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支病变动脉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下肢动脉狭窄32支,显示病变处管壁增厚或管壁附着大小不等的硬化斑块凸向管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血流变细;下肢动脉闭塞6支,显示管腔内充填硬化斑块或中低回声血栓,CDFI显示血流中断,充盈缺损。动脉狭窄部位的血流及频谱显示Vmax/V相邻正常动脉〉2.与X线血管造影结果对照,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7%(37/3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维灰阶血流显像(B-Flow)技术在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病例组70例、对照组120例(年龄、性别构成比与病例组相当).分别用二维超声(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及B-Flow进行常规颈动脉检查,重点测量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血管残余管腔内径并计算狭窄率,颈内动脉颅外段病例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DSA相对照.结果 病变处的颈动脉B-Flow表现动脉内膜粗糙、局部增厚或有斑块突入管腔,B-Flow血流在斑块处往往呈涡流改变.病例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颈动脉狭窄处内径B-Flow测量值与2D、CDFI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2D、CDFI、B-Flow 3种方法所测得颈内动脉直径狭窄率与DSA结果均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B-Flow与DSA的相关系数最高.结论 B-Flow能保持高帧频、高分辨率,同时显示颈动脉管壁、血流信息及临近组织的解剖关系,并且能清晰显示狭窄处、狭窄后血流状态以及斑块形态.与DSA相对照,在评估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处内径方面,较2D、CDFI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维灰阶血流成像技术(B-Flow)在颈动脉狭窄处管腔面积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诊为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62例,选择二维超声(2D)模式下狭窄处管腔内面清晰的颈动脉共74条,在管腔狭窄处分别记录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PDI)和B-Flow横切面声像图,用LOGIQ9系统自带软件,分别测定残余管腔面积.结果:病变处的颈动脉B-Flow表现动脉内膜粗糙、局部增厚或有斑块突入管腔,B-Flow血流在斑块处往往呈涡流改变.颈动脉狭窄处残余管腔面积测值,B-Flow与2D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CDFI、PDI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low能以高帧频和高空间分辨力,同时显示血管解剖结构与病变处血流状态,与二维超声相结合,将会使所测量的血管面积更加准确,从而为临床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支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动脉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狭窄与闭塞的声像图特征。结果:下肢动脉狭窄22支,显示病变处管壁增厚或管壁附着大小不等的硬化斑块突向管腔,彩色多普勒血管显像(CDFI)显示血流变细;下肢动脉闭塞11支,显示管腔内充填硬化斑块或中低回声血栓,CDFI显示血流中断,充盈缺损。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为临床提供快速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明 《辽宁医学杂志》2007,21(3):224-225
目的 评价超声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56例患者中,动脉硬化闭塞症28例(5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6(28.6%)例,动脉血栓8例(14.3%),其他病因4例(7.1%).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管壁、管腔及周围有无异常回声,动脉狭窄部位的血流及频谱等状况.与临床追踪结果对照,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6%(54/5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表现,并总结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二维图像特点及血流特征.结果 患者的64条下肢的二维表现为病变段血管管腔内中膜不规则增厚,并向管腔内突起,部分增厚的内膜内可见强回声钙化斑,重者管腔完全闭塞.彩色血流显像显示血管狭窄起始处血...  相似文献   

7.
