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在80岁以上患者中临床应用的现状,评价其临床适应证、疗效及风险,探讨在超高龄患者中华法林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31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的起始及维持剂量、国际标准比值(INR)监测及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93.55%患者均属于被动抗栓治疗。70.97%的患者INR达2.0~3.0,70.97%的患者达标剂量<3 mg/d,41.94%的患者维持1.5 mg起始剂量。发生缺血性卒中2例,INR<2.0;出血事件2例,INR>2.5。结论 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1.5 mg/d的起始剂量安全有效;INR维持在2.0~2.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18个中心进行阿司匹林(150~160 mg/d)与调整剂量华法林组随机对照研究中选取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2 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年龄≥75岁者为1.6~2.5),常规门诊随访,分析该组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凝强度的关系。结果共335例患者随机服用华法林,男204例(60.9%),年龄(62.6±10.3)岁,随访2~24个月(中位数19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19±0.69)mg。共进行 INR 测定3482人次,其中2378次 INR(占68.3%)维持2.0~3.0。用药期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0例(2.7%),次要终点事件19例(5.7%)。服用华法林期间总出血发生率为23例(6.9%),其中严重出血5例(1.5%),轻微出血18例(5.4%);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栓塞)19例(5.4%),其中15例(4.5%)患者发生事件时的 INR<2.0。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显示,抗凝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年龄>75岁,前者收缩压≥160mm Hg,血肌酐升高,INR>3.0;后者有卒中病史,左室射血分数<0.40%和 INR<2.0。结论中国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 INR 维持在2.0~3.0是安全有效的,但应避免 INR>3.0,以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并发症,尤其应严密监测高龄、合并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方法前瞻性观察52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剂量、药物剂量调整方法、应用注意事项以及INR监测、出血并发症。结果华法林起始剂量为2.5mg,维持剂量为1.25mg~3.25mg,平均2.3±0.5mg,INR达到1.6~2.5水平需时间为5~12天,平均8±2天,INR稳定于1.6~2.5水平需10~28天,平均17±4天。随访1.5±0.9年,有3例出血,无缺血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结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INR强度(1.6~2.5)监测下,华法林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标准的42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治疗组(治疗组)23例,给予华法林,自3mg/d开始口服,用药第1周隔日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周后若INR未达到2.0~3.0,增加华法林至4mg/d,每隔1周测INR,使其达到2.0~3.0之间,4周后每月测INR 1次,若病人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时,随时再测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对照组)19例,给予阿司匹林200mg/d,分2次口服,每月复查大便潜血1次.结果治疗组病人10~14(平均11.1±2.2)天INR达2.0~3.0(平均2.35±0.11),有1例病人在华法林3mg/d口服3个月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当时INR为2.15,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对照组2例病人出现上腹部烧灼感.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病人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在华法林治疗4周内及改变其它药物时加强INR监测,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病人和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CAf)抗凝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共入选234例具有血栓栓塞高风险的CAf患者,给予华法林抗疑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观察华法林的不同起始剂量、不同的抗凝强度以及高龄(≥65岁)等因素对INR达标时间、INR稳定值、华法林维持量、出血率及栓塞率的影响。结果:分别采用开始剂量为普通剂量(2.5mg/d)与小剂量(1.25 mg/d)2种方式,两者最终获得稳定的INR、华法林维持量及出血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能明显缩短INR首次达标时间及获得INR 稳定值的时间(均P<0.01),并有降低栓塞率的趋势;与低强度抗凝相比,中强度抗凝能显著降低栓塞率(P< 0.05),虽然伴出血率明显升高(P<0.05),但无严重出血发生;在相同的目标INR内,高龄患者出血率并不增加,但所需的华法林维持量有所降低(P<0.01)。结论:以普通量的华法林开始CAf抗凝治疗是安全的,抗栓塞效果优于小剂量;对具有栓塞高风险的CAf需保持中强度抗凝水平;华法林抗凝治疗并不增加高龄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服用华法林及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仅服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INR在2.0~3.0时,观察组华法林维持剂量1.88~3.75 mg/d(2.25±0.12 mg/d),对照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2.25mg~4.50 mg/d(3.25±0.34 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与抗栓相关出血例数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脑心通治疗心房颤动,在达到有效抗凝的INR值时,华法林使用剂量减少,出血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脉血康胶囊对心房颤动病人的抗凝疗效。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96例永久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华法林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组(治疗组)和华法林对照组(对照组)。观察服用华法林剂量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各组病人栓塞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INR在2.0~3.0时,治疗组华法林维持剂量1.25 mg/d~3.75 mg/d(2.05 mg/d±0.13 mg/d);对照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1.88 mg/d~4.37 mg/d(2.86 mg/d±0.52 mg/d),INR在安全范围内,两组华法林的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出血例数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心房颤动,在达到有效抗凝的INR值时,华法林使用剂量相应减少,可以起到同样的抗凝疗效,同时出血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提出一个抗凝初期每周只需监测一次INR的简易华法林给药方案,通过临床实践探讨其可行性.