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菁  张伟 《江西医药》2011,46(9):798-80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内外对肺癌的影响。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培养成DC和CIK细胞,单个核细胞经贴附塑料平皿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IL-4及TNF-a诱导获得DC,悬浮细胞加入IFN-g,24h后IL-1a,IL-2及CD3McAb诱导获得CIK,将A549制备成肿瘤细胞冻融物,作为肿瘤抗原刺激DC,并将DC与CIK细胞联合培养(DC+CIK,负载抗原的DC+CIK),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T细胞的的增殖活性。Cytotoxicity TOX96体外杀伤实验测定体外细胞毒活性,同时用A549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研究其体内抗肺癌活性。结果在培养的第15d,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与CIK细胞单独培养细胞相比,增殖速率明显提高[(23.4±2.3)倍vs(16.7±2.7)倍,P〈0.05],CD3+CD56+细胞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64.3±3.6)%vs(43.9±2.1)%,P〈0.05],同时负载抗原的DC的CIK对A549细胞的体外下细胞毒活性增强,体内实验显示,与单独培养的CIK细胞相比,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可明显抑制接种瘤细胞的裸鼠成瘤率,DC+CIK与负载抗原的DC+CIK在抗六效应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提高CIK细胞的增殖速率,提高CIK细胞表型的表达水平,增强CIK体内抗肺癌的活性。将来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观察干细胞负载树突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CSC-DC-CIK)作为效应细胞对同源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CSC 抗原参与肿瘤杀伤作用的可行性。方法 培养肾癌细胞株A498 和肺癌细胞株A549,用流式分选术分离纯化CD133+细胞,分别作为肾癌干细胞(KSC)和肺癌干细胞(LSC),冻融法制备抗原。提取健康产妇脐带血的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诱导生成DC 和CIK 细胞。分别用上述CSC 抗原负载DC,与CIK 共培养(CSC-DC-CIK),流式细胞术分析DC 和CIK 细胞免疫表型,ELISA 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SCDC- CIK 对同源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CSC-DC 的DC 免疫表型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均高于单纯DC 的相应免疫表型的表达(P < 0.01);DC、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DC 免疫表型CD40+、CD80+、CD86+ 及HLA-DR+的表达均高于共培养前(P < 0.01);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DC 免疫表型CD40+、CD80+、CD86+及 HLA-DR+的表达高于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相应免疫表型(P < 0.01);DC、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CIK 免疫表型CD3+、CD8+、CD56+的表达高于共培养前(P < 0.01);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CIK 免疫表型CD3+、CD8+、CD56+ 的表达高于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CIK 相应免疫表型(P < 0.01);DC、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IFN-γ、TNF-α和 IL-2 分泌水平高于共培养前(P < 0.01);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IFN-γ、TNF-α和IL-2 分泌水平高于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相应细胞因子表达(P < 0.01);KSC-DC-CIK 组和LSC-DC-CIK 组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为(50.21±4.24)% 和(49.32±3.89)%,明显高于DC-CIK 组的(30.25±3.11)%(F=89.157,P < 0.01)。结论 CSC 抗原负载DC 活化CIK (CSC-DC-CIK)对同源肿瘤细胞有更好的杀伤作用,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体外细胞毒活性,并观察CIK细胞治疗乳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免疫学活性及副反应。方法35例乳腺癌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出CIK细胞培养后,观察CIK细胞表型,用MTT法测体外细胞毒活性;所有患者均接受一定剂量的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免疫反应、不良反应。结果3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4例,部分缓解6例,病情稳定1例,近期有效率为85.71%,疾病控制率为88.57%,无肿瘤进展时间为2~31个月,中位无肿瘤进展时间为15个月。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当效靶比为16:1时,CIK细胞体外细胞毒活性为77.06±11.62。与CIK细胞回输前相比,患者CD3^+,CD4^+,CD8^+均有明显的升高(P〈0.001)。35例患者在输注CIK过程中1例出现一过性发热(37.5℃)反应。结论CIK细胞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亦是新的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细胞,结合传统的手术和化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免疫治疗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庞华  司玉玲  綦振家  王英娟  王亮  李世俊 《天津医药》2011,39(12):1136-1140