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维血流显像(B-Flow)技术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二维血流显像(B-Flow)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 二维血流显像(B-Flow)技术具有高分辨力和全景显示功能,能同时清晰显示血流和背景组织,可清晰观察血栓、血流、血管壁三者关系。结论 二维血流显像(B-Flow)技术在下肢静脉血栓检查中是一种有效手段,与静脉造影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64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分别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管壁、管腔内情况并记录病变部位的大小、形态及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的情况。结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动脉是一种无创伤、无痛、方便、迅速、准确、可重复的检查方法,针对结果加以鉴别,可明确诊断,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CDFI)和彩超造影、谐波造影对兔股动脉吻合口的显示能力并分析各自优缺点。方法10只大白兔行右股动脉离断-吻合术,分别制作成不同狭窄程度的吻合口模型,术后行二维和CDFI检查,然后进行彩超造影和谐波造影并获得时间一强度曲线,最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二维超声可观察血管壁及内膜;CDFI能观察管腔内血流情况;彩超造影可将狭窄处的血流紊乱程度放大,易于吻合口定位;谐波造影更易于显示内膜轮廓,其狭窄率与DSA相关性最好。随狭窄程度加重,吻合口处造影剂增强速率减慢。结论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相比,能更好地观察细小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图像合成(SonoCT)技术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SonoCT技术联合CDFI和常规超声联合CDFI对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下肢动脉进行检查,测量血管内径、收缩期最大流速、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数目,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对动脉病变的诊断效果。结果sonocT技术联合CDFI在二维图像质量、血流图像质量及血流参数上与传统方法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onoCT技术联合CDFI检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与常规二维超声相比,SonoCT技术联合CDFI提高了对下肢动脉血管斑块、狭窄、闭塞的检出率,可明确精神分裂症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对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糖尿病(DM)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2例DM患者及126例非DM患者进行对照观察,观察其管壁、管腔及彩色血流特点。结果: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斑块以股浅动脉及胫后动脉最常见,管腔狭窄、闭塞以胫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四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结果 CTA清晰显示了24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有23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5例行DSA检查,175段血管中14段狭窄程度与CTA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龚海英  朱恒泉  杨汇  李琴  朱映红 《浙江医学》2014,(21):1784-1786
目的:评价二维灰阶血流成像(BFI)诊断老年人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BF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分别测量老年人颈内动脉。观察组24例,对照组30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颈内动脉直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观察组24例患者颈内动脉BFI诊断结果为:正常6例,狭窄<50%3例,狭窄50%~69%30例,狭窄70%~99%9例;CDFI诊断结果为正常6例,狭窄<50%11例,狭窄50%~69%25例,狭窄70%~99%6例。(2)BFI对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的诊断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962,P<0.01)。(3)当颈内动脉狭窄为50%~69%时,BFI对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与DSA诊断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CDFI与DSA诊断之间的相关系数(Z=2.169,P<0.05)。结论 BFI能准确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DSA诊断之间的一致性较高,适用于对介入检查耐受性低的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了解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寻找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172例糖尿病患者和120例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对其下肢血管形态、血管壁内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比较。【结果】下肢动脉血管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糖尿病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以股动脉最常见,而管腔狭窄、闭塞以胫前动脉受累最为明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状况.方法:对35例伴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行CDFI检查,确诊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并测量股静脉的管径和血流速度.术后3~10d复查.结果:11例术前伴发DVT;23例术前未发生DVT,与术后相比术前股静脉内径增宽,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平静呼吸时股静脉平均最大血流速度降低(P<0.01).结论:对出现下肢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应常规行术前CDFI检查,不仅可以及时诊断DVT,还可以提示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淤滞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超声SonoCT技术提高图像质量,结合CDFI获得肾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探讨两种技术结合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价值。方法:将糖尿病患者140例分为Ⅰ、Ⅱ、Ⅲ组,以24h微量尿蛋白排泄率(UAER)作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分别应用SonoCT技术联合CDFI和常规二维超声结合CDFI技术对3组患者肾动脉血流参数进行测定,比较两种方法中二维图像的特征以及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利用超声SonoCT技术结合CDFI获得的Ⅱ组病例在二维灰阶图像、血流图像及血流参数上与传统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Ⅲ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noCT技术联合CDFI对糖尿病肾病早期(Ⅱ组)的诊断较常规二维超声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及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蕊 《中外医疗》2013,32(16):177-178
目的探讨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在该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二维(2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情况。结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组、B组和C组患者在2D、CDFI及脉冲多普勒显像上差异明显,与正常对照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既可清晰地2D上显示患者血管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还可借助CDFI获取详细的下肢血管内血流动力的信息,是目前无创性检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检查手段,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 )与实时灰阶二维血流显像( B-flow )联合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 EICA )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程度的准确性。方法颅外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病例72例,应用CDFI,CDFI联合B-flow两种方法测量同一部位面积狭窄率,将狭窄程度分为4级,每级分别与DSA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72例患者共检出病变血管123条。以DSA为金标准,CDFI联合B-flow对123条不同狭窄程度血管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单一CDFI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中度以上狭窄,且与DSA有着更高的一致性。结论B-flow能够弥补CDFI的某些不足,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颅外颈内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径、内膜、管腔内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其中49例有内膜、斑块等图像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反映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情况.结论超声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