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IM)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及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病变的关系。方法在不同时相点(IM发病期,恢复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用免疫黏附法检测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较,发病期患者CD3+,CD4+,CD8+,CD4+/CD8+,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明显异常降低,CD8+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患者趋于正常。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及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是IM患者免疫状态,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郑福萍 《中外医疗》2013,(34):35-36
目的 研究HFM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HFMD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A及IgM含量.结果 HFM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 〈0.05);血清IgG水平升高(P〈0.001);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2);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MD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HFMD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HFM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3+CD4+,CD3+CD8+)和比值(CD3+CD4+/CD3+CD8+)水平的变化,探讨机体免疫功能和ITP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5例ITP患者(ITP组)和3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3+CD4+,CD3+CD8+)的水平,并比较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3CT细胞、CD3+CD4CF细胞、CD3+CD47CD3+CD8+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而CD3+CD8T细胞水平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异常,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亚群在IT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90例实体肿瘤患者(肿瘤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3+CD4+、CD3+CD8+)和NK细胞,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CD3+、CD3+CD4+、NK16+56+百分率下降,CD3+CD8+百分率升高,CD3+CD4+/CD3+CD8+比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临床上应对肿瘤患者提供积极的免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崎病儿童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探讨儿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在本院最终确诊为川崎病的219例患儿作回顾性分析,106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CD3+CD4+细胞、CD3+CD8+细胞、CD16+CD56+细胞、CD19+细胞的百分率以及CD4+/CD8+的比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川崎病患儿外周血CD19+细胞的百分率、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而CD3+CD8+细胞、CD16+CD56+细胞的百分率则明显下降(P〈0.01),但CD3+CD4+细胞百分率并无明显改变(P=0.24);以本院淋巴细胞亚群的正常参考值为基准,川崎病儿童组急性期CD19+细胞升高的比例极高,为90.9%(199/219),而在健康对照组中仅仅为10.4%(11/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崎病儿童急性期存在显著的免疫学紊乱,CD19+细胞的升高、CD3+CD8+细胞和CD16+CD56+细胞的下降可能均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而且这些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在诊断川崎病时,不失为一个无创且较简便的基于免疫学角度去评价患儿疾病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肿瘤原位免疫与机体整体免疫状况及肿瘤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直肠癌患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3、7 d外周静脉血中CD3+、CD4+、CD8+T细胞亚群表达情况和CD4+/CD8+比值;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手术标本中的肿瘤、癌旁和正常肠壁组织中CD3+、CD8+T细胞浸润情况;分析肿瘤原位免疫与外周血T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探讨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免疫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亚群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CD8+T细胞亚群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基本稳定。CD3+、CD4+T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在术后3 d时均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7 d时基本恢复术前水平。直肠癌组织内CD3+、CD8+细胞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均P〈0.05)。肿瘤组织中CD3+、CD8+细胞浸润比例与患者术前和术后7 d外周血CD3+、CD8+T细胞亚群水平成正相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不同的患者间CD3+、CD8+细胞浸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有免疫监视、控制微小转移灶和术后残留肿瘤的发展、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外周血T淋巴细胞状况可间接评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足口病患儿73例,根据病情分为普通组49例、重症组24例。以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3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抗凝全血的淋巴细胞细胞亚群: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19+细胞、CD16+56+细胞的相对计数。结果手足口病患儿重症重型组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Th)的百分率较对照组及普通组显著降低(P〈0.01),CD8+细胞(Ts)的百分率亦低于普通组(P〈0.05),而两组间Th/Ts细胞比值的变化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CD19+细胞、CD16+56+细胞的百分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淋巴细胞的变化以CD3+细胞、CD4+细胞为主,其在抗病毒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手足口病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二期梅毒患者中的改变,探讨这些免疫细胞在梅毒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Ⅱ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CD8^+、CD56^+、CD19^+的淋巴细胞,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梅毒患者CD3^+、CD4^+、CD56^+、CD4^+/CD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或P〈0.001),CD8^+与CD1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押制,且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I)8-(I)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43例胃癌、36例健康人外周血中的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胃癌患者DNT细胞百分比(9.11±5.56)%明显高于止常对照组(4184±1.43)%(P〈O.01),胃癌患者CD4+%、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DN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变,提示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为胃癌发病机制研究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以正常人作对照分析。结果:大肠患者外周血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的改变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分期越晚,CD3+、CD4+及NK细胞数量CD4+/CD8+细胞比值越低,CD8+细胞水平越高(P〈0.05)。