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重睑切口在颧额缝骨折内固定入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骨折段移位明显、伴有面部塌陷或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患者,行局部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颧额缝采用双重睑切口入路,术后评价骨折复位固定、功能和畸形改善、术后瘢痕等情况。结果 所有骨折复位固定方便,患者颧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改善明显,术后瘢痕隐蔽。结论 双重睑切口作为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内固定其中的手术入路,既能达到骨折复位,又能减少创伤,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43例临床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成像确诊后,全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沟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颧骨突度略显不足;3例患者术后张口度<3.5cm,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眶下区(患侧上唇)麻木。结论:本手术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而且达到了三维方向坚强内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眉侧切口颧蝶缝复位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Zingg分类的B型和C型骨折26例,采用眉侧切口、睫下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显露额颧缝、颧蝶缝、眶下缘、颧颌缝和颧颚缝,以颧蝶缝复位为标准,精确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对额颧支柱、眶下缘、颧上颌支柱行坚强内固定.术后随访3~24个月,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局部无明显瘢痕,21例B型骨折和2例C型骨折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X线观察达到解剖复位,3例C型骨折术后面部轻度不对称.结论:眉侧切口颧蝶缝复位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并行坚强内固定,创伤小,面神经功能无损伤,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有效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行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暴露眶下缘、颧额缝、颧颞缝以及颧牙槽嵴,复位后在颧额缝、颧颞缝及颧牙槽嵴3点行坚强内固定,术后随访1~30个月,对其疗效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骨折一期愈合,面部外形以及张口度得到恢复,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切口联合前庭沟切口能充分暴露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能有效恢复面部三维结构以及张口度,避免睑下缘切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固定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通过冠状切口及上颌前庭切口,暴露眶下缘、眶外侧壁、颧弓以及颧牙槽嵴骨折端,复位后对后3处骨折端行钛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3~12个月,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其面形、咬合功能及局部感觉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冠状切口联合上颌前庭切口能充分显露颧骨复合体骨折部位,三点固定能有效恢复面部三维结构,减少睑下附加切口的手术操作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睑缘外眦小切口配合口腔前庭沟切口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25例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面部小切口切开坚强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愈后面部无明显畸形,面中部突度恢复,无复视,无睑外翻、溢泪,张口度恢复正常。5例遗留面中部麻木。结论:采用下睑缘外眦小切口配合口腔前庭沟切口可以达到三维立体固定颧骨复合体的效果,手术创伤小,操作过程简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研究和治疗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通过对颧骨复合体骨折 (ZCF)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探索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新分类方法及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  2 0 6例 (2 12侧 )ZCF患者术前术后拍摄华氏位、改良颅底位片 ,复杂病例行CT扫描和三维骨重建。利用计算机辅助平面测量系统对骨折移位程度测量 ,结合临床面部畸形情况分类 ,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结果 根据面部畸形和颧骨移位程度及方向将ZCF分为 3型 6个亚型 ,确定各型的治疗原则 ,经过临床实践及术后影像学评价 ,效果满意。结论 ZCF的治疗应根据其类型选择相应的切口和复位方法 ,手术复位的关键是恢复颧骨外形高点 ,重塑颧弓长度及弧度是实现颧突点复位的最基本保证 ,颧蝶缝和颧上颌连接的对位是两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不锈钢外固定支架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均有开口受限,开口度≤1cm,单侧面部塌陷.经上颌第一磨牙前庭沟远中向后作一长1.5cm切口,颧复合体骨折盲探法复位至开口度达3~4cm,面部基本对称后,用6~8号胸骨缝合针经皮穿刺人颧弓骨折处,结扎固定在自制支架的"M"形凹上,3周后拆除同定支架.结果:30例患者手术固定支架拆除后,X线显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开口度≥3cm,面部基本对称,咬合关系与受伤前一致.结论:针对单侧颧骨、颧弓骨折,用自制外支架固定复位效果肯定,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手术方法,患者所受创伤小,支架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
颧上颌复合体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颧上颌复合体是面部最突出的部位之一,由于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颧上颌复合体骨折在面中部骨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骨折后不仅引起局部凹陷畸形,甚至导致开口受限、复视等功能障碍。作者结合文献复习和临床经验,对颧上颌复合体骨折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讨论。认为眉侧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入路,可以避免冠状切口的种种弊端。此法可在直视下开放复位,较好地暴露颧骨、上颌骨连接处及眶下区骨折,切断颧骨咬肌附丽,松解颧骨骨折块,再进行内固定,效果良好。手术后瘢痕小,面神经功能无损伤,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方法和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法和部位特点。方法:对从1990-11~2004-12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2例手术复位固定患者中,有10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44例单纯采取局部小切口;有123例采取钛板坚固内固定,22例采用单纯钢丝栓结;其余7例未做固定。固定部位:共应用328块钛板,其部位分布为颧额缝96块、颧颌缝及颧牙槽嵴45块、颧颞缝92块,骨折断端95块。术后随访平均3年(6~72个月),96.9%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候,附加小切口)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式:坚固内固定逐渐替代了钢丝固定;固定部位主要集中于颧骨复合体区的水平力柱和垂直力柱上。  相似文献   

11.
颧骨复合体骨折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6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手术入路经验缘下和口内前庭沟切口,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眶底缺损用人工骨重建,陈旧性骨折正颌手术治疗,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63例患者术后功能和面形明显改善。结论 睑缘下和口内联合切口能充分暴露骨折区,利于解剖复位,额上颌合体骨折应早期手术,应用微型钛板固定。  相似文献   

