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脊柱矫形手术病人24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n=12)。以血液回收、洗涤技术处理创面出血,当洗涤血达300 ml时开始回输。麻醉诱导后至切皮前输注负荷剂量抑肽酶100万单位,术中静脉输注100万单位,总量达200万单位;对照组不使用抑肽酶。分别于开放静脉后(T1,基础值)、洗涤血回输后30min(T2)、术毕(T3)抽取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并进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洗涤后回输前血也取标本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洗涤血的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表达均增加(P<0.01);对照组静脉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表达于T2.3时增加(P<0.01),抑肽酶组CD11b表达于T2时增加(P <0.05);与对照组比较,抑肽酶组T2,3上述两指标降低(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及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2,3增加,抑肽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2时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抑肽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3时降低(P<0.05)。结论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术中炎性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入院的88例需行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而后速率维持在0.5μg·kg-1·h-1输注至手术结束前15分钟。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浓度\血浆CD42a+/CD 14+比值、HLA-DR+/CD14+比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1时比较,对照组T4-6时和观察组T2-5时血浆CRP浓度升高,对照组T2-5时白细胞计数升高,差异均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5时血浆CRP浓度和白细胞计数降低,差异均显著(P0.05)。与T1时比较,对照组T2-6时和观察组时CD42a+/CD14+比值升高,对照组T3-6时和观察组T3-5时HLA-DR+/CD14+比值降低,差异均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2a+/CD14+比值降低,T4-5时HLA-DR+/CD14+比值升高,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外周血和前列腺组织炎性细胞在鉴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10 ng/ml的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2018年10月PSA水平4~10 ng/ml的PCa和BPH患者共45例,其中PCa组患者20例,BPH组患者25例。PCa组患者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确诊,BPH组患者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病理确诊。所有患者在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前检测血常规,记录患者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M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NM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等。同时收集患者术后病理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炎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PCa组和BPH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a组单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B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MR、NMR和NL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PH组单核细胞标志物CD14表达高于P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和组织中单核细胞计数有助于诊断PSA浓度4~10 ng/ml的PCa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钠联合吗啡镇痛对肿瘤外科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效应。方法选择肿瘤外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联合吗啡组(Ⅰ组)和单独吗啡组(Ⅱ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测定T细胞分化抗原(CD3+)、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8+)的表达及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T2时Ⅰ组CD3+、CD4+及NK明显高于Ⅱ组,T3时CD4+/CD8+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CD8+水平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但使用帕瑞昔布钠联合吗啡镇痛对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CR5、CXCR4表达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 IV/AIDS)患者淋巴细胞表面第二受体CCR5、CX-CR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H IV/AIDS患者及16例健康对照的抗凝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二受体CCR5、CXCR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第二受体表达与CD4+T细胞绝对值及T细胞活化(HLA-DR+CD38+)的相关性。结果:AIDS组CD8+T细胞表面CCR5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1);AIDS组CD4+T、CD8+T细胞表面CXCR4表达低于健康对照(P<0.01)。H IV/AIDS患者CD4+T、CD8+T细胞表面CCR5、CXCR4的表达与T细胞活化(HLA-DR+)水平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H IV感染者第二受体CCR5、CXCR4的表达与机体对H IV的免疫反应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不同程度免疫缺陷的艾滋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56例,根据术前1 d(D0)的CD_4~+T细胞计数将HIV阳性患者分为3组(CD_4~+T细胞计数500个/μL归为HIV阳性Ⅰ组;CD_4~+T细胞计数为200~500个/μL归为HIV阳性Ⅱ组;CD_4~+T细胞计数200个/μL归为HIV阳性Ⅲ组),另将HIV阴性者归为HIV阴性组。检测并比较4组不同时间点外周静脉血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CD_4~+T细胞计数及CD_8~+T细胞计数,同时比较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患者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各时点癌胚抗原(CEA)值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56例患者中,HIV阳性26例(HIV阳性组,再分为HIV阳性Ⅰ组8例,HIV阳性Ⅱ组10例,HIV阳性Ⅲ组8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别、不同时点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_8~+T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CD_4~+T细胞计数随时间均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趋势(P0.05),且不同组别的CD_4~+T细胞计数下降和回升的速度及幅度不同(P0.05)。术后HIV阳性组及HIV阴性组患者的CEA大致呈现下降趋势,时点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别和组别及时点的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术后肺部感染及术后机会性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阴性组及HIV阳性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免疫缺陷的艾滋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在实施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均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先抑制后恢复"的现象;HIV感染者与非感染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存率相似。