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咪唑安定、依托咪酯对于下丘脑室旁核(PVN)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2mg/kg;B组,咪唑安定0.2mg/kg;C组,依托咪酯0.2mg/kg;各组药物均在30s内单次静脉推注。清醒24h后同组动物再次实验。A组,丙泊酚150μg.kg-1.min-1;B组,咪唑安定15μg.kg-1.min-1;C组,依托咪酯15μg.kg-1.min-1;各组均持续静脉输注。以立体定位技术穿刺PVN,以推挽灌流技术洗脱NE递质。用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定量测定样品中NE含量。结果各组基础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丙泊酚单次推注及连续输注时PVN中的NE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丙泊酚单次推注较连续输注显著降低(P<0.01)。咪唑安定单次推注和连续输注时PVN中NE均较基础显著降低(P<0.05)。单次推注较连续输注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托咪酯单次推注较连续输注均与基础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PVN中NE含量单次推注丙泊酚和咪唑安定均较依托咪酯显著降低(P<0.05)。丙泊酚较咪唑安定显著降低(P<0.05)。连续输注咪唑安定较连续输注丙泊酚及依托咪酯有显著降低(P<0.05)。但连续输注丙泊酚较连续输注依托咪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次推注丙泊酚明显抑制PVN的NE的释放,持续输注对NE释放无明显影响。咪唑安定单次推注和持续输注都显著抑制下丘脑NE的释放,但抑制程度不呈现剂量相关性。依托咪酯对PVN中NE释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肠癌根治术病人麻醉诱导前6%羟乙基淀粉130/0.4.麻醉诱导后乳酸钠林格氏液血液稀释与麻醉诱导前乳酸钠林格氏液-麻醉诱导后6%羟乙基淀粉130/0.4血液稀释容量治疗的效果.方法 拟行肠癌根治术病人4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5~64岁,体重42~65 kg,随机分为2组(n=20),Ⅰ组麻醉诱导前经30min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 15 ml/kg,麻醉诱导后即刻经30 min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5 ml/kg;Ⅱ组于麻醉诱导前经30 min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5 ml/kg,麻醉诱导后即刻经30 min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 15 ml/kg.记录术中胶体液量、晶体液量、出血量、尿量和异体输血情况;于人室后(基础状态,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15 min(T2)、60 min(T3)、120 min(T4)及术毕(T5)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率(HR);于T0、T1、T3、T5时抽取桡动脉血样1 ml行血气分析,并测定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 两组均未输异体血,术中胶体液用量,晶体液用量、出血量、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Ⅰ组术中MAP、HCO-3、血浆乳酸、Na+、K+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P升高,HR、Hct、Hb降低,术毕时pH值降低,Ⅱ组术中CVP升高,MAP、HR、pH值降低,术毕时HCO-3降低(P<0.05),血浆乳酸、Na+、K+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术中CVP升高,术毕时血浆乳酸浓度降低(P<0.05).结论 肠癌根治术病人采用麻醉诱导前6%羟乙基淀粉130/0.4-麻醉诱导后乳酸钠林格氏液血液稀释的容量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感染性休克的处理包括补充容量、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但某些病人仍不能纠正休克,持续低血压。一些病人是由于低的心排出量,另一些是低的全身血管阻力。大剂量多巴胺(大于10~15μg/kg/分)能增加后负荷,但是经常发生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所以人们又考虑应用去甲肾上腺素(NE)。在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后仍然少尿和低血压的病人中,作者为其输入NE,达到了可以接受的血压和尿量。本文报道NE对血流动力学、氧输送和动脉血乳酸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合并肝肾综合征(HRS)病人行肝脏移植术中应用体外静脉静脉(V-V)转流与非转流以及连续输注多巴胺等处理对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探讨HRS病人肝移植术中的肾功能保护方法。方法 30例合并肝肾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A(n =15 )、B(n =15 ) 2组,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肝脏移植术。术中加强血流动力学、尿量、体温等监测,术中各时期及术后2 4h测定血浆尿素氮(Bun)、血肌酐(Cr)水平。其中A组建立V-V转流,B组则不采用V-V转流。2组均通过适当的扩容和连续推注小剂量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并给予连续输注速尿(furosemide)和三甘氨酰基赖氨酸加压素(Terlipressin)等措施保护或改善肾功能。结果 A组术中血液动力学基本稳定。