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温胆汤合血压平方加减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痰湿壅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对代谢情况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2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5~10 mg/次,1次/d。对照组口服半夏天麻丸,6 g/次,2次/d;观察组给予温胆汤合血压平方加减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12周。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记录治疗后血压达标情况;进行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 平均脉压(24 h PP)和血压变异性(BPV)指标[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比较夜间系数];进行治疗前后痰湿壅盛证评分、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评价;检测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94.74%(54/57),高于对照组的达标率为80.70%(46/57)(χ2=5.211,P<0.05);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24 h PP,24 h SSD,24 h DSD,nSCV,nDCV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痰湿壅盛证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UA,TC,TG,LDL-C和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0.05),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cy,CysC,AngⅡ和NF-κ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西药干预的基础上,内服温胆汤合血压平方加减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可进一步控制血压水平,提高了血压的达标率,稳定了血压,并减轻痰湿壅盛证症状,改善代谢情况和BPV,抑制炎症因子,从而降低了AS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为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和高血压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3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38个社区卫生中心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6例,充分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肾精不足证。各证型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患者间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总胆固醇、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火上炎证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瘀血阻络证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高,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炎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阴虚阳亢证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重最高;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高于正常水平;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程度高于其他证型,且血尿酸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对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血脂、瘦素及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纳入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综合疗法(穴位埋针、山荷蓝茶饮、八段锦功法),疗程8 w。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TC、TG、HDL-C、LDL-C、LEP、ADN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的BMI、WHR、TC、TG、LDL-C、LEP、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治疗组的HDL-C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 中医综合方案能有效改善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BMI、WHR、LEP、ADN及血脂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H)各中医证型的分布,以及各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将2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壅盛4型,用色谱法检测E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50例)血浆HCY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与血浆HCY的关系。结果: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中最多的是痰湿壅盛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H患者血浆HCY水平随着EH分级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1),痰浊壅盛型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1),阴阳两虚型血浆HCY水平高于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P0.05),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血浆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中医证型痰浊壅盛型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小血管病(HT-CSVD)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为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及诊断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针对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常德市第一中医院筛检的230例HT-CSVD患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症状与体征、MRI检查及中医四诊等信息,建立数据库;根据患者证候特征进行风、痰、瘀、虚的病性证素判定,并分析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结果 HT-CSVD的病性证素分布构成比依次为虚>痰>风>瘀,症状以记忆障碍和睡眠障碍为主;其中瘀和虚性多表现为睡眠障碍,而痰、瘀、虚性多表现为记忆障碍。中医证候评分显示,风性者症状以头晕目眩为主;痰性者症状以痰多吐涎为主,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P < 0.01)。瘀性者症状以刺痛、痛有定处为主,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P < 0.01)。虚性者症状以气短乏力为主,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P < 0.01)。影像学结果显示,超过25%的虚性HT-CSVD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LI)。4组均有超过20%的HT-CSVD表现为微出血(CMB)。虚性者脑萎缩的占比均高于其他3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dVRS)等级结果分析显示,瘀性者基底节区非0级的占比最高。虚性者白质区非0级的占比最高,其次是瘀性和痰性;且3者等级超过2级的比例均高于10%。风与虚性、风与瘀性、痰与虚性之间的脑室旁高信号评分有差异;风与其他3组病性之间的深部白质高信号评分有差异。结论 由于病例数较少,本初步研究结果可为HT-CSVD中医四诊客观化、微观化研究提供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构建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模型,分析该模型大鼠的血清代谢物,阐释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模型的代谢特征。方法 采用纯化高脂饲料喂养及腹腔注射-硝基-L-精氨酸(L-NNA,剂量7.625 mg·kg-1)的方式构建模型,正常组大鼠喂养普通生长繁殖饲料并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通过观察两组大鼠一般情况,测量大鼠体质量和尾动脉血压,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对模型进行评价;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大鼠血清代谢物变化,采用流动相0.05%甲酸水溶液(A)-0.05%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2%B;3~9 min,2%~40%B;9~18 min,40%~98%B),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检测,采集范围m/z 80~1 000;结合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毛色较暗、懒动、便溏,血压稳定保持在160/88 mmHg左右(1 mmHg≈0.133 kPa),体质量、血糖、TG、TC、LDL-C、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GSH-Px含量显著降低(P<0.01);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15个,其中45个上调,70个下调[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1,P<0.05且差异倍数(FC)≥2],包括吲哚乙醛、5-羟色胺、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黄嘌呤等,主要通过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途径调控血压。