在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前提下,对艾滋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施行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外科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增强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肺癌患者115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快速康复外科(ERAS)组54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 ERAS组采取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模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长;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外周血(PBMCs)磁珠分离CD8+T细胞, ELISA检测CD8+T细胞释放γ-干扰素(IFN-γ)、穿孔素(perforin)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4)显著低于对照组(22/6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3, P<0.05);ERAS组术后住院时长[(5.85±0.81) d]显著短于对照组[(8.15±0.96)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1, 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新辅助治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CD103+CD8+T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新辅助治疗的LARC患者58例和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LARC患者82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对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抗CD103+和CD8+染色, 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标本中CD103+CD8+T细胞的浸润情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新辅助治疗敏感性与CD103+CD8+T细胞浸润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实验组CD103+CD8+T细胞高浸润率高于对照组(58.62%比40.24%, χ2=4.597, P<0.05)。两组患者CD103+CD8+T细胞浸润程度与T分期、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根据CD103+CD8+T细胞浸润程度, 将实验组分为高低浸润组:高浸润组新辅助治疗的敏感率高于低浸润组(44.11%比12.50%, χ2=6.571, P<0.05)。CD103+CD8+T细胞浸润程度与新辅助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曲马多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 30例胃肠道肿瘤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麻醉前肌注曲马多1 mg/kg,对照组不使用.于麻醉前、手术1 h和术毕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活化T细胞(CD3+HLA-DR+)和自然杀伤(NK)细胞(CD3-CDl6+CD56+)数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1 h CD3+、CD3+CD4+、CD3+CD4+、CD3+CD8+、CD3+HLA-DR+和NK细胞数量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术毕两组各指标有所回升,但对照组仍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和观察组(P<0.05).结论 曲马多可减轻胃肠道肿瘤患者术中T淋巴亚群和NK细胞下降的程度,明显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的数量及术后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乳腺癌根治术女性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第1组为全麻组,第2组为硬外麻组。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小时、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CD56+的数值。随访他们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手术开始后1小时NK细胞值上升;CD3+、CD4+、CD4+/CD8+值下降,但只在第一组发现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两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三天两组CD3+、CD4+、CD4+/CD8+和CD56+值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CD8+在各测定点变化不明显。术后随访,其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不同麻醉方法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一过性抑制,全麻抑制程度相对较严重。但是通过随访表明这种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七氟醚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HIV)无症状感染者手术后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胆囊切除术、妇科良性肿瘤切除术以及结肠良性肿瘤切除术的HIV无症状感染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35~51岁,体重58~62kg,ASA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七氟醚组(S组)、右美托咪定(D组)和七氟醚复合右美托咪定组(SD组),每组20例。同时选择20例行全麻下胆囊切除术、妇科良性肿瘤切除术以及结肠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正常患者为对照组(N组)。测定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24h外周血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HIV病毒载量。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24hS组和D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4+含量、CD4+/CD8+比值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8+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N组比较,术后24hSD组CD4+含量、CD4+/CD8+比值明显降低,CD8+含量明显升高(P 0.05)。与S组比较,SD组术后外周血CD8+含量明显下降,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S组、D组和SD组术前术后病毒载量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可能减轻全麻手术对HIV无症状感染期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Nr-CWS)对人中性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22年5―10月招募于苏州市体检中心体检的成年健康志愿者15名(男7名、女8名, 年龄24~45岁), 采集外周静脉血,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提取中性粒细胞。将细胞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仅用终质量浓度为60 ng/mL Nr-CWS处理的单纯Nr-CWS组、仅用终质量浓度1 μg/mL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的单纯LPS组、用同前LPS刺激后再用Nr-CWS处理的LPS+Nr-CWS组。培养1 h, 采用改良后的琼脂糖趋化模型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距离、趋化细胞百分比、趋化指数、最大趋化速度、趋化功能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生吞噬的细胞占比与荧光强度, 活性氧水平, 颗粒蛋白CD35、CD66b、CD63的蛋白表达水平, 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0、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浓度。以上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15。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培养1 h, 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表达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COPD急性发作期老年患者47例,根据痰微生物检查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0例),另外选择22名同期体检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的表达,并观察其与C-反应蛋白(CRP)、粒细胞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COPD急性期细菌感染组患者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表达和血浆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Q=3.451,4.323和4.077,P值均<0.05)和健康对照组(Q=4.983,4.611和7.069,P值均<0.05);而非细菌感染组只有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Q =2.678,P<0.05).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表达与粒细胞比例、CRP呈正相关(r=0.456,0.502和0.457,0.579,P值均<0.01).CRP、单核细胞CD64表达和粒细胞CD64表达诊断COPD急性发作期细菌感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9,0.869和0.826.结论 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的表达明显增高,与炎症常用指标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RP关系密切,但敏感性较血浆CRP水平低.  相似文献   

14.
