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文杰 《中外医疗》2007,26(20):9-9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的降糖效果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为期40周的罗格列酮治疗观察,单用二甲双胍组27例;合用磺脲类加二甲双胍组33例.均接受罗格列酮4mg/片,晨服.结果 2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胰岛素、胰岛抵抗指数(IRI)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对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给予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等观察指标.结果 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治疗后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 对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C肽的变化.结果 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及C肽治疗后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探索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80例经生活干预加足量二甲双胍治疗2月以上、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加用罗格列酮和安慰剂治疗12周,观察两组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12周后,罗格列酮治疗组较安慰剂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显著降低.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可以快速改善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是此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RGZ)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对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给予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治疗后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应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6.
李志萍 《西部医学》2008,20(2):288-289
目的探索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本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分为单纯应用胰岛素组16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25例;胰岛素、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组15例。结果治疗12周,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2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有下降,而胰岛素、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组变化明显。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特别是肥胖患者,胰岛素用量较大时加用罗格列酮能有效控制餐前及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在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7.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DM)的疗效。方法60例2型DM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30例)和二甲双胍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罗格列酮组与二甲双胍组FPG、2hPG、HbA1c、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显著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马来酸罗格列酮与磺脲类/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动态临床观察。方法 6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24周的马来酸罗格列酮联合磺脲类/二甲双胍治疗,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血脂、血压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24周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指数)下降;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收缩压降低,肝、肾功能明显变化。结论 马米酸罗格列酮与磺脲类/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同时有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并进行疗效对比.方法 4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随机给予二甲双胍片500 mg,2次/d,即二甲双胍组(24例),给予罗格列酮片4 mg,1次/d,即罗格列酮组(24例),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 在两组患者取得相当降糖疗效基础上,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在治疗后空腹和馒头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亦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两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显著差异,但二甲双胍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没有罗格列酮明显.结论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都可降低IR和改善β细胞功能,但罗格列酮降低IR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0.
胡茂清  田浩明  吴文莉  郭开军  罗玉  张羽 《四川医学》2007,28(11):1200-1201
目的 了解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4mg/d。n=30)治疗。B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30),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hCRP等。结果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均能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治疗前后。罗格列酮组hCRP水平降低了1.8mg/L。二甲双胍组hCRP水平降低了0.9mg/L,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上。对血清hCRP水平进一步降低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8名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照组38例,继续原降糖药治疗。疗程16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结果两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在降低血清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缓释片联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T2DM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罗格列酮4mg,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每日1次,.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BG、FINS、HbAlc和IR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缓释片联用治疗初诊T2DM疗效比单用二甲双胍缓释片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法,对单用格列吡嗪或格列吡嗪加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59例加用罗格列酮治疗,进行3年随访,对血糖下降至空腹<5.5 mmol/1或餐后2 h<6.5 mmol/1的病人减少格列吡嗪7.5 mg/d,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格列吡嗪用量.结果 加服罗格列酮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高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P<0.01),格列吡嗪用量明显减少.至实验结束时共有28例患者完全停用格列吡嗪而血糖控制良好.结论 单用格列吡嗪或格列吡嗪加二甲双胍疗效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服罗格列酮能长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或停用原联合应用的格列吡嗪.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钠联合二甲双胍、诺和锐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降糖效果。方法:100例T2DM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加用罗格列酮钠,B组不加,观察疗效12周。结果:A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B组明显下降。少数女性患者出现下肢轻度浮肿,未予特殊处理。结论:罗格列酮钠能有效降低使用双胍类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体脂分布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n=30)治疗,B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30)共8周。治疗前后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BG、PPG、HbA1c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格列酮组治疗前后臀围、体重、体重指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增加不明显,腰臀比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腰围、臀围、体重、体重指数均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还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均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罗格列酮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臀围、体重和体重指数增加,似有脂肪重分布的趋势,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臀围、腰臀比、体重、体重指数及体脂分布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钠与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罗格列酮纳、二甲双胍及单纯饮食运动治疗6周,以空腹血糖(FPG)与空腹胰岛素(Fins)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罗格列酮钠组与二甲双胍组ISI均有所上升,但罗格列酮钠组上升更为显著,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组ISI无改变.结论 罗格列酮钠较二甲双胍更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将64例T2DM患者采用随机和自愿结合原则分为二甲双胍联用格列吡嗪组(对照组)、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组(试验组)进行半年期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情况,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2组治疗均可使血压(BP)、血糖(PG)、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P〈0.05),但试验组同时可使胰岛素INS、HOMA—IR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能降压、减重,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体脂分布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4mg/d,n=30)治疗,B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30),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重指数和腰臀比,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脂联素等。结果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均能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减少胰岛素用量(P〈0.05),罗格列酮治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明显(P〈0.05),同时臀围、体重、体重指数增加(P〈0.05),但腰围及腰臀比无明显变化(P〉0.05)。二甲双胍治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腰围、臀围、腰臀比、体重及体重指数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罗格列酮治疗能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体脂分布;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体脂分布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辅治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苯那普利、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罗格列酮,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浆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餐后血糖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