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与其焦虑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定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住院治疗的20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估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水平,通过比较不同疾病MUIS组的SAS评分和不同焦虑水平组的MUIS评分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探讨MUIS量表各维度与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患者MUIS评分71.5~139.4分,平均(105.26±4.64)分.其中21例是高水平不确定感,占10.50%,MUIS评分(60.25±4.14)分;118例是中水平不确定感,占59.00%,MUIS评分(92.52±10.44)分;61例是低水平不确定感,占30.50%,MUIS评分(138.26±6.44)分.200例患者中46例轻度焦虑,占23.00%;101例中度焦虑,占50.50%;53例重度焦虑,占26.50%.重度焦虑组MUIS评分高于中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MUIS评分高于轻度焦虑组(P<0.05).MUIS量表不可预测性、信息缺乏、不确定性、复杂性与焦虑水平均为正相关(P<0.05).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前不确定感和焦虑水平均处于中等水平,不确定感和患者的焦虑水平呈正相关,临床应及早予以处理,尽可能减轻患者不确定感、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评估17例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患者(平均84.7岁)围手术期内各种并发症发生的状况及预防措施.结果 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平均提高29.8分,11例患者围手术期内存在不同程度并发症,不同分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同.结论 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风险性大,但术前、术中、术后做好相关的评估及预防措施,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隐性失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影响很大,尤其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的下降往往与预期的结果相差很远。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1-03/2005-05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61~79岁;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65~77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单侧关节置换的患者,24 h 补液总量不超过2 000 mL,参与者对试验知情同意。②试验方法:4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32例在术中和术后输入异体库存血。所有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在术中使用气囊止血带,未输血。术前及术后二三天均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红细胞比容。术前计算出所有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30 kg/m2 为非肥胖组,体质量指数>30 kg/m2 为肥胖组。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质量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比容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即得隐性失血。③试验评估:观察两组术后显性和隐性失血的相关情况。 结果:纳入全髋关节置换术41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3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 520 mL,隐性失血为482 mL,占总量的32%。全膝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 508 mL,隐性失血为776 mL,占总量的52%。两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组肥胖患者和非肥胖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①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远较全髋关节置换术高,且使用引流血回输仍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循环的需要,应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②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可帮助关节置换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利于术后开展早期关节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加深,减少和避免其发生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对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报道虽多,但着眼点片面、样本量过少、统计学意义差、基础试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相混淆、研究方法及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报道不一致,各抒己见。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与处理对策,从而降低发生率。 方法:回顾分析1 780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种、合并症、患髋既往手术、麻醉、手术时间、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术后患肢训练、防血栓药物、并发症指标进行统计,采用SPSS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1 78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有深静脉血栓136例。年龄、合并症、麻醉、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因素与深静脉血栓有相关性(P < 0.05)。高龄、高血压或糖尿病、全麻、骨水泥固定、输全血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应用是保护因素。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控制慢性合并症、术前做好评估、术中操作精细、术后积极预防治疗及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假体松动的现象较常见,了解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稳定性的因素对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是十分必要的。 目的:总结近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认识人工全髋关节的稳定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1/2010-12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人工关节,置换,稳定性”。检索文献量总计9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 结果与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是力学因素,其次是生物学因素,它们共同结果是造成骨吸收、骨溶解,最终导致假体松动、骨质破坏。其过程还与许多细胞因子的参与密切相关。针对引起人工全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关节材料、安放角度、抑制磨损颗粒移动、促进成骨及抑制骨吸收等方面来防治。  相似文献   

6.
背景:同期与分期双髋关节置换所引起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性研究目前存在着争论。 目的:比较同期双髋关节置换与分期双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双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81例,分期双髋关节置换术31例,以分期组年龄性别构成从同期组81例患者中1∶1匹配抽取31例,与分期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术前全身合并症和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期组统计两次手术的累加值)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匹配后同期组和分期组的术前全身合并症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围手术期同期组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分期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前应仔细评估术前全身状况,充分说明手术风险,并积极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措施. 方法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7岁,既往有脑出血9例,脑梗死5例,脑血管疾病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4年,伴肢体偏瘫14例,全部患者伤前可独步或扶拐行走.手术原因是摔倒致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例.结果 术后2年1例患者死亡,其余复查随访平均时间2年6个月,总满意率为79.6%,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关节脱位2例,髋痛1例,假体松动1例. 结论在完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发生股骨颈骨折后,患者可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偏瘫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且患肢肌力在4级以上时,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是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白内障术前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多模式心理疏导干预策略。方法收集医院眼科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共160只眼)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术前各项信息资料,评定焦虑障碍情况,根据是否发生焦虑障碍症分为焦虑组、对照组,分析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并针对焦虑组患者给予多模式心理疏导,评估心理状态改善效果。结果 51例(31.88%)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焦虑障碍症,为焦虑组,余109为对照组,二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焦虑组中受教育程度12年、无配偶、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月、无医疗保险、睡眠质量差、住院期间无子女陪护、慢性病种类≥3、有运动障碍、术前视力0.1者所占比例显著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焦虑障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与心理疏导前相比,心理疏导后焦虑组HAM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医疗保险、睡眠质量、慢性病种类、运动障碍、术前视力等,术前开展针对性多模式心理疏导干预可防治术前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髋关节屈曲强直后的治疗经过,对髋关节屈曲强直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外科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对11例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生物固定型8例, 骨水泥固定型3例,随访期11~38个月,平均为24个月。 结果 术前Harris评分,疼痛、功能和关节活动平均各为8分、5分、2分,术后2年内各指标分别为4O分、14分、4分。