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肝癌射频消融技术及疗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肝癌射频消融(RFA)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评价RFA疗效的方法 .方法 对49例肝癌病人进行了统一方案的RFA治疗,其中男43例,女6例;年龄39~72岁,平均(56.4±9.3)岁.肿瘤直径1.5~10 cm,其中≤3 cm 16例,3.1~5 cm 15例,>5 cm 18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1例,B级8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4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5例.采用RITA射频消融肿瘤治疗系统(RF-1500)行RFA.在RFA后3~4周常规行CT及TACE,以评价肝癌RFA的效果及巩固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RFA术后恢复顺利,总体1、2、3年生存率为77.5%、56.5%和44.0%,肝癌RFA后3~4周,AFP阳性(≥25μg/L)者转阴率62.9%(22/35).改进的肝癌RFA方法 可对直径5 cm以下的肿瘤进行比较彻底的消融,≤5 cm者1、2、3年生存率为100%、79.6%和61.9%.将肝癌消融近期疗效分为3个级别,RFA术后获得根治性消融(19例)、亚根治消融(9例)、姑息性消融(21例)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0.0%和24.3%.结论 肝癌RFA相当于从机能上切除了肿瘤,肝癌消融近期疗效三级分类法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RFA的效果,以指导辅助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小肝癌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评价直径小于5 cm的肝细胞性肝癌(简称小肝癌)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6年6月间87例临床诊断为小肝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射频组和手术组。随访时间6-71个月,采用Kap lan-Meier模型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试验被用来估计生存曲线的不同。结果本研究结束后,共有67例患者存活,20例患者死亡。射频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76.7%、69.7%,手术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82.9%、75.4%,两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经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99,P=0.32)。全组共有43例肿瘤复发,射频组25例,手术组18例。两组间的复发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χ^2=6.47,P=0.01)。射频组与手术组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3%、40.3%、35.3%与71.1%、45.7%、、30.9%,两组的无瘤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差异(χ^2=0.06,P=0.80)。结论对于小肝癌而言,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有相近的疗效。射频治疗创伤小、可重复性强,在小肝癌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讨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单发小肝癌患者的术后效果及预后。选取“00例单发小肝癌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RFA组(53例)和传统手术切除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复发情况及并发症。RFA组患者的肝内局部复发率比手术组高,但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等优点,而治疗后肝内局部复发率较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可扩张的集束电极对不能耐受或无法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进行RFA治疗。本组共治疗大肝癌患者43例,肿瘤直径5-10cm,平均7.5cm,其中8例于RFA治疗时间、次数和住院时间,RFA治疗后的并发症以及肿瘤完全坏死率,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43例患者共行RFA治疗67次,每例1-3次,平均1.6次;每次治疗时间为55-150min,平均75min;住院时间3-15d,平均8.7d。RFA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电极板局部皮肤烧伤2例(4.7%),中到大量的胸腔积液3例(7.0%),总的发生率为11.6%;RFA治疗后6个月以上的CT复查,肿瘤完全坏死率为41.0%,AFP阳性的31例患者在RFA治疗后6-12个月内有3例转阴,5例明显下降。43例中有39例经12-18个月的随访,其1年生存率为69.2%。结论:RFA对大肝癌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栓塞化疗(TACE)和射频消融(RFA)的序贯应用对大肝癌术后复发的防治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大肝癌手术切除113例,其中术后53例行TACE(TACE组),34例行TACE和RFA(TACE+RFA组),26例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单纯切除组)。以术后总体生存期,术后1、3、5年生存率,术后1、2、3年复发率等指标评价3组患者的中远期疗效。 结果(1)TACE组、TACE+RFA组和单纯切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9.0、49.0、29.0个月,TACE+RFA组中位生存时间最长,单纯切除组最短(χ2=12.5,P=0.002)。(2)TACE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62.2%、34.0%,TACE+RFA组为82.3%、55.8%、41.1%,单纯手术组为76.9%、34.6%、19.2%,3组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期生存率以TACE+RFA组为最高(P<0.05)。(3)TACE组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5.1%、33.9%、62.2%,TACE+RFA组为29.4%、55.9%、70.5%,单纯手术组为23.1%、42.3%、80.7%。单纯切除组3年复发率明显高于术后TACE组及TACE+RFA组,所有年复发率以术后TACE组为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后TACE可预防大肝癌术后中、远期复发,而TACE联合RFA的序贯性应用能明显改善大肝癌术后复发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315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总结1999年6月至2003年8月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315例肝肿瘤病人的病例资料,探索RFA治疗肝肿瘤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了一次定位、多点穿刺,RFA联合肝动脉栓塞(TAE)、选择性门静脉栓塞(SPVE)治疗直径5~13cm的大肝癌,及经皮经肺经膈肌RFA治疗膈顶部肝癌。结果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1%,无一例住院期间死亡。