方法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对32例非瓣膜病心房(房颤)患者按照每周只需监测一次INR的简易华法林给药方案予以抗凝治疗,目标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抗凝期间随访观察华法林剂量和INR以及临床出血或栓塞事件.华法林剂量不作调整情况下INR连续两周在目标强度认为抗凝达到初步稳定状态.结果从开始抗凝至INR达到目标强度所需时间为1~3周,抗凝达到初步稳定状态时间为3~8周.随访期间没有出血并发症,也没有栓塞并发症或TIA发生.抗凝治疗初步稳定时的INR为1.6~2.3,平均(1.9±0.2),华法林每日剂量为1.13~3.75mg平均(2.09±0.66)mg.年龄是决定抗凝初步稳定时华法林每日剂量的主要因素(OR=10.372,P=0.016),年龄越大,所需华法林剂量越小.第8天的NIR值能较好的预测抗凝初步稳定时的华法林每日剂量(y=-1.43x+4.32,r=-0.79,P<0.001,y每日剂量,X第8天的INR值).结论临床实践证明华法林抗凝初期每周监测一次INR的给药方案应用简便、安全性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高龄患者(≥65岁)运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204例,按照是否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起始剂量为2.0 mg/d,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对照组常规治疗,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年脑卒中发生率,其次将治疗组按照年龄是否≥65岁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比较两组年出血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年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的年出血率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非瓣腊性心房勯动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高龄患者运用适当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5 mg起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NVAF老年患者91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5 mg/d或3 mg/d起始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4、5、8天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INR调整服药剂量,至INR稳定。结果 5 mg/d起始治疗第3、4、5、8天INR的达标率分别为3.9%、29.4%、43.1%和72.5%,INR达稳定时间为(9.8±2.3)d,与3 mg/d组0%、5%、22.5%、50%[(12.5±2.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 mg/d起始,连续4 d的华法林起始治疗方案能使INR迅速、安全、有效地达到稳定,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华法林用于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对 5 4 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 ,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及其它不良反应。结果 :华法林用量为 2 .5 4± 0 .7(1~ 6 )mg/d ,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率 (INR)在 2~ 3范围时 ,轻度出血率为 3.15 % ,经相关处理并调低INR值 ,所有出血均停止 ;无一例因严重出血而终止抗凝治疗 ;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75岁以上房颤者出血发生率增加。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 ,INR维持在 2~ 3范围可能是安全的 ;轻度出血患者经调低INR值 ,出血可以停止 ,不影响继续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NVAF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高龄老年组55例,年龄≥80岁(INR在1.6~2.5之间);老年组45例,年龄65~79岁(INR在l.6~2.5之间);中年组37例,年龄65岁(INR在2.0~3.0)。入选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INR测定值及其变化趋势来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达标,比较3组患者口服华法林5年时的不良反应及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 5年随访期间,三组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三组患者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第5年时,高龄老年组华法林组剂量(2.89±0.52)mg,INR(2.15±0.31),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INR(2.21±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INR(2.55±0.60),华法林剂量及INR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城郊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华法林组(51例):华法林起始剂量1.25 mg,1次/d.每隔3d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次.2~4周达到目标范围,如INR未达标,每隔1周增加华法林0.625 mg,直到INR控制在2.0~3.0.INR稳定前门诊随访每周监测1次,INR稳定后每4周监测1次;阿司匹林组(49例):阿司匹林,100 mg,1次/d.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血栓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19.15%比3.92%,P=0.017),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25%比5.88%,P>0.05).结论: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能显著降低栓塞发生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慈溪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二、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初始剂量2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阿司匹林组(100mg/d)和对照组(未用抗栓药物)。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三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36例患者,失访4例,随访男性77例,占58.3%,女性55例。华法林组40例[平均用量为(2.45±0.97mg)],阿司匹林组42例,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70.6±5.9岁,三组患者基本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一年脑梗死未发生率分别为(100.0%、90.5%、90.0%,P=0.129)。有≥3项伴随危险因素的病人,三组一年脑梗死未发生率分别为(100.0%、57.1%、78.3%,P=0.02)。结论有≥3项伴随危险因素的病人,华法林可降低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华法林组多数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INR2.0~3.0)下的调整剂量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的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老年NVAF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年以上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3组:≥80岁组35例、70~79岁组40例、65~69岁组35例。