B组于无肝期HR明显加快,CVP、MPAP、PC WP有明显降低(P <0.0 5 ) ;新肝期期间,2组病人CVP、MPAP、PCWP水平均有明显的升高(P <0.0 5 ) ;手术平均时间、无肝期平均时间、多巴胺、速尿和Terlipressin平均用量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 0 5 )。A组病人Terlipressin平均用量6. 80±0 .95mg ,B组病人Terlipressin平均用量(6 75±1 0 5 )mg。A、B两组尿量、Bun、Cr水平在无肝期前的各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 5 ) ,但随后各时期中,A组均优于B组(P <0 .0 5 )。结论 无肝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抑制气管插管诱发患者心血管反应的效应.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8~60岁,体重45~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n=30):对照组(C组)、低、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啶组(M1~3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输注15 ml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啶0.25、0.50和1.00μg/kg,输注时间15 min.麻醉诱导后,BIS值≤60并维持5 s时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于输注右美托咪啶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3、5、10 min(T3~6)时记录BP和HR;颈内静脉采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M1~3组HR降低、M3组BP升高,T4~6时C组和M1组血浆E和NE浓度升高(P<0.05);与T1时比较,C组和M1组T2时BP和HR降低,T3~5时BP和HR升高(P<0.05);T1~6时M3组较M2组BP升高(P<0.05).结论 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剂量达0.5μg/kg时,可显著抑制伤害性刺激诱发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2001年,Rivers等[1]报道了感染综合征的早期目标化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以往采取的复苏策略依赖的指标不理想,并观察到根据新预定的早期指导复苏目标可改善感染综合征病人存活率。该目标化治疗使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30mL/kg液体复苏后)或血乳酸浓度≥4mmol/L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的病死率下降了16%。干预组病人的复苏目标包括:(1)在6h内使中心静脉压升高至8~12mmHg;(2)应用血管或性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90mmHg;(3)维持尿量在0.5mL/(kg.h)以上;(4)SvO2(混合静脉血氧饱…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术中应用分次输注和连续输注呋塞米对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合并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的肝移植患者30例,根据术中输注呋塞米的方式不同均分为分次输注组(A组)和微泵输注组(B组)。记录术中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量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无肝期后A组Scr、BUN显著升高(P<0.01),新肝期30min至术后24hCcr显著降低(P<0.01);B组Scr、BUN仅在新肝期30min显著升高(P<0.01),Ccr在无肝期30min和新肝期30min明显降低(P<0.01)。结论微泵输注呋塞米较分次输注更有利于术前肾功能受损患者肝移植术中的肾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腰-硬联合麻醉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9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手术开始前15min,A组静注咪达唑仑0.03mg/kg,B组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C组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记录术中MAP和HR的变化,并抽取颈内静脉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白细胞介素(IL)-6浓度。结果与切皮前15min比较,切皮时C组MAP明显降低(P<0.05),手术结束时A组MAP显著升高,HR明显增快(P<0.05)。各时点B组MAP和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切皮前30min比较,切皮后30min和手术结束时A组NE、Cor和IL-6均显著升高(P<0.05),而B组和C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右美托咪定0.5或1.0μg/kg均可降低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的应激反应,但临床应用中需注意右美托咪定1.0μg/kg可能导致的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下老年患者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容量动力学的差异.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30例,年龄65~79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组).GE组经T8.9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4 ml使阻滞平面达T4,然后硬膜外给予0.25%布比卡因8~10 ml.