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制备一种可局部植入的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以及成骨性能的新型材料并验证其缓释性能和生物安全性。方法使
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并将其与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结合制备成
一种新型的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分别观察微球以及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缓释性能。通过在成年雄性SD大鼠的肌袋模型中
植入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来观察不同时间点的局部药物浓度以及血药浓度,通过血生化指标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切片评价复合
抗结核支架材料的体内安全性。结果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56.05±5.33)%和
(29.80±2.88)%。在第28天微球和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4.19±5.40)%和(82.23±6.28)%。局部植入抗结核
复合支架材料后药物缓释效果令人满意,在术后第28天局部药物浓度仍可达到(16.18±0.35)μg/g。血浆生化指标提示局部植
入抗结核复合支架材料后会出现一过性肝损伤,肝脏病理切片的结果显示在第28天肝损伤基本得到完全修复。结论利福平-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结核局部植入物,具有良好的缓释
效果以及生物相容性,能弥补传统抗结核疗法局部药物浓度过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一种理想的根充剂,使在根周病治疗中根管充填更为理想。方法采用NPHA及与BMP组成NPHA—BMP复合物进行动物实验。以NPHA和NPHA—BMP复合物进行家兔肌内植入实验,羟基磷灰石(HA)及NPHA则分别植入家兔胫骨内的成骨效应实验。结果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证实:NPHA植入肌肉未见诱导幼稚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成骨作用,但该材料不引起组织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良好。NPHA—BMP复合物植入肌肉内,则见明显新生骨形成,新生骨成长活跃且与材料呈直接界面,说明NPHA—BMP具有诱导成骨活性的作用;NPHA植入胫骨内观察可见无免疫排斥反应,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内联、多孔样结构有利于传导成骨,其成骨量明显多于致密性羟基磷灰石。结论NPHA具有类似人骨的网状交通孔隙,有利于传导成骨,将其与BMP复合,组成NPHA—BMP复合物,经动物实验证实,该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传导和诱导成骨功能,是当前根管充填术中理想的充填剂。  相似文献   

3.
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将自行合成的磷酸钙骨水泥(CPC)作为载与BMP复合成人工骨,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CPC/BMP及CPC骨块,免疫原性,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街道一物相容性指标,结果:动物实验表明材料属无毒级,不含致热原,体外试验不引起溶血反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植入兔或小鼠肌内未检测出特异性抗体,组织学检查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对肌肉无刺激作用,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增殖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材料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载万古霉素-聚-DL-乳酸(PDLLA)钢板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 以PDLLA为载体,采用溶剂浇铸技术在钛合金板基体表面制备携载万古霉素的PDLLA抗感染涂层,通过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观察来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将载万古霉素-PDLLA钢板(实验组)和祼钢板(对照组)分别植入大白兔体内,于不同时相点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观察伤口局部情况,植入材料周围软组织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两种材料差异不明显;局部组织病理学检查差异不明显.结论 载万古霉素-PDLLA钢板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提高钛合金骨植入材料的抗菌性及生物相容性的有效方法。方法:本文以3D打印的多孔钛合金为支架,将负载有庆大霉素的明胶填充于其中以制备复合骨植入材料;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水溶性及体外药物释放测试评价不同载药量对明胶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细菌黏附、细菌活性以及抑菌圈实验分析该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采用细胞活性实验评价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不同载药量下明胶的耐水性均达到6 d,药物释放效应可维持到明胶完全溶解;载药量的提升能更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生长,在载药量为8 mg/mL的情况下,两种细菌的抑菌圈最大;细胞毒性分析发现不同载药量对成骨细胞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此复合骨植入体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分层复合骨-软骨支架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分层复合骨-软骨支架及研究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首先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Ⅰ型胶原复合材料,以nano-HAP/Ⅰ型胶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骨部分支架,透明质酸钠/PLGA为软骨部分支架,分层复合构建骨-软骨支架,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nano-HAP/Ⅰ型胶原复合材料颗粒粒径大小、化学组成及结晶度,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微观形貌,并通过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支架复合培养、噻唑蓝法检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毒性.结论 分层复合骨-软骨支架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无细胞毒性,细胞与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适合作为骨-软骨支架.  相似文献   

7.
新型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动物体内植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分析新型的、可注射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成骨特性及其临床可操作性.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部钻取直径4 mm、深6 mm的洞造成骨缺损,每只大白兔左右两侧股骨分别注入实验材料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和对照材料--α-磷酸三钙骨水泥(α-tricalcium phosphate cement,α-TCP),术后第3天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充填情况.实验动物分成3个时点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第8、16、24周取实验侧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和对照侧α-磷酸三钙骨水泥的植入处标本.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骨水泥在骨内的降解及新骨再生情况.扫描电镜观察骨-骨水泥界面的超微结构.结果: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第8周时有少量降解,第16周时降解吸收较多,壳聚糖微球降解后在骨水泥内部原位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孔隙.24周时材料大量降解,仅存少量大粒径壳聚糖微球,降解同时有大量新骨生成.α-TCP骨水泥较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降解较少,骨水泥内部致密少孔.结论: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在骨组织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结合能力.在骨修复过程中,较对照材料α-TCP骨水泥降解速度快,并可引导新骨生成.  相似文献   

8.
