ) ,膈下 4例 (左侧 3例 ,右侧 1例 ) ,膀胱 3例 ,盆腔 1例。 18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症状 ,血压波动范围 180~ 2 35 12 0~16 2mmHg ,伴随头晕…  相似文献   

19.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及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嗜铬细胞瘤是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细胞发生的肿瘤,它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能合成与释放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和多种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1],手术风险大,对麻醉有特殊要求。我院自1990~2003年对1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实施了肿瘤切除术,现将麻醉处理的经  相似文献   

20.
巨大嗜铬细胞瘤15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于 1990~ 2 0 0 0年共手术治疗肿瘤直径大于 10cm的巨大嗜铬细胞瘤15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15例 ,男 6例 ,女 9例。年龄2 8~ 72岁 ,平均 41 5岁。病程 2周~ 2 0年。病变部位 :左肾上腺 4例 ,右肾上腺9例 ,腹主动脉旁 2例。功能性嗜铬细胞瘤 10例 ,静止型嗜铬细胞瘤 5例。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的血压范围在 140~30 0 / 94~ 180mmHg ,其中 6例 2 4h尿儿茶酚胺升高 ,3例尿香草扁桃酸 (VMA)升高。 5例静止型嗜铬细胞瘤患者 ,术前血压均在正常范围 ,仅 1例尿儿茶酚胺轻度升高 ,但尿VMA正常 ,另 4例两者均在正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