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从调和脾胃角度治疗不寐的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为临床治疗"胃不和"所致"卧不安"提供参考依据,更好推动中医治疗不寐的发展。方法学习总结张世亮医生以调和脾胃法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结果辩证采用调和脾胃法治愈不寐一例。结论中医调和脾胃法辩证治疗不寐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2.
不寐的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亦多样。中医临床中以针灸、推拿、药物治疗为主,但大多都为单一方法治疗,而中医序贯疗法治疗不寐是采用中医一体化治疗,即在寻找并消除病因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针灸、中医药辩证论治,三位一体的方案来治疗不寐。本文旨在探索中医序贯疗法治疗不寐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及可操作性,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推广临床。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中医证侯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邓铁涛教授指导下,观察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配合中医辩证治疗冠心病患者18例。发现搭桥术后气虚痰瘀是基本病机,气阳虚衷、气阴不足多见,且多夹瘀夹痰。出现肺部并发症多辩为痰浊壅肺。认为冠脉搭桥术后结合中医辩证论治,能够为进一步探讨病变规律,防治并发症、提高成功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韩旭教授从老年偏颇体质论治不寐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法]从正虚、邪实两方面分析老年偏颇体质的特点及其与不寐症的关系,并引用临床经典案例,从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等方面阐述韩旭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结果]韩师认为老年偏颇体质的本质特点不外乎正气不足为主或邪气内扰偏盛,正虚体质从气血阴阳亏虚入手,治以益气养血、温阳散寒、滋阴潜阳、引火下行为法,选用归脾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引火汤、潜阳封髓丹加减;邪实体质有肝郁、痰湿、瘀血之分,治以疏肝培脾、降逆化痰、活血化淤为法,选用培脾疏肝汤、理痰汤、活血化淤汤加减。分别以正虚和邪实不同体质的7则验案为例,证实从根本上调和脏腑阴阳,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疗效颇丰。[结论]韩旭教授以虚实为纲,从气血两虚、阳虚阴寒、虚火上炎、肝郁、痰湿、血瘀6型论治老年偏颇体质与不寐症的关系,以"整体观念"为支撑,补虚泄实,调和阴阳,同时嘱以顺应自然,不妄劳作,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神经衰弱为西医的常见病,中医多按不寐论治。对不寐病机的认识,中医多归属为邪火亢盛,内扰心神,治疗多以清热泻火,重镇安神为主。笔者认为神经衰弱亦常由肝胆郁热及肾虚所引起,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能显效,现浅探如下。1 郁火内扰心神,治当清热泻火,安神神经衰弱属神专疾病,本症在《内经》谓“不得眠”,《杂病广要》称“不睡”,通常称为失眠。西医认为精神刺激,思虑过度,神经错乱而导致失眠。临床上多表现为心悸失眠,烦躁惊狂。痰热扰心失眠,则睡卧不宁,多梦易醒,心烦不安,胸闷多痰,口苦而粘。郁火与痰热皆为实邪,前者是肝胆气郁化火,后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医辫证分型论治方法在骨科术后汗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自2008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骨科术后出现汗症的患者,将其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的给予适当中药辅以中医辫证分型论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把中医中药辩证分型论治方法应用在骨科术后汗症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候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156例,采用中医体质标准进行分类,并以中医体质分类标准为基础进行辩证论治,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的改善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以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瘀血质五种体质为主;辩证论治主要分为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痰阻气逆型、湿热郁胆型、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在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基础上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治疗,能够收到满意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按中医辩证分为湿热型、寒凝气滞型、血瘀痰阻型3型治疗。结粜:治愈22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开放损伤骨感染的疗效.方法 49例开放损伤骨感染患者行创面清创后应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结果 经中药辩证治疗后最终痊愈43例(87.76%),显效6例(12.24 %),总有效率100%.结论 开放损伤骨感染的中医辩证论治治疗可缩短疗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不寐,即失眠.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原因,致使心、肝、胆、证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不寐在传统医学中称为"不得眠","目不瞑",亦有称为"不得卧"者.笔者从1982年至今辩证论治不寐患者60例.临床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疑难病是诊断疑惑、治疗困难的病证。疑难病的治疗贵在辨证,其辨证方法主要是从症辨证,通过辨主症、辨兼症、辨客症确定证名,然后随证论治。