结论 采用纯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L-NNA的方式可以成功构建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模型,吲哚乙醛、5-羟色胺、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黄嘌呤可作为该模型大鼠特征性血清差异代谢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下的局部征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住院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20例,结合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宫腔局部征象。结果 (1)12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最常见中医证候为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子宫内膜息肉颜色、表面血管颜色及血管形态分布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子宫内膜息肉位置、数量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子宫内膜颜色、子宫内膜血管颜色分布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管形态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的颜色、息肉表面血管颜色及血管形态、子宫内膜颜色及内膜血管颜色与中医证型相关,可作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医辨证的局部望诊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水平与各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36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39例、阴虚阳亢证29例、肝阳上亢证32例,分别进行AngI、AngII、ALD测定。结果各组间Ang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阳上亢证组AngI水平明显低于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各组间AngI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ngII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并且阴虚阳亢证与肝阳上亢证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各组间ALD水平经比较发现,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LD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各组间体重指数(BMI)经比较发现,痰湿壅盛证>肝胆湿热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组内两两比较痰湿壅盛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及肝阳上亢证,而肝胆湿热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结论高血压病不同证候AngI、AngII、ALD及BMI水平存在差异,并与证候分别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水平与各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36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39例、阴虚阳亢证29例、肝阳上亢证32例,分别进行AngI、AngII、ALD测定。结果各组间Ang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阳上亢证组AngI水平明显低于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各组间AngI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ngII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并且阴虚阳亢证与肝阳上亢证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各组间ALD水平经比较发现,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LD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各组间体重指数(BMI)经比较发现,痰湿壅盛证肝胆湿热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组内两两比较痰湿壅盛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及肝阳上亢证,而肝胆湿热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结论高血压病不同证候AngI、AngII、ALD及BMI水平存在差异,并与证候分别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174例,充分收集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 (1)高血压病合并ASCVD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2)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hs-CRP、FIB是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痰湿中阻证和瘀血阻络证是高血压病合并ASCVD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Hcy、hs-CRP、FIB是痰湿中阻证与瘀血阻络证发生的危险因素,痰湿中阻证与瘀血阻络证更易发生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性.方法 测定126例COPD患者基础肺功能、气道舒张实验,研究不同证型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性.结果 不同证型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的反应性不同.ΔFEV1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逐渐降低;ΔFEV1%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逐渐上升,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出现下降.ΔFVC、ΔFVC%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逐渐上升.可见随着气流受限的增加,ΔFEV1逐渐下降,ΔFVC、ΔFVC%逐渐增加,而ΔFEV1%表现不典型.结论 不同证型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和FVC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FVC增加较FEV1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5.
张明妍  李启燕  徐静  张燕  高孝谦 《光明中医》2016,(16):2307-230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身体质量指数等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分类,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清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痰湿质、湿热质的患者吸烟多见,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特禀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阴虚质、痰湿质患者糖尿病发病多见,与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MI以痰湿质及湿热质患者较高,与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患者的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与平和质、特禀质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患者的总胆固醇明显升高,与气虚质、气郁质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1);痰湿质、血瘀质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阳虚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瘀质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与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明显(P0.01);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平和质、特禀质、气郁质相比明显增厚(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体质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300例,所有病例患者在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大基本证候因素,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同时进行单证及复证的分布分析。结果:海南地区300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主,其中3种证候组合表达为常见,复合证中以风痰瘀、风瘀虚证为多。结论:海南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以单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主要以3种证候要素组合表达的例数最为多见,发病主要以风痰瘀、风瘀虚所占比例为最高,火热证的出现多伴随有痰湿,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较为少见。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的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