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土茯苓体外抗HCMV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用细胞病变法和MTT法,检测土茯苓体外抗人巨细胞病毒的最大无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和治疗指数,并与更昔洛韦、复方中药金叶败毒进行比较。结果:更昔洛韦、金叶败毒、土茯苓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10μg/ml、3000μg/ml、30000μg/ml,最小有效浓度分别为10μg/ml、300μg/ml、300μg/ml,治疗指数分别为1、10、100。结论:土茯苓细胞毒性略低于金叶败毒,大大低于更昔洛韦;抗HCMV效果与金叶败毒相同,略低于更昔洛韦;治疗指数最高,有可能成为治疗HCMV活动性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黄素体外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作用并探讨其抗病毒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与更昔洛韦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存活率及其对HCMV抑制率的影响,采用曲线回归计算药物浓度与细胞存活率、病毒抑制率的回归方程,计算药物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和病毒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治疗指数(TI),建立HCMV病毒感染细胞模型,予以更昔洛韦及大黄素干预,分为病毒对照组、大黄素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感染后0.5h!2h!24h即刻早期基因(ul122)!早期基因(ul54)与晚期基因(ul83)mRNA动态表达情况。结果大黄素与更昔洛韦的TC50分别为75.96μg/ml和167.43μg/ml,IC50分别为7.31μg/ml和26.50μg/ml,TI分别为10.39和6.31;病毒感染后三个时间点检测大黄素组ul122mRNA表达量(0.61±0.06、1.62±0.16、2.16±0.18)与ul54mRNA表达量(0.82±0.04、4.23±0.08、970.33±52.04)均低于病毒对照组与更昔洛韦组;24h后大黄素组ul83mRNA表达量(1529.33±107.06)低于病毒对照组与更昔洛韦组。结论大黄素的治疗指数高于更昔洛韦,大黄素具有良好的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临床应用前景,同时大黄素在细胞水平上可抑制HCMV AD169株的即刻早期、早期、晚期基因的转录水平,表明大黄素对HCMV病毒基因的早期干预是其抗病毒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二黄丹安方抗巨细胞病毒作用。方法:用细胞病变法和噻唑蓝法体外研究二黄丹安方抗巨细胞病毒的最大无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和治疗指数,并与更昔洛韦进行比较。结果:二黄丹安方和更昔洛韦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3 000μg/ml和100μg/ml,最小有效浓度为30μg/ml和10μg/ml,治疗指数分别为100和10。结论:二黄丹安方具有体外抗巨细胞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略低于更昔洛韦,细胞毒性远低于更昔洛韦,治疗指数高于更昔洛韦,有望成为预防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金叶败毒制剂(简称中药)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HCMVAD169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分别用金叶败毒制剂和更昔洛韦(GCV)干预后,采用MTT法检测HCMV感染及药物干预后HEL细胞的增殖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L、HCMV感染及药物干预后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在HCMV感染48h内,细胞增殖及凋亡指数与细胞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CMV感染72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凋亡指数明显增高;而两种药物干预后,72h后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结论:金叶败毒制剂可能通过促进HCMV感染细胞的增殖,抑制感染细胞的凋亡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璋  赵瑞  王江涛 《现代保健》2012,(16):144-14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 对82 例诊断明确的血小板减少患儿的外周血做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M(HCMV-IgM) 检测.结果 82 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HCMV-IgM 阳性31 例(37.8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儿接受地塞米松(DEX) 静脉用人丙种球蛋白(IVIG) 常规治疗,其中20 例HCMV 感染患儿加用更昔洛韦(GCV) 治疗,疗程14 d,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患儿病程明显缩短,且无复发.结论 新生儿HCMV 感染与血小板减少密切相关,对HCMV 感染的患儿加用更昔洛韦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病毒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药巨细胞病毒感染占器官移植后人群的5%—10%。巨细胞病毒UL97、UL54或两者共同突变是巨细胞病毒耐药的主要机制。巨细胞病毒耐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巨细胞病毒阴性受者接受巨细胞病毒血清阳性供者的器官(D /R-),口服及长期(>3个月)更昔洛韦治疗,高病毒含量。对耐药巨细胞病毒株的检测常用的试验方法有表型的方法和基因的方法。对于耐药巨细胞病毒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对应用免疫抑制剂者降低其剂量,应用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加大更昔洛韦治疗剂量或换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本文从巨细胞病毒耐药性出现、定义、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带状疱疹12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给予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注射剂0.25g加5%的葡萄糖250ml,联合氦.氖激光治疗,1次/d,连续7d。对照组58例,给予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注射剂0.25g加5%的葡萄糖250ml,1次/d,连续7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疼痛缓解时间缩短,病情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8.
