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上很多年老体弱的慢性咳喘难治患者,有脾肺气虚,寒饮内停之证,可应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其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其中阳气不足之痰饮是最主要病机,王师抓住这一主证,运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呼吸疑难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认为,湿邪属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范畴,《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邪致病,导致痰饮内停,治疗湿邪,可从脾、肺、三焦入手,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了"孙光荣涤痰镇眩汤"  相似文献   

3.
五、证治(一)痰饮1.虚证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心下系指胃脘而言,系狭义痰饮之病位。支满为支撑胀闷感。饮停心下,中阳不运,升降之路受阻则满。清阳不升,饮邪上冒则眩。微饮为痰饮见证轻微者,气为饮抑则短。  相似文献   

4.
仲景苓桂术甘汤,为治疗中阳失运,水饮内停,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以及水停心下,痰饮咳喘等证的名方。兹将临床运用的点滴经验,简介如下: 一、眩晕李××,女,35岁。1981年7月12日就诊。因天气炎热,过食瓜果冷饮,发作头目眩晕,胸闷不畅,泛泛作恶,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证属脾阳不振,痰饮内停,上蒙清阳,治予温阳化饮。处方:茯苓15克,桂枝、炒白术、法半夏各10克,炙甘草6克。二剂。药后眩晕消失,诸症悉平。[按]本例属脾阳不振,痰饮内停,清阳被蒙之证。故用本方温阳化饮,振奋脾阳,加法半夏一味,意在和中止呕,加强化痰蠲饮之功。  相似文献   

5.
正湿邪属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范畴。《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邪致病,导致痰饮内停,治疗湿邪,可从脾、肺、三焦入手。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了"孙光荣涤痰镇眩汤"(方药组成:西洋参、生黄芪、紫  相似文献   

6.
文章列举了王晞星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病的3则验案。苓桂术甘汤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加减治疗痰饮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论仲景运用苓桂配伍治饮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仲景运用茯苓与桂枝配伍治疗饮证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五苓散等。饮证之治疗,温阳则饮邪得化,渗利则饮邪得除。故仲景治饮,多用苓桂。二者相伍,同人中州。茯苓,其性平,其味淡,《本经》言其“益心脾”,健脾运湿,以化饮邪;且善“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等饮邪内停之症;又“利小便”,使饮邪有所去路。又施以  相似文献   

8.
正属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范畴,湿邪《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邪致病,导致痰饮内停,治疗湿邪,可从脾、肺、三焦入手,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了"孙光荣涤  相似文献   

9.
中医儿科专家刘韵远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与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学术造诣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中强调辨证施治。对于小儿因痰饮所致的咳喘一类疾病,主张以“健脾温阳,利湿化饮”为法,通常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每收良效。刘老认为小儿痰饮的出现,主要与肺牌两脏功能失调有关,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弱。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不化,上犯于肺,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调与布散,停聚于肺,而为痰饮。临床表现症状有以下几点: 1.面色苍黄或晄白:常见于天庭、鼻柱两侧,或颊部表现较明显,其面色苍黄滞而不华为脾虚失运;面色晄白为肺虚卫气不固。两色兼见者为脾肺俱虚之证。  相似文献   

10.
刘福生 《江西中医药》2007,38(12):52-5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出自《伤寒记》、《金匮要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功用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仲景原用其治疗太阳病误用吐下所致脾胃阳虚、水停心下之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11.
支饮是人体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而停为饮邪,影响肺气宣降之病。现将《金匮要略》痰饮篇对支饮的辨证论治内容,分析如下。1 寒饮郁肺,用小青龙汤散寒化饮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是支饮主症之一,本条仅述主症,学习时,应采用以方测证之法。小青龙汤证是寒饮郁肺之证,临床并可见本篇第11条所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等症。本方温肺化饮,并能散寒解表,是临床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寒饮郁肺者的常用之方。使用时须注意,若表证已解或素体阳虚应慎用麻黄,特别是久病支饮  相似文献   

12.
“痰瘀同治”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为津液停滞不行所致。“瘀”指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痰瘀同源”不论是临床还是实验研究都发现脉络瘀阻多兼有痰浊形成 ,祛痰也兼能化瘀 ,二者互为影响 ,同源相关。1 病理生理“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这是人体的正常水液输布 ,如果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 ,津液停聚则成痰饮。张仲景将痰饮列为四饮之一 ,与悬饮、溢饮、支饮并列 ,是论中痰饮又为四饮统称 ,并提出了治疗总则 ,“当以温药和之”。《类证治裁》…  相似文献   

13.
苓桂术甘汤儿科应用举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朱盛国,虞坚尔,唐为勇(200021)关键词:芥桂术甘汤,咳嗽,盗汗,泄泻,厌食苓桂术甘汤出自医圣张机之《伤寒杂病论》,功能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为治痰饮之经方。笔者应用本方治疗小儿病证,效果较好,介绍如...  相似文献   

14.
痰病论治     
痰病的成因,是由于患者中阳素虚,复外感寒湿、饮食劳役之伤,以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因而水液停积,变生痰饮。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谷精微得到脾之健运、肺之治节、肾阳之煦蒸、三焦之气化,化生津液,转化为血,以营养全身;在津液还流的过程中,或化为汗,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在外感内伤的病理状态下,便引起肺、脾、肾、胃等功能失常,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遇阴邪则聚而为水为饮,遇火邪则煎熬成痰。痰、饮、水都是水谷精微化失其正的病理产物,可谓一源而三歧。但痰病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皆可发生,且“变幻百端”,这些与水、饮之症不同,在临床上务须加以区  相似文献   

15.
第四节温化水湿适用于阳虚不能蒸水化气,致冷湿水饮停聚在里而发生的病证,所以组方多以温阳与利水药为主。苓桂术甘汤具有温中阳,健脾运,利水气,化痰饮之功,主治中阳不足而生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痰饮的辨证与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1治疗原则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  相似文献   

17.
<正>痰饮是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痰饮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病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狭义的痰饮则指饮停胃肠之证。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黄连温胆汤源自陆子贤的《六因条辨》"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方论》首设"痰饮"病名,重点在论述"饮"。广义"痰饮"依其饮停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狭义"痰饮"只是四饮中的一种。其形成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异常,尤其是脾的升降运化、开阖枢的作用。影响水液代谢,使常道聚饮为患,变证从生。治疗当以"温药和之"为总则,采用温阳、发汗、利尿、逐水的同时,始终注意健脾和胃,顾护阳气。从"饮"治疗高血压病之"眩晕"等症,按脾虚水停,肾虚水泛,肺寒饮聚的不同分型,分别采取温脾蠲饮,温肾散饮,温肺化饮,渗湿利水等法,以扶正祛"饮",既能改善,消除症状,又能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19.
日本汉方医学对五苓散类方的认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类方是指主治证为水饮内停,基本治法为利尿行水的一类《伤寒论》处方,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茯苓泽泻汤、小半夏汤、泽泻汤、茯苓饮、真武汤等。水饮内停的病证,中医有痰饮、水气之别,日本汉方医则概称为水毒。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无水分滞留的组织器官,由于体内水分的停聚和偏在所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性之病理状态即为水毒。五苓散类  相似文献   

20.
中医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在阴阳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理论指导下,认识病证的涵义、性质和范围。在中医的诊断里,又十分强调病和证的鉴别诊断。以痰饮病为例;痰饮是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布的一种疾病,其涵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之痰饮,谓诸饮之总称,狭义之痰饮,乃诸饮中一种。故诊断痰饮病的时候,在总的病机:阳虚阴盛、输布失常,水饮停留的指导下,对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应作出鉴别诊断。在这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