Dong N  Jin BQ  Yao YM  Yu Y  Cao YJ  He LX  Chai JK  Sheng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59-76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35例烧伤体表总面积>30%的患者静脉血样,根据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组(MODS组13例、非MODS组22例),采集患者伤后第1、3、5、7、14、21、28大的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HMGB1水平;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能力,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比值.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HMGB1水平即明显升高,其中伤后第1、7、21、28天MODS组HMGB1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5).两组间比较,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的产生能力、CIM4+/CD8+T淋巴细胞比值在伤后第1、14、21、28天MODS组显著低于非MODS组(P均<0.05).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血浆HMGB1含量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IL-2含量、CD4+/CD8+T细胞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患者并发MODS密切相关,严重烧伤患者血浆HMGBI水平的持续升高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细胞数量和标记的变化,评估G-CSF动员能力。方法统计2004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中山市人民医院4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应用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CD34+标记变化,形成配对资料。结果动员前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34+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8.38±2.21)×10~9/L、(5.26±2.33)×10~9/L、(0.75±0.39)×10~9/L、(9.55±19.35)个/μl,G-CSF动员第3天上升至(40.60±12.90)×10~9/L、(34.88±11.74)×10~9/L、(1.86±0.77)×10~9/L、(33.45±47.4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30、9.662、4.424、2.732,P=0.000、0.000、0.001、0.021);单核细胞占比动员前为(8.15±1.67)%,动员第3天反降至(4.8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6,P0.001)。停止动员后第3天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34+细胞数量恢复到动员前水平。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8、0.538,P=0.184、0.602)。结论 G-CSF动员可以增加外周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34+细胞的数量,但动员单核细胞能力有限,而红细胞、血小板数量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术后镇痛对胸壁结核患者术后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浆皮质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静脉复合全麻+术后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B组: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PCIA,C组: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分别于麻醉前30min(T0)、术后4h(T1)、术后1d(T2)、术后2d(T3)、术后3d(T4)及7d(T5)晨抽取外周静脉血2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用放免法测定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水平,记录T1~T4各时疼痛VAS和镇静RSS评分。结果 T1、T2时A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C组的R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在T1和T2时三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均明显低于T0时(P<0.05,P<0.01);C组T4时恢复至T0水平,A组和B组T5时恢复至T0时水平。T3、T4时A、B两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静脉复合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阻滞和PCEA可使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较早恢复到术前水平,其机制与抑制皮质醇水平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CD25的CD4+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 T)的表达比率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50例确诊胰腺癌患者作为胰腺癌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AP组、50例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的CD4+CD25high T细胞水平,采用ELISA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结果:胰腺癌组患者的CD4+CD25high 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显著的高于AP组、对照组(P<0.05),AP组的CD4+CD25high 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 I~II期患者CD4+CD25high 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显著的高于III、IV期(P<0.05);I~II期患者的INF-γ、IL-4、IL-10水平显著的高于III、IV期患者(P<0.05);胰腺癌患者的CD4+CD25high T细胞水平与INF-γ、IL-4、IL-10水平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372、r=0.401、r=0.226,P<0.05)。 结论:胰腺癌患者的CD4+CD25high T细胞比率显著的提高,并且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免疫功能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胰腺炎的发病进程中,局部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成为参与预防和局限胰腺组织损伤的尖兵.胰腺腺泡坏死能导致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其他活性物质的产生与释放,从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IL-1受体拮抗物的表达,减少了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和CD4、CD8阳性T细胞的数量,并降低单核细胞吞噬细胞的能力[1-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脓毒症模型大鼠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1b/c、CD62L、CD54和CD31的表达意义。方法: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1b/c、CD62L、CD54和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脓毒症模型组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免疫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占外周血免疫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高,而单核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脓毒症模型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CD11b/c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CD62L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CD54的表达增加,中性粒细胞CD54表达无明显改变。中性粒细胞CD31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脓毒症病理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其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C-反应蛋白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炎症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炎症细胞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比较急性下肢DVT患者(DVT组)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浆CRP水平、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DVT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30,P<0.0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n=30,P均<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0,P>0.05)。结论:下肢DVT与急性炎症因子和炎症细胞相互影响,CRP可能成为评价DVT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