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类癌1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内镜特点、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确诊的 18例胃类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中典型类癌 5例 ,均表现为胃息肉样病变 ,胃多发息肉 (4~ 12个 )大小不等 ,直径 0 4~ 1 0cm ,表面黏膜欠光滑 ,呈桑葚状或结节状表面凸凹不平 ,可与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并存 ,活检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确诊 ,随访 5~ 35个月无复发。13例不典型类癌表现为溃疡浸润性肿物 ,多为形态不规则的单发大溃疡 ,直径 2cm以上 ,最大者 7cm× 8cm ,底部覆污秽苔 ,周边呈堤坝样隆起 ,与BorrmannⅢ型胃癌不易鉴别 ,经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胃镜检查是胃类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 ,病理学及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的方法 ,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微创治疗早期低度恶性胃类癌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7例经内镜及病理学证实的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及治疗情况。结果直肠类癌多以腹痛、腹泻、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免疫组化结果 CgA阳性率为53%,Syn阳性率为88%。所有患者经内镜下EMR或ESD治疗,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3例患者术后病理切缘可见肿瘤细胞,进一步追加外科手术治疗。结论直肠类癌主要通过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对于直径<1 cm的直肠类癌可采取内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3.
直肠类癌内镜诊断及治疗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直肠类癌的诊断率及其内镜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内镜下表现,对瘤体直径小于2.0 cm的16例直肠类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诊断直肠类癌46例,内镜下治疗16例,术中或术后即刻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痊愈,无患者死亡.1例肿瘤切除不完全,转外科追加手术治疗.1例术后3 mo随访时见复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直肠类癌可通过内镜下钳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或全瘤切除后活检而确诊,内镜治疗对于直径小于1.0 cm的直肠类癌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深挖活检早期诊断直肠类癌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在超声内镜引导下深挖活检、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直肠类癌24例。对24例直肠类癌的内镜及超声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对病灶直径小于1.5cm、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无肝转移及腹水发生的直肠类癌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果24例直肠类癌分别距离肛缘5cm~12cm,病灶大小0.8cm~1.5cm,术后切除的标本切缘完整,基底无残留,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穿孔,无迟发性出血,术后创面即刻渗血1例,经内镜治疗血止。随访3至5年无转移及再发。结论直肠类癌可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深挖活检,钳取组织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而确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直径小于1.5cm的直肠类癌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类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986-04/2008-08我院经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类癌51例.分析其形态学特点、结肠镜下治疗及预后.结果:结直肠类癌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1),平均年龄53.0±13.2岁,直肠最多见(86.3%),最大径多小于1.0 cm(74.5%),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2.0 cm多发生转移,≤1.0 cm者EMR法切除均无复发,6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内镜下治疗的可能性.结论:掌握内镜下类癌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肉眼诊断,深凿活检或EMR切除活检有助于提高诊断率,≤1.0 cm的类癌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消化道类癌的检出呈上升趋势,正确认识其内镜特征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类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11年8月于淮北市人民医院行局部内镜切除术的21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内镜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以直肠类癌最为多见(14例),多位于低位直肠;胃类癌多位于胃体大弯,1例十二指肠类癌位于球部前壁。多数消化道类癌呈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分布网状毛细血管,球部类癌中央稍凹陷。12例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例行高频电切术。20例患者病变完整切除,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对于未超过黏膜下层的小的消化道类癌,EMR和ESD是可靠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背景:直肠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目前对直径1~2 cm的直肠类癌的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目的:检测Ki-67在直肠类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直肠类癌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确诊为直肠类癌,肿瘤直径1.5 cm、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患者83例,分析其病例资料,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结果:术前内镜超声检查显示83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肿瘤组织Ki-67均呈低表达(0.84%±0.67%),肿瘤直径1.0 cm与1.0~1.5 cm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Ki-6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Ki-67指数均值0.84%为临界值分组,两组间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直径1.5 cm的直肠类癌Ki-67均呈低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增殖不活跃。对于直径1.5 cm、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Ki-67低表达的直肠类癌,内镜局部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消化道类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临床上易被忽视。目的:分析消化道类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武汉市8家医院1997年1月—2010年1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消化道类癌病例116例,采集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诊治经过、肿瘤病理特征、预后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消化道类癌最多见于直肠(59.5%)和胃(19.8%),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胀和便血。免疫组化指标:NSE(+)92.7%,Syn(+)87.5%,Cg A(+)62.5%。胃类癌直径2 cm者所占比率显著高于直肠类癌(73.9%对13.0%,P0.001),且多侵及浆膜和浆膜外(81.8%),淋巴结转移率较高(72.7%对17.1%,P0.001),典型类癌所占比率较低(60.9%对95.7%,P0.001)。胃类癌和直肠类癌均以手术治疗为主,胃类癌内镜治疗率低于直肠类癌(4.3%对34.8%,P=0.003)。直肠类癌3年(92.8%对62.6%)、5年生存率(62.3%对49.2%)均高于胃类癌,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消化道类癌以直肠类癌和胃类癌最为多见。与直肠类癌相比,胃类癌分期较晚,预后较差。患者定期体检,临床医师加强对类癌的认识,掌握不同部位类癌的特点,有助于尽早确诊,规范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内镜下诊断、治疗、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内镜下诊治,经病理确诊并随访的胃肠道类癌72例.总结其常规内镜诊断、内镜下超声诊断、病理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分析.