AFP阳性的169例肝癌病人中,RFA后有124例(73.6%)明显降低,其中有95例(56.2%)转阴。半年生存率为89.5%,1年生存率为80.1%,18个月生存率为61.4%,24个月生存率为48.3%,〉36个月生存率为35.6%。结论采用TAE、SPVE及RFA一次定位多点穿刺法治疗无手术切除指征的中晚期(含大肝癌)的病人,疗效明显,总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将62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即采用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进行治疗;TACE治疗组32例,单纯使用TACE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存活率和肿瘤完全坏死率.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TACE治疗组,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的3年以上存活率为60.0%,TACE治疗组仅为34.3%,联合组明显高手TACE治疗组(P<0.05),且肿瘤完全坏死率亦明显较高(P<0.05).应用B超引导下RFA联合TACE治疗HCC可大幅度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的3年以上存活率,对患者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5cm)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小肝癌患者,手术切徐42例,射频消融46例,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全组平均随访34.36(6~72)个月。手术组与射频组总1、3、5年无瘤生存率为85.4%、40.9%、29.2%vs82.6%、27.7%、16.4%,平均无瘤生存时间32.78个月vs29.39个月(P=0.51),总累积生存率为100%、63.7%、50.4%vs100%、66.3%、37.4%。平均生存时间50.78个月vs47.62个月(P=0.67)。肿瘤≤3cm组中,手术组与射频组1、3、5年无瘤生存率为85.7%、62.5%、37.5%vs85.0%、37.4%、29.9%(P=0.50),累积生存率为100%、78.8%、59.1%vs100%、78.8%、51.7%(P=0.87)。肿瘤3~5cm组中,手术组与射频组1、3、5年无瘤生存率为85.7%、30.6%、30.0%vs80.8%、21.8%、10.9%(P=0.58),累积生存率为100%、56.8%、45.4%vs100%、56.9%、29.1%(P=0.4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个数对总体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但消除各因素可能引起的影响后,手术和射频两组总体无瘤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直径≤5cm的小肝癌射频消融安全、疗效确切,近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可以考虑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经皮与开腹射频治疗肝癌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RFA)治疗肝癌不同途径的合理选用。方法:41例肝癌病人分为2组进行经皮射频(PRFA)治疗和开腹射频(IRFA)治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RFA治疗18例病人共32个肿瘤结节,IRFA治疗23例病人共43个结节,PRFA和IRFA并发症率分别为33.3%和4.3%(P<0.05),随访平均10个月,PRFA组7个病灶复发(4个病人),复发率21.9%(7/32),而IRFA组仅1个结节复发,复发率2.3%(1/43,P<0.025),结论:RFA治疗肝癌途径的选用应根据病应位置,结节的大小和肝硬化程度等综合考虑而定,IRFA并发症少,治疗彻底,效果优于PRF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肿瘤复发率及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行TACE治疗22例(手术+TACE组)、仅行手术切除而不行TACE治疗患者20例(单纯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TACE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前者肿瘤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后者(P〈0.05),但两组2年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TACE组1年及2年生存率(76.1%,48.2%)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52.8%,23.6%)(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后结合TACE治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近期复发率且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性对合并门脉侵犯可切除肝癌患者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研究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术前影像学及多学科诊断为可切除肝癌合并门脉侵犯患者219例,按初始治疗分为一期手术切除的手术组(132例)和TACE组(87例),TACE组患者先行TACE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分层分析两组间的生存差异。结果手术组和TACE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2.4%、19.1%、13.1%、13.87个月和57.1%、27.2%、21.1%、16.13个月(P=0.037)。亚组分析中,段叶级癌栓手术组和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0%、32.1%、20.1%和92.9%、55.7%、47.8%(P=0.012)。主分支癌栓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两组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门脉侵犯可切除肝癌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安全有效,尤其可以显著延长伴有段叶级侵犯肝癌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肝内复发患者33例,其中26例采用RFA治疗者为RFA组,7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者为手术组。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复发率、生存率、住院时间、临床转归情况,记录RFA组的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RFA组和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1±12)min、(242±27)min,出血量分别为0、(227±113)ml,输血量分别为0、(114±101)ml,住院时间分别为(6.0±1.4)d、(18.4±6.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FA组26例中死亡7例,手术组7例中5例死亡。RFA组和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10个月,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81%(21/26)、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近期并发症为肝包膜下出血(31%);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92%)、疼痛(100%)、胃肠道症状(42%),经对症处理可耐受。