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双主动脉弓(DAA)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胎儿DAA的超声图像特征,并随访临床结果。结果 8例DAA(双侧弓通畅型6例,一侧弓闭锁型2例),5例属于单纯性DAA,其余3例(37.5%,3/8)并发其他心内外畸形,包括1例染色体异常。6例DAA经超声心动图筛出,引产终止妊娠,其中3例经尸检证实为DAA;1例误诊为右位主动脉弓(RAA)伴左位动脉导管,另1例误诊为RAA伴右位动脉导管,产后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DAA,手术干预后的疗效满意。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胎儿DAA的可靠方法,早期明确诊断有利于胎儿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夹层腹主动脉瘤往往发病急骤,胸段的夹层主动脉瘤在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比较剧烈。腹段主动脉夹层瘤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痛,有烧灼痛及撕裂痛,甚至于放射至其他部位,病情凶险,急性病死率高,尤其是夹层动脉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SMA)及其他内脏动脉。近2 a来我院急诊4例腹主动脉夹层瘤,现把诊断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48~69岁。有多年高血压病史,BP 150~190/90~120 mm Hg之间,血压控制不理想;均突然发病;2例胸痛伴有剧烈的腹痛,2例仅有剧烈腹痛,呈持续性;来急诊1~4 h,病情呈加重趋势。1.2方法2例CT诊断明确,2例死亡后CT证实死于夹层动脉瘤破裂。心电图均正常;B-us查腹部未见异常;白细胞正常,尿常规正常;查体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肠鸣音正常。治疗主要是降压、止痛药的应用。应用哌替定50 m g肌肉注射效果不佳。2结果2例抢救成功半个月后出院,2例24 h之后死亡,CT证实死于夹层动脉瘤破裂。3讨论腹主动脉夹层瘤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呈撕裂样,非一般急腹症表现的腹痛,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应用哌替定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该病的可能。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血压...  相似文献   

3.
【病例】 老年女性。于饱餐后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 4小时急诊入院。否认高血压病史。查体 :体温 3 6 8℃ ,脉搏 60 /min ,呼吸 2 0 /min ,血压 12 8/ 6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饱满 ,肝脾未触及 ,剑突下轻微压痛 ,无包块 ,肠鸣音正常 ,双肾区无叩痛。血白细胞 11 1× 10 9/L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心肌劳损 ;腹部B超未见异常。诊断为腹痛原因待查 ,予抗感染、止痛等治疗 ,症状减轻。为明确诊断于次日上午行胃镜检查时病人突然出现恶心、呕吐、抽搐 ,继之呼吸、心跳停止 ,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尸检证实为Ⅱ型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动脉夹层发病突然、症状重、进展快。生前确诊率低、死亡率高、护理任务繁重。我科 1996年 10月至 1998年 12月明确诊断及治疗 10例。现将我们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8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5 9岁。有高血压病史 8例 ,入院时平均血压为 2 6 /15kPa ,病后发现血压升高 1例 ,血压正常 1例。按DeBkey分类 :Ⅰ型 4例 ,Ⅱ型 3例 ,Ⅲ型 3例。治愈 2例 ,死亡 8例。其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1例 ,急性左心衰竭 1例 ,右下肢干性坏疽 1例。1.2 主要表现 胸骨有刀割样疼痛 4例 ;上腹部绞痛 2例 ;脐周持续性疼痛 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15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病因、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常见病因,15例中表现为胸痛伴或不伴腹痛10例,背痛3例,腹痛2例,6例有转移性疼痛;血压在150~210/70~110 mmHg,6例脉搏、血压不对称,双侧上肢血压相差20~30mmHg 4例,双侧下肢血压相差30~40mmHg 2例;6例误诊(40%),死亡2例(13%)。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多以胸、腹疼痛为主要表现,早期明确诊断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猝死的原因、临床特点、病理基础,从而早期诊断,有效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患者的临床尸检病理资料。结果 13例中,老年人11例。Ⅰ型1例;Ⅱ型6例;Ⅲa型和Ⅲb型各3例。死亡原因:急性心包填塞8例,以Ⅰ型和Ⅱ型多见;休克4例;1例引起反射性心跳骤停。结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隐匿,但其动脉夹层一旦破裂或撕裂,则发病急骤,常导致严重后果。尽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夹层动脉瘤的根本措施。对于老年人,应定期查体,防治急性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二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病因至今不明.本病发病率每年5/106~30/106,多见于患高血压的老龄人群[1].80%以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有高血压疾病,且血压长期控制不良,突然的血压波动导致内膜破裂而发病.本病以疼痛为主,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 我院2008年共收治主动脉夹层12例,误诊并死亡2例,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者分析了195例川崎病伴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其中141例为儿童。发病年龄自1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2岁1个月。诊断的依据是:(1) 尸检证实有心肌梗死;(2) 伴急性循环衰竭和异常Q波,或肌酸激酶明显增高;(3) 无症状病例伴有异常Q波和冠状动脉造影见冠状动脉狭窄或梗死。在195例中,73例(37%)临床无症状,122例(63%)见心肌梗死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休克、喊叫、胸痛、腹痛、呕吐、  相似文献   