12.
颧骨骨折复位径路与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颧骨骨折复位的径路与钛板固定部位。方法 总结 6 5例 (6 5 / 70 )颧骨或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复位固定患者的软组织切口、钛板固定部位、钛板数目 ,术后随访 3~ 2 4个月 ,按三级标准评价手术效果 ,其中包括面形和功能的恢复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观察术后X线片 ,统计钛板的固定部位、数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手术软组织切口均一期愈合 ;面形恢复满意、两侧对称、开闭口功能正常 18例 (2 5 7% ) ;面形恢复两侧基本对称 ,开闭口功能正常 4 6例 (6 5 8% ) ;面形恢复两侧不对称 ,开闭口功能基本恢复为 6例 (8 5 % ) ;头皮下血肿 5例 ,钛板外露 1例 ,头皮有不规则瘢痕且宽度 >0 5cm 6例 ,额部和头皮感觉异常 8例。结论 应用冠状切口 (包括口内联合切口 )对 5 1例(5 1/ 6 5 )进行颧骨和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固定 ,具有术野显露广泛、在明视下解剖复位、精确固定的优点。 6 5例共用钛板 179块 ,坚固内固定具有精确固位、外形稳定的优点。单纯颧骨骨折下端内陷或外翘移位可做一点固定 ,其他骨折尤其是复杂或陈旧性骨折均应做二点或多点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制一种基于口内入路的抓钩式内支撑颧弓骨折固定器并比较此固定器与其它固定的力学稳定性。方法 将20侧颧弓制备成二线型骨折,按实验的先后顺序分成4组:只复位而不予固定(对照组);微钛板微钛钉固定(微钛板组);抓钩式内支撑颧弓骨折固定器固定,抓钩末端达颧弓中轴线(抓钩1组),抓钩末端未达颧弓中轴线(抓钩2组)。对4组颧弓进行垂直加载试验,记录各组的最大载荷和抓钩1组、抓钩2组和微钛板组载荷-位移曲线中0.5 mm、1.0 mm、1.5 mm和2.0mm位移所对应的载荷。结果 对照组的最大载荷小于抓钩1组和抓钩2组;微钛板组的最大载荷大于抓钩1组和抓钩2组;抓钩1组和抓钩2组的最大载荷差异无显著性。0.5 mm、1.0 mm、1.5 mm和2.0 mm位移所对应的载荷,微钛板组大于抓钩1组、抓钩2组;抓钩1组和抓钩2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抓钩式内支撑颧弓骨折固定器使用方便、固定牢靠,能有效防止外在压力对已复位骨折造成再移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出以颧弓根复位作为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参照标准。方法:14例合并颧弓根骨折的颧骨复合体骨折,首先将颧弓根复位,然后固定其他的骨折线。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面型、颧骨颧弓对称度。结果:患者均切口Ⅰ期愈合;面形恢复满意、两侧对称、开闭口功能正常11例;面形恢复两侧基本对称,开闭口功能正常3例。患者额部和头皮感觉异常2例;头皮秃发瘢痕〉0.5cm者1例。结论:颧弓根首先复位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参照意义,可以依据颧弓根的固定恢复颧弓宽长度及准确复位颧骨。  相似文献   

15.
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颧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以颧蝶缝为标准和采用常规方法复位颧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Zingg分类的B型和 C型骨折55例,分别采用以颧蝶缝复位和常规方法复位,术后比较面型恢复程度和X线片上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 36例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19例常规方法复位的患者有5例术后面型及X线片颧骨颧弓不对称。结论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以颧蝶缝为标准,结合颧骨各突起骨折的对位对线可使颧骨准确复位,从而恢复正常的面型。  相似文献   

16.
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ZCF)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优势和效果。方法:沿颞部发际前缘作纵行切开分离,注意保护跨越颧弓的面神经颧、额支,横向切开颧弓表面深筋膜和骨膜,暴露骨折部位。Al型病例仅采用颞部发际前缘切口,B、C型病例配合眶周及口腔前庭等小切口,利用该切口撬动整个颧骨体复位,重建颧骨体外形轮廓。精确复位后,采用微型钛板作坚强内固定。不作头皮冠状切口。结果:99例107侧ZCF患者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0%。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均一期愈合。面神经颧、额支麻痹引起的暂时性瘫痪率为24.3%,6个月内全部恢复,无永久性面瘫发生。结论: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具有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出血少,提高复位固定准确性及瘢痕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联合应用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颧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单侧颧骨骨折移位明显不能保守治疗的患者30例,采用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和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术后4周-2年比较面型恢复程度和颌面三维CT重建观察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30例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CT片示颧骨颧弓对称,骨折段无移位。结论: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以颧蝶缝为标准,结合颧骨各突骨折的对位线可使颧骨准确复位,术中采用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固定可满足颧骨骨折固定的强度要求,是一种较好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术的手术路径和效果。方法:对2005-11—2011-05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手术路径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76例患者中,有4例颞部切口,有2例前庭沟切口,有26例单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有1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有9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结膜囊切口,有5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沟切口,有12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下睑缘切口。术后随访平均3年(6~48个月)。结果:76例患者中随访3年的有61例(80.2%),治疗效果Ⅰ级22例(占36.0%);Ⅱ级35例(占57.3%);Ⅲ级4例(占6.3%)。55例(55/61,90.1%)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和单纯局部小切口在不同适应证中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A simple technique for the speedy and effective reduction of isolated fracture of the zygomatic arch, using a standard orthopaedic bone hook,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