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显微小骨窗微创术与传统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呶方法:14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其中传统骨瓣开颅术组85例,显微小骨窗微创术组62例,观察比较二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意识形态恢复时间、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显微小骨窗微创术组组手术时间明显要短于传统骨瓣开颅术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1周GCS评分明显高于传统骨瓣开颅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小骨窗微创术组ADL分级优良率为56.46%,明显高于传统骨瓣开颅术组的35.2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二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论:显微小骨窗微创术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较好,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90例颅内血肿小骨窗开颅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开颅组(观察组)及传统大骨瓣开颅方法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7.8%,死亡率为2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9%,死亡率为42.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后1d即有神经功能评分的明显降低,在第1、7、14和21天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失血量少、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有CT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松  吴海春  兰杰  廖光查 《广西医学》2006,28(9):1389-139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探讨此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9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微创手术(40例)和小骨窗开颅术(39例)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微创手术组存活30例,ADL1~3级25例,ADL4级5例,ADL5级0例,死亡率25.0%.小骨窗开颅术组存活27例,ADL1~3级16例,ADL4级11例,ADL5级0例,死亡率30.8%.微创手术组死亡率低于小骨窗组,生活质量高于小骨窗组(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小骨窗开颅术更为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字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GCS在4~12分,血肿量在60ml以上,原发出血部位均在基底节区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6例,采取骨办开颅、小骨窗、微创穿刺抽吸引流3种手术方法。结果:骨瓣开颅组的死亡率最低,小骨窗开颅和微创穿刺抽吸引流两组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骨瓣开颅是改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为微创组,开颅手术治疗为小骨窗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第1天小骨窗组血肿量显著少于微创组(P〈0.01),但术后3天和7天,两组血肿量比较没有差异(P〉0.05)。两组术后NIHSS评分、临床疗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肺部感染显著低于小骨窗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小骨窗组(P〈0.01)。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可行,适应证较宽,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观察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观察本院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2例高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小骨窗开颅术(观察组,n=56)或常规骨瓣开颅术(对照组,n=56)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并发症率和疗效都显著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县级医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置管引流治疗56例, CT定位下血肿腔穿刺钻孔置管引流治疗48例,开颅血肿清除+骨瓣减压治疗36例.结果小骨窗开颅手术组、血肿穿刺钻孔引流组和去骨瓣减压组存活率、血肿清除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县级医院宜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恢复快,再出血率低,死亡率低等特点,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利峰  杨应明  林良山 《中外医疗》2010,29(25):20-21,25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和预后,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32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其中120例行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锥颅引流术治疗100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00例,观察3组病人死亡率及远期疗效。结果锥颅引流、小骨窗开颅病人的死亡率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小骨窗开颅组V级23例,Ⅳ级24例,愈后良好率57.3%。锥颅引流组V级19例,Ⅳ级27例,愈后良好率58.9%。大骨瓣开颅组V级8例,Ⅳ级21例,愈后良好率30.2%。其中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愈后良好率均优于大骨瓣开颅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愈后良好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锥颅引流、小骨窗开颅与大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虽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前两者对患者的愈后优于大骨瓣开颅。  相似文献   

10.
方占海  姬明  董磊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181-1183
目的总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共102例临床资料并行对比研究。结果小骨窗开颅组死亡率11.32%,钻孔引流组死亡率18.37%,两组残死率和恢复率分别为:小骨窗开颅组35.85%和64.15%,钻孔引流组48.98%和51.02%;统计结果显示两组的残死率和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相似,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肿穿刺引流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3种术式进行治疗,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的病死率及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3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8,P=0.866)。3组术后6个月AD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2,P=0.004);血肿穿刺引流组术后6个月ADL分级分别与小骨窗开颅组、大骨瓣开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0.011;χ2=9.701,P=0.002);而小骨窗开颅组与大骨瓣开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P=0.564)。结论对于出血量过大,昏迷程度深,出现脑疝前期或已经出现脑疝甚至晚期的患者,临床上应当首先考虑采用血肿穿刺引流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2.
蒋逢春 《黑龙江医学》2011,35(3):214-216
目的 探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 根据不同病情灵活采用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结果 本组63例中,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4例,治愈13例,死亡1例为术后脑内再出血;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34例,治愈33例,死亡1例,为严重肺部感染;微创锥颅抽吸引流术15例,治愈14例,死亡1例为脑干再出血导致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200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6 h组手术再出血率显著高于6~24 h组与>24 h组。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死亡率低于小骨窗开颅术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且临床疗效较好,与其他两种术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CH患者应于出血后6~24 h选择合理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适宜的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12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开颅组与钻孔引流组,根据术前出血部位、血肿量、意识状况分别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观察术后24 h GCS评分、FAM、ADL,了解其预后。[结果]微创钻孔引流平均手术时间(1.0±0.5)h较骨瓣开颅平均手术时间(4.5±1.6)h明显缩短(P<0.05);术后3 d内再出血率微创钻孔引流组6/102(5.88%),开颅组5/110(4.55%)(P>0.05);微创钻孔引流组术后24 h平均GCS评分(12.47±5.16)、FAM(15.34±2.57)、ADL比例(优良76.47%)高于延迟开颅组GCS评分(10.23±4.83)、FAM(12.67±2.18)、ADL(优良55.77%)(P<0.05);微创钻孔引流组死亡22/102(21.57%),开颅组早期术后死亡12/58(20.69%),延迟术后死亡16/52(30.77%),死亡率延迟组高于微创钻孔引流组和早期组(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早期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78-81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开颅组(52例)和微创组(32例),开颅组患者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患者给予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相关指标(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颅内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与开颅组相比,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开颅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7.50%,开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8.4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但实际应用中仍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最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合适手术方法,评估各个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共131例,其中大骨瓣组64例常规开颅手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锥颅组67例,根据头CT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进行锥颅穿刺抽吸,尿激酶冲洗引流血肿。结果 锥颅组手术时间大为缩短为(0.5±0.2)h,术后GCS评分锥颅组平均12.46,开颅组平均10.24,再出血率锥颅组9/67(13.43%),开颅组8/64(12.50%),预后GOS评分锥颅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高于开颅组,植物生存及死亡率低于开颅组,两组致残率接近。结论 早期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微创、操作简便、短时、安全有效,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在超早期行小骨窗开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在超早期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治疗,效果满意,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2-3d对本组80例患者行头颅CT复查:74例血肿清除率>90%,受压组织复位;6例术后再出血.术后行0.3-2年的随访,依据GCS评分,48例恢复良好,17例中残,10例重残,5例死亡,病死率为6.2%.其中死于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3例,死于脑功能严重衰竭2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血肿清除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安全有效,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采用不同外科术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210例年龄〈85岁、GCS评分5~10分且出血量在40—80ml的患者,按小骨窗开颅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两种手术方式分为2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前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和和出血量、手术方式等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患者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再出血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远期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与血肿开颅清除手术两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x2=0.669,P=0.413)和术后迟发再出血率(x2=O.321,P=1.000)无差异,两种术式术后远期生活能力无差异(Z=0.469,P=0.639)。对于脑出血后意识障碍Ⅱ~Ⅲ级、深部小血肿和重要功能区血肿的患者,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偏瘫开始恢复小于骨窗开颅(t=11.245,P=0.000)。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针对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早期采取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新疆哈密红星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HICH患者248例,其中131例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微创穿刺组),117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窗开颅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再出血、死亡的发生率,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对患者术后状态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再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L分级显示: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HICH中同等有效,不仅能清除血肿、降低病死率、改善病后日常生活能力,而且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