提出疑难病的病因以痰、瘀、郁、虚四者为主,治疗应着重治痰、治瘀、治郁、治虚,或兼而治之,并要求做到有胆有识,有方有守,如此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以新安医家孙文垣《孙文垣医案》中妊娠病验案两则为例,结合孙氏学术思想,阐释孙氏善于从痰论治特色,探求其重视痰证,辨治妊娠诸疾善于清气化痰。《孙文垣医案》案论结合,辨证精细,清气化痰法辨治妊娠病独辟蹊径,分析研究孙氏辨证施治特色,深刻认识中医从痰论治思想,提高临床辨治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不寐是临床常见中医内科杂病,其中心肾不交型最为多见。采用滋肾水、泻心火,交通心肾的治法多有效,但在临床上发现部分辨证属此证的患者按上述治法效果不佳。陈士铎从肝胆论治心肾不交型不寐的辨证思路精当、严谨,应用于临床收到佳效。本文对传统心肾不交型不寐的病因病机及论治的认识进行总结,详细论述陈氏对本病证治的独特辨证思路,并附上笔者跟师所遇病案一则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思路和方法,为焦虑性失眠的辨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对相关古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理论基础。根据胆的基本生理特点和研究记载,推导得出胆病不寐的主要病机。再结合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逐步归纳出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具体思路和遣方用药的方法,最后附上医案二则予以验证。[结果]焦虑性失眠以伴有焦虑症状的失眠为主要表现,而胆具有司勇怯、主决断、调睡眠的生理功能,因此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从生理特征上来看,胆以阳升阴降为和;从病理变化来看,阳虚阴实、升降失司为胆病的基本病机,因此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当以调和阴阳、升清降浊为基本原则。所举验案一为胆寒阳浮之不寐,治宜温化少阳、镇摄浮阳,方选柴芩温胆汤加减;验案二为胆阳虚之不寐,治当以温胆升阳为则,方选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后效果明显。[结论]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紧扣病机,疗效可观,为中医辨治失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丰富了中医论治失眠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129-132+136
目的 探讨不寐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不寐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 对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杭州市中医院睡眠障碍门诊的584例不寐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调查,采用中医临床调查表及中医体质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不寐患者常见体质为痰湿质175例、气郁质141例、阴虚质83例。常见中医证型为痰热扰心证149例、心胆气虚证132例、气郁化火证106例、肝郁气滞证73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湿质与痰热扰心证(P0.001,OR=3.057)、心胆气虚证(P0.001,OR=3.140)有关;气郁质与气郁化火证(P=0.003,OR=6.638)、肝郁气滞证(P=0.004,OR=6.504)有关;阴虚质与阴虚火旺证(P0.001,OR=3.868)有关;湿热质与痰热扰心证(P=0.001,OR=3.480)、心肝火旺证(P=0.046,OR=4.837)有关。结论 不寐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中医体质易转化为某种中医证型,为临床辨证治疗不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总结韩明向教授辨治不寐症临床经验。举韩教授临证常用疗不寐症验案四则,总扩其遣方用药特色,分析探讨。韩教授认为不寐多为阴阳失交所致,以阴虚火旺、痰热内扰、心血虚衰、肝郁化热者甚多,当以滋阴疏肝、养血安神、化痰清心、解郁清热等法治之。韩教授疗不寐之症,重在平阴阳,审其证、按其脉、察其色,药简效宏,又博引各家学说,求确然之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柴芍龙牡汤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不寐症阳不入阴的发病机制,以疏肝养血、潜阳安神为治法,自拟柴芍龙牡汤治疗不寐症,并按照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4种证型分别加味,每日1剂,煎水分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91例,临床治愈30例,显效22例,有效2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01%。结论:柴芍龙牡汤治疗不寐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则彻夜不眠,常伴有心悸、头晕、全身乏力等症。在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不寐已成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质量的疾病之一。笔者于2012年2月—2014年5月跟随导师许明辉教授临床实践期间收集60例不寐患者,予胃十针从脾胃论治不寐,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寐从胆论治古往今来鲜有系统阐述。本文从中医经典入手,分析“胆”的功能及经络输布等生理基础,并结合古代医案及临床效案,系统探究不寐从胆论治的理论基础,以窥不寐证从胆论治之义。  相似文献   

20.
肺主气属卫,卫气源于肾而固于肺。若因肺气虚,无力助脾宣发五谷形成卫气,也无力推动卫气循行,则卫气不足,循行失常,导致失眠的发生。若肺宣发肃降无权,津液运行乏力,水道不通,液聚为痰,痰郁化热,痰热扰心,出现心烦不寐之症,肺失肃降,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而急躁不寐。肺藏魄,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当脏腑功能失调,令神不安于舍即产生不寐。此外,肺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相互作用亦与不寐有关。但是,临床上从肺论治不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不寐从肺论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完善中医治疗不寐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