陈浩 《工企医刊》2010,23(4):18-19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常州儿童医院通过检测血CMV—IgG,IgM,肝功能确诊40例CMV肝炎,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保肝,退黄治疗,更昔洛韦组加用更昔洛韦。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可使血cMV-IgM转阴约50%,在降低转氨酶,黄疸消退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应用毛细管电泳同场放大样品电堆积和电化学检测一元胺技术,其特点是简单、快速和低成本。系统地研究了一元胺分离和在线富集的参数与传统的电动进样的关系,检测灵敏度提高5000倍,可用于人尿中未经离线样品预富集直接分析,灵敏度提高约50倍。用含有同量盐的浓度相似的人尿的标准的一元胺溶液绘制了内标校准曲线,每种一元胺的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9~2.5×10^-8mol/L,并且这些一元胺的检测限(信噪比)都在sub—nmol/L浓度范围内(6.0×10^10 mol/L)。  相似文献   

10.
巨细胞病毒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药巨细胞病毒感染占器官移植后人群的5%~10%。巨细胞病毒UL97、UL54或两者共同突变是巨细胞病毒耐药的主要机制。巨细胞病毒耐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巨细胞病毒阴性受者接受巨细胞病毒血清阳性供者的器官(D+/R-),口服及长期(>3个月)更昔洛韦治疗,高病毒含量。对耐药巨细胞病毒株的检测常用的试验方法有表型的方法和基因的方法。对于耐药巨细胞病毒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对应用免疫抑制剂者降低其剂量,应用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加大更昔洛韦治疗剂量或换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本文从巨细胞病毒耐药性出现、定义、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化三丁基锡对雄性sD大鼠睾丸支持细胞活力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无菌制备20-23天龄sD大鼠的睾丸支持细胞,用HE染色、FAS—L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设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20×10^-9、40×10^-9、80×10^—9、120×10^—9mol/L氯化三丁基锡染毒组,用四唑盐比色法(MTT)、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细胞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各染毒组睾丸支持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0/G1期细胞构成比增加,细胞增殖指数下降,80×10^-9、120×10^-9mol/L染毒组PCNA表达量下降。[结论]氯化三丁基锡可通过抑制睾丸支持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周期分布和PCNA表达而表现出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司坦唑醇(stanozolol,ST)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处理后的离体青春期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mRNA表达及其蛋白合成、分泌的影响。方法将6只雌鼠的原代软骨细胞,分为时效组、量效组。根据是否用司坦唑醇干预,将时效组和量效组分为时效干预组,时效对照组;量效于预组,量效对照组,分别观察司坦唑醇的干预时限和剂量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物处理后离体青春期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软骨细胞增殖能力测定法(MT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点司坦唑醇处理的离体的青春期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软骨细胞的IGF-1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合成。结果司坦唑醇以时效和量效作用方式,对雌激素受抑的离体青春期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呈双相型影响。在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时,软骨细胞增殖效应可达最好效果。①司坦唑醇作用2h后,软骨细胞IGF-1 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时效对照组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存在较强的时间依赖性;作用8h时,达最高峰(为时效对照组基础值的3.8倍)。司坦唑醇的作用在(10^-10~10^-5)mol/L时,与软骨细胞的细胞核抗原增殖效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10^-7mol/L时,软骨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达最高峰(为基础值的5.75倍)。②司坦唑醇作用自5h起,软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合成与时间点为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42);5h-20h时,作用存在显著时间依赖性(P〈0.05);作用20h时,达峰值(为量效对照组基础值的3.3倍)。与量效对照组比较,司坦唑醇自10^-10mol/L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含量开始增加,并在10^-7mol/L组达峰值(P=0.000)。