结论RFA治疗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疗效较好,而且并发症少、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61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出现EV为EV组,394例无EV表现的为无E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或患者死亡。计量资料或率的比较采用,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结果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其中行肝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脾切除术18例(包括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EV组患者手术切缘距肿瘤距离〈0.5cm、脾切除、术中出血量≥1000ml和术中输血患者比例显著多于无E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3,18.209,5.527,14.298,P〈0.05);而两组肝切除范围〉1段、解剖性肝切除、术中进行人肝血流阻断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1,0.124,1.412,P〉0.05)。455例患者中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无门静脉癌栓存在。EV组和无EV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4%(6/61)和0.51%(2/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11,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0个月(3.0~136.3个月)。455例患者中共有218例死亡,其中Ev组死亡37例,无EV组死亡181例。EV组患者因肝癌、肝病和其他原因死亡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57%(25/37)、29.73%(11/37)和2.70%(1/37),而无EV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6.19%(156/181)、6.63%(12/181)和7.18%(13/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80,P〈0.05)。EV组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2%、65.6%、36.7%和15.7%,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91.6%、79.9%、55.4%和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Y.(X2=12.517,P〈0.05)。EV组患者1、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2%、45.9%、22.9%和15.3%,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80.0%、59.5%、39.1%和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0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Ev、术前AFP≥20μ/L、肝切除范围〉1段、脾切除、术中输血、肿瘤直径〉5cm、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X2=12.517,5.370,12.711,4.430,7.148,29.616,47.1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cm和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639,2.041,P〈0.05)。结论伴有EV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无EV的患者,但伴有EV不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We sought to compare the experience of 2 different surgical units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on cirrhosis with resection or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respectively. SUMMARY BACKGROUND DATA: When allowed by the hepatic functional reserve, surgery is the therapy for HCC on cirrhosis; alternative treatments are proposed because of the high tumor recurrence rate after resection. RFA is being widely adopted to treat HCC. METHODS: Over a 4-year period, 79 cirrhotics with HCC underwent resection in 1 surgical unit (group A) and another 79 had RFA at a different unit (group B). Patient selection, operative mortality, hospital stay, and 1- and 3-year overal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were analyzed. RESULTS: Group A (surgery): mean follow-up was 28.9 +/- 17.9 months; operative mortality was 3.8%, mean hospital stay 9 days; 1- and 3-year survival were, respectively, 83 and 65%. One- and 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were 79 and 50%. Group B (RFA): mean follow-up was 15.6 +/- 11.7 months. Mean hospital stay was 1 day (range 1-8). One- and 3-year survival were 78 and 33%; 1- and 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were 60 and 20%. Overal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A (P = 0.002 and 0.001). The advantage of surgery was more evident for Child-Pugh class A patients and for single tumors of more than 3 cm in diameter. Results were similar in 2 groups for Child-Pugh class B patients CONCLUSIONS: RFA has still to be confirmed as an alternative to surgery for potentially-resectable HC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的63例原发性HCC合并门静脉主干或者第一分支癌栓患者的预后。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保守治疗组(A组,7例);TACE治疗组(B组,19例);手术切除原发HCC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治疗组(C组,12例);手术切除原发HCC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术后TACE治疗组(D组,25例)。