9.
解剖纠正型大血管异位(ACM)为少见的先心病,主动脉与肺动脉位置关系异常即主动脉位于肺动脉的左前方,但大血管与心室的连接正常。以往报道的病例均为尸检,心血管造影诊断。本文报道应用2DE诊断ACM2例,均经心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0月及8岁。ACM可分为(SDL)、SLD)、(ILD)及(IDL)等4种类型。本文2例符合(SDL)型。该型病理解剖特征为心房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AD)常常是突然发病,病情迅速发展,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因误诊或漏诊迅速死亡。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文对199O年1月一1998年2月收诊的16例AD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41~62岁,De-bakeg[1]I型者10例,Ⅲ型者6例;均为急性期(发病时间仅2周以内者),高血压病10例,马凡氏综合症3例,更年期1期,无明确病因2例。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或胸背部痛10例,上腹部痛3例,疼痛部位不固定2例,昏迷1例,休克1例,血压升高8例,心界扩大11例,脉搏不对称2例。全部病例除临床表现外…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 2 4h动态血压监测 ,观察 6 5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和 5 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的特点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 1 999~ 2 0 0 0年门诊和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 6 5例 ,年龄 6 3 6 5± 1 0 6岁 ,男 40例 ,女 3 5例。其中高血压Ⅰ级 1 5例 ,Ⅱ级 3 0例 ,Ⅲ级 2 0例。上述病人均为初诊或停用降压药 2周以上的确诊高血压病人。对照组 :血压正常老年人 5 0例 ,年龄 6 0 6 8± 1 1 2 ,其中男 3 0例 ,女 2 0例。所有患者停药 2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用德国M…  相似文献   

12.
16排螺旋CTA在主动脉夹层瘤诊断中的临床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芸  邓开鸿  周翔平 《华西医学》2003,18(4):545-545
血管造影一直被公认为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瘤的金标准。但因属有创性检查 ,在急重病情下甚难实施。多层螺旋CT的运用 ,为本病安全、快捷和精确诊断 ,提供了又一优良影像检查方法〔1〕。今采用 16层螺旋CT诊断Ⅲ型主动脉夹层瘤一例 ,特作简要报道。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6 3岁 ,因突发胸腹部撕裂样疼痛 ,向背部放射 4h入院。查体 :痛苦面容 ,呼吸急促 2 6次 /分 ,血压15 0 / 90mmHg,心率 89次 /分 ,主动脉区闻及双期杂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长期服用降压药。入院后经救治 ,病情稳定。采用SiemensSensation 16型螺旋CT机扫描。准直器宽度 16…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老年人夹层动脉瘤临床特点 ,回顾性分析 1995年 7月~ 2 0 0 1年 6月期间经我院急诊救治的 2 4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如下。1 临床特点1 1  2 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 ,按年龄≥ 6 0岁分为老年组 13例 ,非老年组 11例。诊断依据 :①突发剧烈胸痛 ,向胸前及背部放射 ,部分患者疼痛可延至腹部、下肢及颈部 ,疼痛呈刀割或撕裂样。多数患者有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病史。心电图及心肌酶 (CK -MB/TnI)无急性心肌梗死动态变化。②胸部X光片显示纵隔增宽、超声心动图可见主动脉增宽。③ 2 4例患者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和 /或胸、腹主动脉…  相似文献   