结论司坦唑醇可以量效、时效的作用方式,影响和增加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物处理后的体外培养雌激素水平,促进青春期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IGF-1 mRNA的表达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合成、分泌,推测司坦唑醇促进生长效应机制与生长板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自分泌、旁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呼出气中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含量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2-8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体检科参加体检的210例健康成年人,均为无吸烟史及过敏史.根据目前的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规范,用单口气方式测FENO含量.结果 210例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43.5±14.5)岁,平均身高(166.6±8.3)cm,平均体重(66.9±12.9) kg,体质指数(BMI)平均值为(23.9±3.5) kg/m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平均值为91.8%±13.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平均值为82.8%±9.7%.FENO含量的几何平均数15.9×10-9 mol/L,中位数17×10-9 mol/L,正常参考值范围(FENO四分位间距)为(12~21)×10-9mol/L.对数转换后的FENO含量与年龄呈正相关(r=0.344,P<0.01).结论 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FENO含量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四分位间距)(12~21 )×10-9 mol/L(中位数为17×10-9mol/L).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羧酸酯酶在不同品系德国小蠊中的活性以及其在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对有机磷杀虫剂敏感品系(SS)及采自北京市宣武区(XW)、昌平区(CP)、顺义区(SY)和石景山区(SJS)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为试虫材料,利用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及增效剂试验等方法研究羧酸酯酶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结果增效剂TPP对马拉硫磷、敌敌畏的增效比在敏感品系中分别为1.86和1.51倍,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5.79、20.08、15.26和4.74倍;TPP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2.00、1.67、2.16和4.81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580mmol/L和58.4225μmol/(mg pro·min);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279、0.1071、0.1080、0.1095mmol/L和307.2550、338.5755、340.3300、212.4570μmol/(mg pro·min),2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对马拉硫磷和敌敌畏的抑制作用也不同,2种有机磷药剂对敏感品系的抑制中量150分别为17.64mmol/L和0.91μmol/L,对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的150分别为80.48、35.49、83.24、82.29mmol/L和15.35、7.89、11.52、8.60μmol/L。结论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抑制剂实验室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Ab)耐药性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米诺环素和水杨酸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72 株Ab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微量肉汤法测定EDTA、米诺环素和水杨酸对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黏附半定量法测定不同耐药性Ab生物膜生成率及不同浓度EDTA、米诺环素和水杨酸对生物膜形成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EDTA、米诺环素和水杨酸对Ab的 MIC90分别为200 mg/L、4 mg/L和600 mg/L。Ab敏感株、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生物膜形成阳性率分别为22.22%、83.33%和76.67%。250 mg/L和500 mg/L EDTA、4 mg/L和8 mg/L米诺环素以及1 000 mg/L水杨酸可抑制成熟生物膜。结论生物膜在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Ab中生成较高,EDTA、米诺环素和水杨酸均有抑制生物膜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防护铅处理致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MC分为对照组(C组)、Pb10μmol/L组和HGF+Pb10μmol/L组,在6、12、24、48h分别通过噻唑蓝(MTY)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一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MTr检测结果显示。Pb10pμmol/L组HMC在6、12、24、48h细胞生长存活率均显著低于HGF+Pb10μmol/L组(P〈0.01);流式凋亡检测结果显示,HMC在10μmol/L醋酸铅染毒6、12、24和48h后,HGF+Pb10μmol/L组在各个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Pb10μmol/L组(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HMC铅染毒48h后,HGF+Pb10μmol/L组Caspase-3的表达量显著低于Pb10μmol/L组(P〈0.01)。