比较3组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INR,观察影响华法林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0岁组华法林剂量(2.89±0.52)mg/d、INR(2.15±0.31)与70~79岁组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d、INR(2.2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69岁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d,INR(2.55±0.60)明显高于≥80岁组和70~79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老年华法林剂量调整及INR值的主要疾病为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及应用抗菌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70岁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影响华法林的因素有很多,新增用药时要注意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华法令抗凝治疗的监测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将116例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和深静脉血栓(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华法令起始剂量为2.5 mg,B组(46例)起始剂量为3.75 mg.抗凝治疗第1周每2天监测一次PT和INR,第4次开始每3天监测1次,直到INR稳定达标,INR目标值为2.0~3.0.结果 (1)以2.5 mg为维持剂量者38例(38/116,32.8%),以3.75 mg为维持量者22例(22/116,19.0%),维持量居两者之间者46例(46/116,39.7%),以大于3.75 mg和2.5 mg以下为维持量者各5例(5/116,4.3%).(2)A组中,无1例患者在第3次复查时即达到目标INR.B组中,无1例患者在第2次复查即达到目标INR,有9例患者6天后达标,而这9例患者在随后监测中全部因INR超标而华法令减量.(3)A组INR稳定并达标平均所需时间为(13.56±4.5)天,B组为(17.63±6.6)天(P<0.05).(4)98例房颤患者中,25例患者或家属曾表示退出华法令治疗而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或拒绝抽血化验,经解释交流后坚持原方案.结论 (1)以2.5 mg为起始剂量比较安全,在基础INR<1.2时,前6天内无需频繁监测INR,过于频繁监测可导致医从性下降并增加医疗费用和出血潜在风险.(2)1周内INR上升趋势明显者,虽在治疗靶目标,也要减量.(3)国人华法令合适剂量大部分在2.5 mg~3.75 mg之间,在此范围之外应注意有无其他因素干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的抗凝疗效(INR 1.5~2.5),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 2.0~3.0)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我院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组77例(INR 1.5~2.5),华法令用量2.500~3.750mg/d;对照组(标准剂量强度华法令组)83例(INR 2.0~3.0),华法令用量3.125~6.250mg/d.华法令用量根据INR调整,用药1年.分别观察栓塞、出血、死亡例数.结果 研究组年栓塞率为1.3%,而对照组年栓塞率为1.2%,两组患者年栓塞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均为0,而对照组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均为1.2%,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进行抗凝,使INR保持在1.5~2.5,既具有抗凝效果,降低了脑栓塞的危险性,又与标准剂量华法令组疗效间无差异,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华法林在心房颤动(AF)抗凝治疗中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的比例,以探讨小剂量华法林对AF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慢性AF脑卒中高危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年龄为40~65岁,25例;B组年龄为66~80岁,37例。所有患者均从口服小剂量华法林(1.25~2.5 mg/d)抗凝开始,监测方法按2003年AHA/ACC华法林治疗指南进行,监测时间至少3个月,同时观察出血等副作用。结果:多数患者(占总病例的74.2%)应用小剂量华法林(1.25~2.5 mg/d)即可达到INR2.0~3.0,且年龄>65岁组有更大的比例收到满意效果。结论:小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既能使人多数患者达到理想的INR,同时出血副作用较相关文献报道有明显减少倾向,尤其是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我国非瓣膜病房颤(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不同起始剂量华法林时,在不同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比较INR首次达标时间、INR达稳定的时间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进一步了解国人的华法林最佳起始剂量,为临床进一步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NVAF房颤及房扑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125 mg治疗组(第一组),开始服5 mg,2天后改为3.125 mg治疗组(第二组)和5 mg治疗组(第三组)。于治疗第3、5、7天测定INR,考虑安全因素第三组于第4天加测一次INR,两次达标后改为每4天测一次,再两次达标后改为每周一次。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1.8~3.0之间(服用同一剂量华法林,间隔一周INR稳定)。随访1个月,观察三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达稳定INR所需时间、发生INR增高(INR>3.0)次数、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等。结果 :三组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三组达标时间分别为8.5±2.4天;7.9±2.7天及6.1±2.1天,第三组比第一、二组提早达标(P<0.05),第一、二组无差异。三组达稳定INR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平均在14.7±2.6天。第三组中INR增高发生率41%,显著高于第一组17%及第二组19%(P<0.05)。三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125 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5 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明显减少。但对于易形成血栓的高危患者,如房颤术后患者,可选用5mg起始以快速达标,只要严格监测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24例),维持原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联合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胺碘酮(可达龙)200mg,1日3次口服,治疗1周,测定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NR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INR较华法林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胺碘酮会增加华法林抗凝作用,治疗过程应注意监测INR,以调整华法林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