传统骨水泥的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广泛运用于骨科手术中的骨粘固剂。生物骨水泥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分为两大体系:生物相容性较差的PMMA骨水泥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磷酸钙骨水泥。但其临床运用中的利弊仍然是一个在持续讨论中的话题。理想的骨水泥应该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固化过程放热少,组成、结构、性能与人体骨组织相近等相关的生物活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柠檬酸化硫酸钙和聚乳酸的复合物作为抗生素载药基质,构建骨植入型硫酸钙/聚乳酸/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 根据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实验选择指南对药物释放系统进行红细胞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热原实验、肌肉内植入实验等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 抗生素释放系统红细胞溶血率为3.07%,小于阳性标准;细胞毒性实验中实验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毒性评分为0~1级;兔平均体温升高为0.3℃;抗生素释放系统在肌肉组织内可逐渐降解,材料周围未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无排斥.结论 抗生素释放系统无溶血作用,无细胞毒性,符合医用材料的热原反应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琼脂糖/ε-聚赖氨酸(ε-PLL)/碳酸羟基磷灰石(CHA)新型牙周引导组织再生(GTR)屏障膜,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方法: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CHA,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CHA的形态和构象;采用琼脂糖水凝胶包载CHA和ε-PLL制备屏障膜;流变仪检测屏障膜的机械性能;活细胞/死细胞(Live/Dead)染色检测生物相容性;抑菌环实验证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结果:SEM及FTIR分析表明成功合成中空柱状的CHA。CHA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强其机械性能;Live/Dead染色结果显示屏障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屏障膜周围可见明显的抑菌环。结论:成功制备琼脂糖/ε-PLL/CHA屏障膜,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钠(SA)对磷酸镁骨水泥(MPC)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重烧氧化镁和磷酸二氢钾制备MPC,将不同含量的SA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制备出海藻酸钠/磷酸镁复合骨水泥(SA-MPC),分别对骨水泥形貌、固化时间、抗压强度、降解速率、pH值以及生物相容性进行检测。结果 SA可以减少骨水泥的裂纹,使微观结构更加致密;适量的SA能够延长固化时间,增加抗压强度,调节骨水泥的降解速率和pH值;SA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和黏附。结论SA能够有效改善MPC的理化性质,添加SA的MP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下颌阻生牙拔牙创后对术后反应,创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40例下颌阻生牙拔出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拔牙术后即刻植入α-磷酸三钙骨水泥;对照组常规处理.患者术后即刻、1周、4周X线摄片观察;1周、4、12周复诊临床观察.结果 α-磷酸三钙骨水泥能减轻阻生牙拔出术后反应,X线观察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后1周时见拔牙创内人工骨定植,1个月后拔牙创基本愈合.结论 α-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减轻下颌阻生牙拔出术后反应,促进拔牙创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Ag+-CHA)人工骨材料的载银量并观察其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将自制的珊瑚羟基磷灰石浸泡于相应浓度硝酸银溶液中制得不同浓度的载银人工骨材料,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检测各载银材料的载银量;并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株(MC3T3-E1)种植于人工骨材料上,用MTT法、倒置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等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及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10-2、10-3、5×10-4、10-4、8×10-5、5×10-5 mol/L浓度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的载银量分别为(4127.67±47.35)、(167.90±11.00)、(83.42±4.51)、(30.20±2.32)、(22.39±4.09)、(15.11±0.55)μg/g;MTT结果表明8×10-5、10-5 mol/LAg+-CHA及其他非载银材料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可诱导细胞迅速增长。镜下观察发现上述材料上的细胞形态正常,贴壁生长良好。结论低浓度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在诱导MC3T3-E1细胞的增殖方面性能优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抗感染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4.