结论铅促进HMC细胞的凋亡,而HGF通过降低Caspase.3的表达抑制HMC的凋亡,从而发挥对铅致HMC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时,母婴血清抗体不同表型与其肝损伤和致畸的关系,并检测其糖膜蛋白B基因型。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337例血清HCMV IgG抗体阳性,尿液HCMV DNA定量>500 copies/mL的HCMV感染患儿,同时检测其母亲血清HCMV IgG抗体。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检测血清HCMV抗体;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MV DNA;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进行HCMV病毒分离;巢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技术进行HCMV临床分离株糖膜蛋白B基因型检测。结果在337例HCMV感染患儿中,124例血清抗体表型为HCMV IgM(+)IgG(+),其母亲血清抗体表型HCMV IgG(-)组患儿肝功能异常与致畸率分别为86.42%和40.74%,显著高于母亲IgG(+)组的65.12%和34.88%(均P<0.01);213例患儿血清抗体表型为HCMV IgM(-)IgG(+),其母亲血清抗体表型HCMV IgG(+)与IgG(-)两组比较,患儿肝功能异常率(53.85% vs 66.89%)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致畸率母亲IgG(-)组(28.38%)显著高于IgG(+)组(23.08%)(P<0.05)。HCMV IgG(+),尿液HCMV DNA≥104 copies/mL患儿的尿标本中病毒分离阳性率为50.00%(31/62)。随机抽取8株HCMV临床分离株(来源患儿中7例有肝脑损害),检测糖膜蛋白B基因,均为gB1型,与标准株AD169株、TOWNE株的DNA序列相似性分别达94.8%和97.0%。8株HCMV的DNA序列同源性达98.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4%。结论母亲为HCMV IgG阳性的患儿肝功能异常和致畸率比母亲为HCMV IgG阴性的患儿低。HCMV DNA≥104copies/mL婴幼儿可预示症状性HCMV感染。gB1型可能是导致婴幼儿肝脑损害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安赛蜜、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方法]水超声提取样品,必要时用亚铁氰化钾溶液(106g/L)和乙酸锌溶液(220g/L)净化;样液采用Kromasil C18柱(1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2mol/L乙酸铵溶液(6:94,V/V),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以保留时间和紫外吸收光谱图结合定性,外标法测定食品种4种食品添加剂含量。[结果]4种食品添加剂的检出限分别为安赛蜜9.00×10^-5mg/ml、苯甲酸1.20×10^-4mg/ml、山梨酸1.00×10^-4mg/ml、糖精钠1.60×10^-4mg/ml;各组分回收率在89.0%~100.0%之间;各组分测定RSD均小于5%。[结论]该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可靠,适用于食品中上述4种添加剂的常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酚A(BPA)、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单独及联合作用对人胚肝L-02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及DNA损伤的影响。[方法]生长良好的L-02细胞,分别单独加入0.1、1、10μmol/L的BPA,1、5、10mg/L的nano-TiO2,以及上述各浓度的BPA和nano-TiO2混合染毒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L-02细胞内ROS含量,采用彗星试验观察各组DNA断裂损伤程度。[结果]10μmol/L BPA单独染毒组,1mg/L nano-TiO2与1、10μmol/L BPA,以及5、10mg/L的nano-TiO2分别与0.1、1、10μmol/L BPA联合作用于L-02细胞后,均可引起ROS含量升高,DNA断裂损伤加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nano-TiO2单独染毒组对于L-02细胞ROS的升高、DNA损伤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受试物混合染毒存在协同作用。[结论]BPA和nano-TiO2联合作用可增加各自对L-02细胞内ROS水平和DNA损伤断裂水平的影响,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增殖、侵袭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CI—H446细胞,用0、25、50、100txmol/LSFN处理24~72h后,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小室侵袭实验分析细胞的侵袭力改变,明胶酶谱实验检测MMP-9的酶活性变化。结果经25、50、100Ixmol/LSFN处理24~72h后,NCI.H446生长均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其中72h后,25、50、100μmol/LSFN组NCI.H44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1.1±2.26)%,(25.2±3.24)%和(44.6±4.2)%,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85,8.417,5.264,P〈0.05)。25、50、100μmol/LSFN作用NCI—H446细胞24h后,NCI—H446细胞穿膜数分别为(48.6±1.84)%,(35.4±2.22)%和(27.8±1.36)%,与溶剂对照组[(68.4±2.2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41,5.562,4.925,P〈0.05)。明胶酶谱实验显示,25、50、100ixmol/LSFN处理后,MMP-9活性的灰度值分别为764±18.4,685±14.74和638±21.54,与对照组相比(822±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1,7.582,11.235,P〈0.05)。结论SFN对肺癌NCI—H446细胞生长、侵袭力及MMP-9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