目的 耐药乳腺癌表现为治疗效果差,转移率高,死亡率高的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性疾病。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树突细胞(DC)辅助下,对耐药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可能超过T细胞。本实验利用DC与CIK联合培养,比较在不同条件下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效应。 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树突细胞(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DC(AP-DC),分别将DC与CIK细胞共培养(AP-DC+CIK 、DC+CIK),CIK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泌IL-12、TNF-α、IFN-γ和IL-2水平,MTT法测定细胞毒效应。结果 DC和CIK细胞共孵育,使CIK细胞的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及分泌IFN-γ、TNF-α和IL-2的水平增高,DC的成熟表型和分泌IL-12的水平增加,其中均以AP-DC+CIK组增高最为明显,和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的细胞毒效应,AP-DC+CIK组杀伤效应最强, 与DC+CIK组和CIK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耐药肿瘤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同作用后,其对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抗瘤免疫能力最强,为临床治疗耐药肿瘤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分析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在体外杀瘤实验中的细胞表型变化与其杀瘤活性的相关性及为临床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体外诱导方法扩增培养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用CCK-8试剂检测培养14d的CIK细胞对SPC-A-1和BGC-823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杀瘤实验前后CD3+等6种不同表型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在与效靶比成正比的条件下,体外实验CIK细胞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杀伤率都与CD3+CD4+,CD3+CD4-CD8-细胞比例变化呈正相关(P〈0.05),都与CD3+CD25+,CD3+CD28+,CD3+CD25+CD28+细胞比例变化呈负相关(P〈0.05),对SPC-A-1细胞的杀瘤率与CD3+CD16+CD56+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靶细胞抗原在活化细胞中起重要作用,测定培养细胞活化相关表型可以间接监测其杀瘤能力,为临床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研究其增殖、免疫表型变化及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多种细胞因子进行诱导,扩增培养CIK细胞,细胞计数检测其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CIK细胞对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人B淋巴瘤细胞系BJAB、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CIK细胞在第5天开始进入快速增殖阶段,20 d后增殖为原种植细胞数的182倍,免疫表型为CD3+(97.83±1.03)%、CD3+CD8+(77.12±1.60)%、CD3+CD56+(27.58±2.02)%。CD3+、CD3+CD8+、CD3+CD56+的比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增殖迅速(P<0.01);培养第13天,细胞杀伤效靶比为40∶1的情况下对细胞系进行杀伤,K562为(88.89±7.22)%、BJAB为(75.42±9.52)%、A549为(63.19±5.67)%、MCF-7为(43.53±6.31)%、HepG2为(42.63±7.69)%,CIK细胞对以上细胞系均有明显的杀伤活性。结论通过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可以在体外大量增殖CIK细胞,CIK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株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腹腔积液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对SW620结肠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分离15例结肠癌患者的腹腔积液培养获得成熟DC,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培养获得CIK细胞,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表型,MTT法检测各组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恶性腹腔积液中存在DC前体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可获得成熟的DC细胞,高表达HLA—DR、CD80、CD83、CD86分子。