结果:A组中位生存期为2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4%、0、0、0;B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6%、12%、0、0;C组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7%、9%、0;D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2%、20、12%。各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HCC合并PVTT采取手术切除原发肝癌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术后应用TACE治疗可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RFA)和手术切除(SR)两种治疗方式对直径≤5 cm孤立性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比较其优劣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直径≤5 cm的孤立性肝细胞癌、并接受以上其中一种治疗方式的病人资料,共606例。患者分为A组(直径≤2 cm)、B组(2 cm<直径≤3 cm)、C组(3 cm<直径≤5 cm)3个亚组,其中A组:77例;B组:239例;C组:290例。调查RFA和SR两种治疗方式在各亚组和总体人群中对预后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影响RFA疗效的主要原因。结果 在肝细胞癌患者总体人群中,行SR组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RF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直径≤2 cm时,SR与RFA临床疗效相当,生存预后和无复发生存无统计学差异(P>0.05)。2 cm<直径≤3 cm时,SR的生存预后和无复发生存均优于RFA;直径为>3 cm且≤5 cm的肝细胞癌患者,SR的生存预后和无复发生存优于RFA,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肿瘤直径≤2 cm患者,RFA可达到与SR一样的临床疗效;对于2 cm<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患者,应优先考虑S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行肝移植与肝切除术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肝移植中心2007~2011年期间行肝切除术及肝移植术的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3例患者,其中肝移植组36例,肝切除组227例。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85.3%及81.0%和80.6%、59.8%及50.8%,肝移植组高于肝切除组(P=-0.003);术后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87.5%及83.1%和96.9%、83.8%及76.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伊=0.391)。以肿瘤直径〈3em为标准再予以分析,其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术后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3%、92.3%及92.3%和80.2%、62.5%及50.5%,肝移植组高于肝切除组(P=-0.019);术后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1.7%及91.7%和97.7%、87.5%及79.5%,2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70)。结论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于肝移植,但两种治疗方式的术后总体生存率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救陛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5例肝癌肝切除术后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补救性肝移植组(19例)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16例)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指标。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和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的无肝期、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量、肝移植并发症发生率、再移植率分别为(32±9)rain、(8.0±2.1)h、(7.6±1.5)h、2300ml、8U、23U、6/19、2/19和(34±7)min、(7.4±2.3)h、(7.4±2.0)h、2750ml、12U、20U、4/16、1/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0.804,-0.366,Z=-0.348,-0.549,-0.149,)(X^2=0.184,0.203,P〉0.05)。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0、2/19和4/16、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3,8.426,P〈0.05)。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4%、84%和75%、33%、33%;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9%、89%和48%、2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19.31,P〈0.05)。结论补救性肝移植是肝癌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策略,米兰标准是目前补救性肝移植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功能代偿期手术切除或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主支癌栓的疗效,以及TACE后选择性肝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肝功能Child.PughA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并门脉主支癌栓患者116例,并分为手术组(56例)和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组,60例),其中TACE组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价有效,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TACE+手术组。对比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1例术中死亡(1/56,1.78%),并发症发生率高于TACE组(16/56US7/60,P=0.010)。手术组、TACE组和TACE+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41、15.34、22.01个月,TACE+手术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手术组(P=0.040)。手术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7.27%、24.58%、5.67%;TACE组分别为53.91%、27.18%、6.34%:TACE+手术组分别为79.17%、45.83%、16.67%。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硬化、肿瘤位置是患者独立预后相关因素。结论HCC合并门静脉主支癌栓肝功能代偿良好可切除者,首治TACE后选择性肝切除术是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