14.
静脉滴注尼卡地平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危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尼卡地平对老年人高血压危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人 (≥ 6 0岁 )高血压危象患者 92例 ,治疗前平均收缩压 (SBP) (2 36± 16 )mmHg和 (或 )舒张压 (DBP) (12 5± 11)mmHg ,以恒速输液泵持续静脉滴注尼卡地平 (佩尔地平 ) ,剂量为 0 5~ 6 μg·kg-1·min-1,根据血压每 5min调整剂量 1次 ,每次增加 5 μg/min ,直至达到目标血压 15 0~ 16 0 /10 0~ 110mmHg,然后维持此血压水平 1~ 3d。结果 用药后 5min、10min、30min、1h、2h的平均血压降至 2 31/12 5、2 2 6 /12 3、2 17/12 1,2 0 7/118、2 0 3/10 7mmHg ,2 4h后达最大效应 ,血压平均为 (16 8± 11) /(10 0± 9)mmHg ,并稳定至用药结束。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滴注尼卡地平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危象起效快、降压作用平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病 ,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本文通过对 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诊诊断分析 ,并结合文献复习 ,对其诊断思路及诊断程序作一初步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6年 2月~ 2 0 0 1年 6月我院急救中心共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9例 ,其中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4 3~ 77岁 ,平均 6 3± 11岁。1 2 临床表现 剧烈腹痛 5例 ,胸痛、背部肩胛区疼痛3例 ,两季肋部疼痛 1例。腹部搏动性包块 3例 ,呕吐、呕血 2例 ,全身大汗、血压下降、休克 1例 ,血压升高 6例。 9例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4例 ,冠心病 2例 ,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院急诊诊治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首发症状以突发胸背、腹部剧烈疼痛为主(55.6%)。83.3%病人存在高血压,其中高血压3级占61.1%。急诊完成心肌酶、心电图、凝血功能检查占100%,胸腹部CT平扫占94.4%。结论:主动脉夹层以突发胸背、腹部疼痛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发病特点,尽快行心电图、心肌酶、凝血功能、胸腹部CT检查有助于急诊医师快速诊断本病,减少误诊漏诊,早期为患者行介入治疗,可明显减少该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又是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主动脉夹层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达到或超过高血压标准,即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的不典型AD 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无明显胸痛,以胸闷为主诉3例,晕厥后停止排气、排便1例,分别被误诊为胸腔积液、肠梗阻、冠心病和高血压.4例X线均未见纵隔增宽,心脏彩超(UCG)示腹部动脉夹层2例,主动脉增宽1例,未见异常1例,后2例经CT血管成像(CTA)和(或)主动脉造影确诊.4例患者均确诊为De Bakey Ⅲ型AD.结论:De Bakey Ⅲ型AD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胸片和心脏彩超无阳性表现时,有必要行CTA等检查.  相似文献   

19.
本院自 1994年 5月至 1998年 5月共收治各类急性腹膜炎病人 163例 ,其中急性淋菌性腹膜炎 10例。本病在急性腹膜炎发病率中比较少见 ,但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 ,在临床上时有误诊 ,现就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和误诊原因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0例病人均为女性 ,年龄18~ 37岁。职业 :个体服务业 8例 ,企、事业单位职工 2例。发病前均有性生活史或不洁性接触史。发病时间 2~ 5天不等 ,既往多有慢性下腹疼痛史。1 2 临床表现 始于下腹部疼痛就诊者 (双侧或一侧 ) 5例 ,上腹部疼痛 3例 ,全腹疼痛 2例 ,最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的CT血管造影(CTA)征象,为CTA诊断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积累经验.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诊治的37例经手术或主动脉造影证实的钝性胸主动脉损伤患者CTA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钝性胸主动脉损伤CTA的征象特点.结果 37例钝性胸主动脉损伤部位分别为主动脉峡部83.8% (31/37)、主动脉弓5.4% (2/37)、主动脉降部8.1% (3/37)、主动脉升部2.7% (1/37).钝性胸主动脉损伤CTA征象表现为内膜瓣34例(91.8%),主动脉轮廓改变或腔异常37例(100%),动脉收缩17例(45.9%),主动脉夹层10例(27.0%),假性动脉瘤21例(56.7%),血栓1例(2.7%).结论 CTA征象是诊断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的重要依据,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