DC与CIK共培养对SW620结肠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单独CIK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积液中存在DC前体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功能正常的成熟DC细胞,与CIK共培养后可增强其体外杀伤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杀伤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诱导生成DC和CIK;DC分成小檗碱组和阴性对照组,小檗碱组在培养48h时加入小檗碱;第8d观察形态并计数;收集培养上清液并测定IL-12水平:将Dc与cIK按不同比例共培养7d,计数各组CIK;MTT法检测CIK对HepG-2的杀伤率。结果:培养第8d小檗碱组DC较阴性对照组多(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无差别:小檗碱组DC诱导CIK数较阴性对照组多,两组CIK对HepG-2的杀伤率无明显区别。结论:小檗碱主要通过促进DC和CIK增殖发挥增强Dc—CIK群体杀伤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
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增强CIK细胞对肺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癌细胞株A549肿瘤冻融抗原负荷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与CIK细胞混合培养后对A549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制备肿瘤抗原(Ag),用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分别制备DCs和CIK细胞;用负荷Ag的DCs和CIK细胞共培养,诱导Ag-DC-CI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MTT法检测CBMC、CIK、Ag-CIK和Ag-DC-CIK对A549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脐血DCs高表达CD86、CD40,中度表达CD83和CD80,低表达CD11c。实验组细胞(Ag-DC-CIK)对A549细胞的杀伤能力(6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肿瘤抗原负荷的DCs能增强CI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为DCs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外CIK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经过IFN γ、CD3McAb、IL-2诱导、培养,获得CIK细胞.FACS检测CIK细胞的表型;用CFSE标记靶细胞以区分效应细胞,再以PI染色,FACS检测靶细胞的死亡率.结果 CIK细胞高度表达CD3、CD8 、CD3 CD8 、CD3 CD56 ,依次为089.33%、46.26%、58.98%、30.83%.CIK对NK敏感的K562及不敏感HL60、Hela均表现出较强杀伤活性.结论 细胞因子IFN γ、CD3McAb、IL-2体外诱导的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力和杀伤活性及非MHC限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137mAb对宫颈癌患者CIK细胞的功能调节。方法分离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常规CIK培养体系中加入CD137mAb为实验组(CD137-CIK组),同时对照组加入鼠IgG1同型对照(IgG1-CIK组)。动态观察CIK细胞体外增殖;流式检测CIK细胞凋亡率、细胞表型及CD3+CD56+细胞内因子的表达;LDH酶释放法检测CI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两组CIK细胞均有很强的增殖活性,实验组细胞浓度最高达(20.92±3.57)×106/mL,对照组为(14.02±2.68)×106/mL(P<0.05);第2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CD3+CD56+细胞比例分别达到(35.48±5.46)%和(25.12±4.18)%(P<0.05);CD137-CIK组细胞凋亡坏死率明显低于IgG1-CIK组;实验组CIK细胞体外杀伤宫颈癌HeLa细胞株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检测CD137-CIK组中CD3+CD56+细胞内IL-2,IFN-γ表达上调,IL-4,IL-10表达下调。结论 CD137mAb介导的共刺激信号可以显著提高宫颈癌患者CIK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和抗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在大鼠Walker256实体瘤射频消融术(RFA)后应用不同肿瘤抗原致敏的DC瘤苗,探讨其对大鼠抗肿瘤免疫的不同影响。方法38只荷Walker256实体瘤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行RFA治疗,实验组1行RFA+冻融抗原致敏DC治疗,实验组2行RFA+热休克冻融抗原致敏DC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天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记录大鼠的荷瘤生存期。结果治疗后各组荷瘤大鼠外周血中CD8^+T细胞均呈下降改变,其中,下降的程度为实验组2〉实验组1〉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的变化,实验组2的升高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的升高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荷瘤生存期:实验组2〉实验组1〉对照组(P〈0.05)。结论在RFA后应用不同抗原致敏的DC可不同地程度改善大鼠的抗肿瘤免疫,冻融热休克抗原致敏DC较未热休克冻融抗原致敏DC能更有效地激发荷瘤大鼠的抗肿瘤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3.
