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解毒法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解毒方药,配合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5%,且两组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养阴解毒法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热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益气养阴解毒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中药分阶段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毅  沈玲妹 《中成药》2002,24(6):436-437
目的:观察先投二黄温胆汤,后授益气养阴宁心汤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8例和对照组86例,治疗组先用二黄温胆汤每日1剂口服,急性期后阶段改用益气养阴宁心汤每日1剂口服;对照组用心肌营养剂骒以治疗,均治3-6月,观察治疗后二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等情况。结果: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40%,6个月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15%,6个月总有效率为34.8%,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黄温胆汤,益气养阴汤分阶段治疗急性心肌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方,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6.7%、93.3%,对照组分别为66.7%、73.3%,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中医中药分阶段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观察中医药分阶段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设治疗组118例(先以清热解毒法治疗,后予益气养阴法治疗),对照组59例(口服辅酶Q10、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治愈率63%、30%、P<0.05,6个月治愈率94%、57%、P<0.05,临床治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药分阶段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清心解毒汤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0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拟清心解毒汤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08例,并设立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清心解毒汤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8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87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4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黄连温胆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64例采用心肌营养剂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口服,再加西药心肌营养剂。均治疗3-6个月,观察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30%,6个月总有效率92%;对照组3个月总有效率17%;6个月总有效率34%。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主要症状、体征、心电图恢复正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黄连温胆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5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55例),两组病人均给予5%葡萄糖250mL加入三磷酸腺苷(ATP)40mg、辅酶A200U、维生素C5.0g静脉输注等常规治疗,每日1次,治疗2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7%,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4%,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61.8%。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肌酶学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O.01)。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葛根芩连汤加能量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伤寒论》葛根芩连汤为主方加味,配合西药能量合剂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5例,并设纯西药对照组20例。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26例(74.3%),对照组治愈9例(4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明显优势,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1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6.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