结论: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可用于大肠癌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M患儿急性期、恢复期(更昔洛韦治疗后2周)、随访期(治疗后4周)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期以及恢复期较对照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CD8+T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更昔洛韦治疗后2周)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CD8+T细胞百分比则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3年6-11月门诊及住院的200例乙肝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45+)、T淋巴细胞(CD45+CD3+、CD45+CD3+CD4+、CD45+CD3+CD8+)、B淋巴细胞(CD45+CD3-CD19+)、NK淋巴细胞(CD45+CD3-CD16+56+)百分比和细胞绝对计数.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组T淋巴细胞总数、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T淋巴细胞总数、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其中肝衰竭组<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CD4+淋巴细胞百分比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组CD4+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显著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肝衰竭组T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较肝硬化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持续降低,与疾病病程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与正常儿童T细胞亚群、Treg细胞的百分比;分析IM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B病毒DNA浓度与它们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儿童传单且外周血EBV—DNA阳性的急性期患者47例,同期正常儿童32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CD4+CD25+、CD4+CD25+CD127-的变化,分析它们与EBV浓度的相关性。结果IM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CD3+,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上升,CD4’、CD4+/CD8+比值、CD4+CD25+、CD4+CD25+CDl27-下降。在急性期IM患者组病毒载量与CD3+、CD8+T细胞均呈正相关;与CD4+、CD4+/CD8+、CD4+CD25+、cD4+D25+CD127-细胞呈负相关。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其免疫功能紊乱的程度与EB病毒感染量有关,为临床IM患儿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调节性T细胞在IM患儿急性期减少,可能在IM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敏  郎涛  王晓敏  聂玉玲 《医学综述》2011,17(19):3018-3020
目的观察并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及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后6个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健康志愿者40例、初治患者26例及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患者16例6个月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淋巴细胞明显降低,而NK细胞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CD19+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能够迅速有效地抑制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恶性克隆增殖,在短期内,对机体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影响不大,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仅6个月,有待于继续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健康医护人员10例,乙肝病毒携带11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CD3^+CD4^+、CD3^+CD8^+、CD3^+检测。结果CD3^+CD4^+/CD3^+CD8^+比值、CD3^+CD8^+百分率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CD3^+CD4^+百分率,CD3^+百分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外周血CD3^+CD8^+百分率升高,CD3^+CD4^+/CD3^+CD8^+比值降低,无CD3^+CD4^+百分率变化,可能与其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乌苯美司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乌苯美司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应用玫瑰花结法检测68例尖锐湿疣患者在乌苯美司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乌苯美司治疗前,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CD8+T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而CD8+T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乌苯美司可通过调节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亚群,起到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由低度病变、高度病变、宫颈癌三个病程中细胞免疫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8例低度病变,37例高度病变,宫颈癌21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CD16+56+的活性细胞数量及比值;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2、IFN-r和IL-10因子水平,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低度病变的免疫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CD8+、CD4/CD8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细胞的IL-2、IFN-r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P〈0.01);三个病程阶段之间相比较,从低度病变到高度病变再到宫颈癌整个病程中,低度病变CD16+56+细胞数量增加,从高度以上病变开始数量逐渐减低;CD4+、CD8+、CD4/CD8、IL-2、IFN-r的活性水平逐渐下降,而IL-10水平逐渐升高,三个阶段的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及因子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实验研究表明宫颈上皮内瘤病变由低度向高度病变及癌变病程中的CD4+、CD8+、CD16+56+、IL-2、IFN-r、IL-10这几项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提示患者CIN与宫颈癌的病程发展与机体免疫细胞数量以及细胞因子活性水平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经射频消融(RFA)治疗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56例肝癌患者RFA治疗前和治疗后1、4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RFA治疗前比较,RFA治疗后1、4周患者外周血中CD+3、CD+4及CD+4/CD+8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治疗后4周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后1周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治疗后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且治疗后1、4周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不同年龄、性别的正常人外周血中各类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分布。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193例健康者外周血的各类T细胞亚群和NK细胞在淋巴细胞、T细胞、或T细胞亚群中的百分比含量。结果 193例健康人按年龄分为青年(≤39岁)、中年(40-59岁)、老年(≥60岁)三个组。获得在不同年龄、性别组中T、T4、T8和N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平均值和标准差;Th、Tc、Ts、Treg、NKT、活化T细胞等T细胞亚群占外周血T细胞中的平均值和标准差;Treg细胞占T4细胞亚群中,Tc、Ts占T8细胞亚群中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论本结果可作为健康人外周血细胞流式细胞术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供基础和临床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