周平  石庆之  华建媛  贺文凤 《江西医药》2009,44(10):958-961,1017
目的研究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SPA)致敏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在裸鼠体内、外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效应,为白血病DC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DC,经形态、表型及功能综合鉴定。用纳米粒包裹白血病细胞SPA并致敏DC,在体外诱导出特异性CTL,用MTT法测定其活性。另分别将HL-60细胞与淋巴细胞(LC)或与CTL同时注入裸鼠体内,通过肿瘤体积、成瘤时间、肿瘤抑制率等对比各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结果(1)培养的DC具有DC的形态特征并高表达CD1a、CD83。(2)MTT法测定各组CTL活性,发现A1组较A2组和A3组、B1组较B2组和B3组有明显差异(均P〈0.05)。A3组及B3组CTL活性最高,A2组及B2组活性次之。(3)在裸鼠体内实验中,1组与2组、3组的肿瘤体积及成瘤天数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与3组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与3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50.70±13.74)%和(52.29±13.68)%。结论在体外实验用白血病细胞SPA及纳米粒包裹的SPA致敏DC,均能可介导较强的CTL作用,且纳米粒包裹SPA组的CTL活性更高。用白血病细胞SPA及纳米粒包裹的SPA致敏的DC在裸鼠体内同样可诱导出较强的CTL作用,表现为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成瘤天数也明显晚于对照组,但纳米粒包裹SPA致敏DC组在体内试验中未显示出更强的抑瘤活性。通过DC介导特异性的CTL可有效的抑制白血病细胞,是一种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Octamer 4(Oct-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Oct-4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肺癌细胞系A549中Oct-4+及Oct-4-的细胞群,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分选后的细胞亚群中CD133的表达情况;采用体外侵袭实验检测Oct-4+细胞群和Oct-4-细胞群的侵袭能力。结果 1以标记Oct-4通过流式细胞仪分离后,成功获得肺癌细胞株A549中Oct-4+细胞群和Oct-4-细胞群。且Oct-4+细胞群中CD133的表达明显高于Oct-4-细胞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ct-4+细胞群的侵袭细胞数显著高于Oct-4-细胞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Oct-4在NSCLC中的表达率为83%(50/60),且Oct-4+细胞群中CD133的表达明显高于Oct-4-细胞群,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ct-4的表达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是否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细胞标志物Oct-4在NSCLC干细胞亚群中呈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为肺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可溶性抗原(TSA)联合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SE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淋巴细胞)和实验组(SEC+ TSA+淋巴细胞).分离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经TSA、超抗原SEC联合作用诱导产生CTLs,对其增殖、细胞表型、杀瘤活性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 经TSA、SEC联合刺激的淋巴细胞组增殖活性明显增强.实验组和对照组CD3均阳性表达,实验组CD8+明显高于对照组(49.07%比27.52%,P<0.05).经肺癌TSA、超抗原SEC联合刺激淋巴细胞组培养诱导的CTLs,当效靶比为20∶1时对CALU-6、自体肺癌细胞、Hela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效靶比为10∶1[分别(89.6±3.7)%比(51.5±4.0)%,(92.0±4.0)%比(54.5±4.0)%,(65.0±3.8)%比(35.3±2.4)%,均P<0.05];效应细胞对人肺癌细胞株CALU-6、自体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Hela细胞(P<0.05).结论 经肿瘤抗原和超抗原SEC诱导的CTL能够产生高效特异性的杀瘤效应.  相似文献   

16.
鲍健  孙媛媛  葛磊  孙峰  汪毅  鲍扬漪 《安徽医药》2014,(12):2356-2360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1例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化疗联合CIK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和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1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CIK回输后患者CD3、CD8、CD56的比例较治疗前明显上调(P<0.05),且CIK输注可明显提高患者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水平(P<0.05)。治疗总体有效率为47.3%,临床获益率为67.3%。该研究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0.3个月,1年生存率为22.9%,而无进展生存期7.2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为14.0%。结论化疗CIK治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70例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结果肺癌在51-80年龄段内发病率占78.6%:肺癌患者CD4^+T细胞相对减低、CD8^+T细胞相对增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患者年龄降低,NK细胞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CD3^+T细胞有明显增加趋势(P〈0.01)。结论肺癌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受到抑制,CD4^+/CD8^+比值显著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年龄越年轻其细胞免疫功能越紊乱;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亚群对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