可吸收球囊制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以可降解吸收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吸收球囊的生物学性能及其用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DL-乳酸与ε-己内酯(70:30)的共聚物(PDLLA—CL)制造直径1.9cm的可吸收球囊,进行体外降解试验和动物实验,观察胫骨上端回植骨块的愈合情况及球囊的吸收情况。结果可吸收球囊的初始拉伸强度为8.5MPa,2周后为4.2MPa,于体外24周可完全降解。载负磷酸钙骨水泥的可吸收球囊的动物实验显示,于16周时,球囊已部分吸收,胫骨上端开槽处回植骨块愈合良好,无骨膜反应和排斥反应。结论采用PDLIA—CL研制的可吸收球囊,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机体正常组织结构无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将灌注入内的磷酸钙骨水泥与周围组织形成一个良好的分割屏障,有效防止骨水泥的渗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的四肢长骨制备一种生物骨衍生材料,将此材料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联合培养,通过光镜及电镜对联合培养过程进行动态观察. 结果:生物骨衍生材料具有三维立体多孔隙结构,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材料-细胞界面.结论:异种生物骨衍生材料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适用于组织工程骨构建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研究负载抗结核药物对骨水泥材料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抗结核骨水泥实验和临床使用提供必要的依据。 [方法] 无载药的骨水泥作为对照组,将40g骨水泥分别与不同剂量的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在无菌条件下真空搅拌,并加入骨水泥单体15mL,制成直径6mm、厚度3mm的矮圆柱体实验样品,分为R1组:负载0.75g利福平,R2组:负载1.5g利福平,R3组:负载2.25g利福平骨水泥, H1组:负载0.3g异烟肼,H2组:负载0.6g异烟肼,H3组:负载0.9g异烟肼,E1组:负载0.75g乙胺丁醇,E2组:负载1.5g乙胺丁醇,E3组:负载2.25g乙胺丁醇, Z1组:负载1.5g吡嗪酰胺,Z2组:负载3.0g吡嗪酰胺,Z3组:负载4.5g吡嗪酰胺,每组6个,共制成78个试验样品。然后测定各骨水泥的面团时间和凝固时间。测量载抗结核药骨水泥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压缩强度的变化。 [结果]载药骨水泥的压缩强度较标准骨水泥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载药量越大压缩强度降低越明显。低剂量载药组(R1组,H1组,E1组,Z1组)和中剂量载药组(R2组,H2组,E2组,Z2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R3组,H3组,E3组,Z3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骨水泥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较对照组标准骨水泥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载药量越大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降低越明显。低剂量载药组(R1组,H1组,E1组,Z1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载药组(R2组,H2组,E2组,Z2组)和高剂量组(R3组,H3组,E3组,Z3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负载抗结核药物后骨水泥材料生物力学性能发生变化,随着抗结核药物比例的增高,骨水泥材料的生物力学强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
罗旭  李丹  杨俊 《广东医学》2016,(Z2):22-27
目的:探讨磷酸钙( C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按不同比例混合而制备新型复合型骨水泥( CPC/PMMA)的方法及生物学性能。探讨复合型骨水泥材料CPC/PMMA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制备CPC/PM-MA复合型骨水泥并分组PMMA(100%)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分组为CPC/PMMA(75%)组、CPC/PMMA(67%)组、CPC/PMMA (50%)组、CPC/PMMA (33%)组、CPC/PMMA (16.7%)组、CPC/PMMA (9.1%)组、CPC/PMMA (6.25%)组、CPC/PMMA(4.8%)组。复合型骨水泥CPC/PMMA生物安全性检测包括:细胞毒实验、全身亚急性毒性实验、热源实验、致敏实验、溶血实验及病理学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骨水泥CPC/PMMA(33%~67%)组无细胞毒性;无全身亚急性毒性;热源实验及溶血实验为阴性;PMMA组致敏实验阳性;血液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均无异常。结论采用骨水泥CPC+PMMA为原料,制备复合型骨水泥CPC/PMMA,制备过程简便可靠,复合型骨水泥CPC/PMMA(75%~50%)范围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体外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BM)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复合培养及体内异位成骨实验,研究DBM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活性。方法参考Urist操作方法大量制备兔同种异体DBM。骨穿取兔骨髓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将BMSC与同种异体DBM体外复合培养3~7d,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果。将DBM和BMSC复合培养3d的复合物植入家兔一侧骶棘肌肌袋内,分别在1、2、4周活体取材,扫描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观察,对侧单纯植入DBM作为对照。结果体外培养发现BMSC在DBM中贴壁生长、增殖并有分泌活动。体内实验发现BMSC在DBM孔隙内均匀成骨,对照组则从DBM骨块的边缘到中心逐步成骨,成骨所需的时间长,而且成骨量要小于前者。结论DBM作为组织工程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B M P复合物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应用复合物后,观察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情况,分别于术后2周,1、3、5月测骨痂骨密度。结果术后2周,1、3、5月之间两两相比,骨痂骨密度增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未见任何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缓释作用,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 P)的缓释载体,复合物可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20.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优异的组织相容性和骨引导性能。但是骨诱导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具有骨诱导活性的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并观察了种子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分化和转归情况。 方法:通过将微囊化rhBMP-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入磷酸钙骨水泥中来制备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rhBMP-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共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制备兔双侧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将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随机植入一侧骨缺损中,单纯磷酸钙骨水泥植入对侧骨缺损中,做自身对照。12w后取材,进行X线片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骨计量学评价和种子细胞体内示踪观察。 结果:X线片显示两种骨水泥对骨缺损填充良好,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吸收速度和新骨形成速度较快。组织学观察与骨计量学评价结果示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被分解成无数个小块,可以看到活动动性骨吸收和骨重建现象,单纯骨水泥组中残余骨水泥面积相对较大。体内示踪结果显示,术后12w组织工程化磷酸钙骨水泥组中仍有大量的细胞同时表达GFP和rhBMP-2,这些细胞不仅分布于髓腔中,也分布于骨表面。 结论:组织工程化磷酸骨水泥可以有效地修复骨缺损,同种异体移植种子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并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