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矫正软组织的平衡,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15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康复锻炼及术后认真细致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指导。结果15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护理,是保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应用时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其中疗效评估,尤其是中期疗效缺乏长期随访及系统的评估标准。 目的:评估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2001-07/2003-03采用生物型假体治疗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假体均为美国Stryker公司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进行5.3~8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评估根据置换后随访双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臼杯、股骨假体位置及周围骨质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磨损速度与趋势;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臼杯及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导致的翻修作为止点。 结果与结论:患者Harris评分从置换前的平均41分提高到最近随访时的平均91.3分。未出现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未发现骨盆局限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3±0.06) mm/年。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臼杯及股骨假体的生存率均为100%。中期随访结果(至少5.3年)表明,生物型假体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提供理想固定效果,临床疗效满意。未发现无菌性松动,骨溶解的发生率亦低下。但患者年龄越大,发生松动的概率越大,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近年来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很多。文章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4-01/2009-10。检索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纳入标准:①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及诊断方法。③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章。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5篇。 结果: 目前国内外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基本已达成一致意见,发病机制主要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或郁滞)、血管壁的损伤。高龄、心脑血管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手术是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治疗主要有机械性和药物性预防两种方法,机械性疗法无药物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但对高风险患者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需结合药物预防性治疗以获得较确切的治疗效果。低分子肝素已成为人们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是目前最常用、效果最可靠的手段。 结论:对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性治疗已受到医务界的极大关注,掌握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对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近年来矫形外科的发展,是关节重建手术中最为有效的手术,它具有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效果。使患者重获髋关节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术后配合有计划的康复训练,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方法自2008-07-2010-07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204例,年龄52~74岁,平均65岁,假体均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结果患者随访6~90个月,通过Harris评分,临床疗效满意。204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关节恢复情况均良好。结论人工髋关节手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手术满意率在90%以上,我们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护理,配合医生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近年来矫形外科的发展,是关节重建手术中最为有效的手术,它具有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效果。使患者重获髋关节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术后配合有计划的康复训练,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方法自2008-07~2010-07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204例,年龄52~74岁,平均65岁,假体均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结果患者随访6~90个月,通过Harris评分,临床疗效满意。204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关节恢复情况均良好。结论人工髋关节手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手术满意率在90%以上,我们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护理,配合医生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92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设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评估并比较各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量表评分,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结果 92例患者合并抑郁者40例,抑郁组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化疗、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保情况、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的亲密度、适应性评分、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与非抑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性别、居住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化疗、家庭月收入<3000元、无医保、FACES量表亲密度、适应性评分、KPS评分是抑郁的影响因素。结论 恶性血液病抑郁情绪较为普遍,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功能与负性情绪的产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背景: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较快速地重建髋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0/2011-03,Ovid检索平台),Embase (1984/2011-03),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Issue 2,2011),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6/2011-03)。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 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但在需二次手术人数、术后发生脱位人数、1年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全髋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乳腺增生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0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02例患者中,焦虑(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0分)12例(11.8%),抑郁(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3分)12例(11.8%);同时出现焦虑、抑郁情绪4例(3.9%)。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精神病史是影响乳腺增生患者抑郁情绪的重要危险因素,乳腺疼痛程度、工作是影响乳腺增生患者焦虑情绪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疼痛程度是影响乳腺增生患者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而工作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老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合并焦虑及抑郁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3分,n=33]、不合并焦虑及抑郁组(SAS 50分、SDS 53分,n=27)。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民族、居住地区、家庭经济收入、睡眠、青光眼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有差异的单因素信息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探讨老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居住地区、家庭经济收入、青光眼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合并焦虑及抑郁组患者年龄、病程显著高于不合并焦虑及抑郁组(P0.05);合并焦虑及抑郁组家庭经济收入3000元、睡眠差、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占比显著高于不合并焦虑及抑郁组(P0.05)。Logistic模型证实年龄偏高、病程偏长、家庭经济收入3000元、睡眠差、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受到年龄、病程、家庭经济收入、合并疾病的影响,临床工作中应当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VM患者,采用自制头痛调查问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结果 128例VM患者中,92例伴有焦虑,97例伴有抑郁,焦虑抑郁共病53例;VM患者伴有焦虑、抑郁与病程、学历、医疗费用来源、发作次数、听力受损因素相关;其中病程、偏头痛发作次数、学历、听力受损、医疗费用来源均是VM患者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VM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比例较高,焦虑、抑郁与病程、偏头痛发作次数、学历、听力受损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有关因素。方法:80例成年癫癎患者,前期诊疗不规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结果:癫癎合并焦虑情绪者25%,合并抑郁情绪者4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越长,发作程度越严重,男性患者更易产生焦虑情绪,而居住在农村的癫癎患者更易产生抑郁情绪。结论:癫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性别、病程、发作严重程度和生活居住地是影响癫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