结果 共确诊并成功随访上消化道类癌26例,下消化道类癌46例,单发65例,多发7例,肿瘤大多为偏黄色广基扁平、丘状或隆起质硬结节,活动度不明显.超声内镜多表现为位于黏膜下层不均匀的低回声结节.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成功治疗单发类癌51例,治愈率96.2%(51/53);EMR治愈多发类癌3例,治愈率3/7,术后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类癌的重要手段,内镜下超声探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变来源及层次,并可为内镜下治疗提供依据.EMR及ESD为根治早期类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内镜下早期原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白光内镜在早期原发性胃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胃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内镜检查并确诊为胃癌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内镜下早期原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共确诊有早期原发性胃癌病灶67处,其中2例患者有2处病灶,1例患者有3处病灶,1例患者有4处病灶,病变位置主要分布在患者胃窦、胃体、胃角、胃底/贲门处,0-Ⅱ型占85.05%(57/67),其中0-Ⅱc型患者最多,占55.22%(37/67),0-Ⅰ型占13.43%(9/67),0-Ⅲ型占1.49%,分化型癌61处,未分化型癌6处,镜下早期原发性胃癌最常见且最明显的病理特征为边界清晰、不规则表面或发红、周围黏膜萎缩、肠化现象,少数病灶镜下观察病变部位边缘可见明显的"毛刺征"或表面有白色不透明物、明显溃疡、出血症状。结论临床早期原发性胃癌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白光内镜下观察病灶病变部位边界清晰、不规则表面或发红、周围黏膜萎缩、肠化现象是早期原发性胃癌最常见且最明显的病理特征,少见边缘"毛刺征"或表面有白色不透明物、溃疡、自发性出血,加强上述病灶特征的观察对早期胃癌的诊断、鉴别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诊断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直肠类癌以腹痛(10/32)、大便习惯改变(15/32)、便血(5/32)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为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5/32)。29例直肠类癌位于肛门8cm以内,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半球状隆起,表面黏膜正常。其中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肿块多位于黏膜下层,为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回声,边界清晰。内镜下行EMR治疗32例,1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22例随访5月~5年,1例因伴肝、肺转移死亡,余21例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靠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内镜下EMR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院消化科于2004年12月至2009年6月间,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了大量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现将其中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确诊为类癌的5例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63岁,平均43岁.本组病变均在直肠处,肿瘤直径0.8~1.5 cm,平均1.0 cm.  相似文献   

13.
我院消化科于2004年12月至2009年6月间,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了大量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现将其中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确诊为类癌的5例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63岁,平均43岁.本组病变均在直肠处,肿瘤直径0.8~1.5 cm,平均1.0 cm.  相似文献   

14.
内镜超声检查对胃及食管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胃及食管早期癌可经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治疗根治,早期确诊及判断其浸润深度,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至关重要。胃镜下肉眼观察对胃及食管早期癌的诊断缺乏客观指标,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则可判断胃及食管癌浸润深度。现报道长海医院19例经EUS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及食管早期癌病例情况,探讨EUS的诊断价值如下。一、临床资料1992年5月至2004年9月间,经EUS检出并在之后2周内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有早期胃癌16例、早期食管癌3例。此19例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3—76岁,平均55岁。早期胃癌者中,上腹部隐痛不适9例、上腹部饱胀、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消化道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omr,GCT)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4例消化道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4例消化道GCT患者中,食管GCT 2例,胃GCT 1例,盲肠GCT 1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或无消化道症状,术前内镜检查(4例)、超声内镜检查(2例)诊断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大小均2 cm,分别疑诊脂肪瘤、平滑肌瘤、间质瘤、类癌,无1例术前疑诊为消化道GCT,4例患者术前均未活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S-100,确诊为消化道GCT,未见明显恶性特征,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消化道GCT可无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或无消化道症状,内镜医师对此病了解较少,术前常未能考虑到该病可能,对于2 cm的黏膜下GCT,ESD治疗效果好,术后需长期随访,以排除恶性GCT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报告 例1 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一年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内镜:胃窦大弯见1.5cm×2.0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红黄色,中央0.3cm×0.3cm溃疡,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neuron-specific-enolase]。 例2 男,46岁。患者无不适,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既往无肝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脏肋下未及,脾脏不大,肝功正常,HBsAg(-)AFP<25μg/L,内镜示:胃体大弯0.3cm×0.5cm溃疡,边界清,周围粘膜皱壁粗大,呈颗粒状。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 例3 男,60岁。因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伴消瘦2个月入院。疼痛无规律,无反酸、嗳气,2个月来食欲减退,体重下降1.5kg。查体: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剑下压痛。上消化道造影:胃体大弯后壁2cm×1cm充盈缺损。内镜:体大弯侧见2cm×1.5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轻度糜烂,活检证实为胃类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院1976年1月至1999年6月经纤维内镜或电子内镜检查并经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证实的42例胃重复癌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胃重复癌的临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内镜下诊治胃肠道类癌。经内镜检出胃肠道类癌11例,内镜结合活检确诊8例,占73%;误诊为直肠癌、横结肠癌、回肠息肉各1例,占27.3%。本组11例中经内镜高频电摘除病变者8例,3例病变小于1.0cm者定期内镜随访8~16个月,未见复发;其余5例,3例补行局部楔形切除,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标本均未发现残留类癌灶。3例误诊病例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类癌。经8个月~13年追踪,全部患者均存活。表明消化道内镜检查配合活检是诊断和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诊治胃肠道类癌。经内镜检出胃肠道类癌11例,内镜结合活检确诊8例,占73%;误诊为直肠癌、横结肠癌、回肠息肉各1例,占27.3%。本组11例中经内镜高频电摘除病变者8例,3例病变小于1.0cm者定期内镜随访8~16个月,未见复发;其余5例,3例补行局部楔形切除,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标本均未发现残留类癌灶。3例误诊病例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类癌。经8个月~13年追踪,全部患者均存活。表明消化道内镜检查配合活检是诊断和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