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5 mg,kg和琥珀胆碱1.5 mg/kg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诱导后2组经30min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30 ml/kg,随后以0.1 ml·kg-1·min-1的速率继续输注60 min.连续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每搏量指数、胸内血容量指数及血管外肺水容量指数;桡动脉采血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尿量;应用容量动力学理论和物质守恒定律,计算中央容量稀释率、血浆容量增加、容量扩张效率、外周容量增加和清除率(K).尿量与Kr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GA组和GE组乳酸钠林格氏液分布均符合容量动力学二室模型.与GA组比较,GE组中央容量稀释率、血浆容量增加和容量扩张效率升高,尿量和Kr减少(P<0.05),外周容量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尿量与Kr呈正相关(r=0.551,P<0.05);GE组尿量与K呈正相关(r=0.531,P<0.05).结论 与单纯全麻比较,老年患者硬膜外复合全麻下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的容量扩张效率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手术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180例,男97例,女83例,年龄65~80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乌司他丁组(U组)、右美托咪定+乌司他丁组(DU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前,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输注15min后以0.3μg·kg~(-1)·h~(-1)持续泵注,手术结束前40min停止输注;U组静注乌司他丁10 000U/kg,15~20min内完成;DU组先静注乌司他丁10 000U/kg,15~20min内完成,再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输注15min后以0.3μg·kg~(-1)·h~(-1)持续泵注,手术结束前40min停止输注;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和补液量;于术前1d(T0)、手术开始(切皮)后1h(T_1)、术后第1天(T_2)、术后第2天(T_3)、术后第3天(T_4)采血检测多巴胺(DA)、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T_0和T_2~T_4时由精神科医师采用谵妄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AM-CR)对患者谵妄情况进行评估,记录谵妄的发生例数。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4时U组和C组DA、AD和NE浓度明显升高,T_1时D组和DU组的DA浓度明显升高,T_1、T_2时D组和DU组的AD浓度明显升高(P0.05);T_2~T_4时D组和DU组DA和AD浓度明显低于C组和D组,T_1~T_4时D组和DU组的NE浓度明显低于C组和D组(P0.05)。D组、U组和DU组PO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D组、U组和DU组PO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独使用右美托咪定或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手术POD发生率,两种药物复合使用并不能进一步降低PO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277例慢性肾衰病人至少随访5次,在随访中,以血肌酐水平估价肾衰的进展。50%病人肌酐浓度小于440μmol/L,然而,大约10%的病人肌酐在起病时高于890umol/l,平均随访36.8月,平均临床随访次数为13.6次,277例病人收缩压145±1.2mmHg,舒张压82±0.6mmHg,血磷1.49±0.01mmol/l。 277例病人平均进展率是-0.0054±0.0009dl/mg/mo(月)。然而分布曲线的斜率不对称。将资料转  相似文献   

12.
信息动态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各科室常见的急危症之一,从轻微血肌酐升高到严重无尿性AKI,其损伤程度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2012年KDIGO指南对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的诊断及分级标准进行了修订[1],定义:(1)Scr在48 h以内增加≥26.5 μmol/L;(2)或者在7d内Scr增加≥基线值的1.5倍;(3)或者尿量每小时<0.5 ml/kg持续超过6h,符合以上3条之一均可诊断AKI.其标准分期为:Ⅰ期:增至基线1.5 ~1.9倍或血肌酐增加≥0.3 mg/dl(26.5 μmol/L),尿量:每小时<0.5 ml/kg,时间在6~12 h;Ⅱ期:增至基线2.0 ~2.9倍或血肌酐增加≥0.3 mg/dl(26.5 μmol/L),尿量:每小时<0.5 ml/kg,持续时间>12 h;Ⅲ期:增至基线的3倍或血肌酐增加≥353.6 μmol/L或开始肾脏替代治疗或患者年龄<18岁,GFR <35 ml·min-1·1.73 m-2,尿量每小时<0.3 ml/kg,其时间持续≥24 h,或无尿持续时间≥12 h.因为新修订的AKI的诊断及分级标准仍以血肌酐和尿量为主,不能过早反应早期肾损伤,所以探寻稳定、可靠、便捷、能反映早期AKI生物标志物,对AKI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根治术后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45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0~64岁,体重50~80 kg,随机分为3组(n=15),Ⅰ组:PCLA药物为芬太尼20μg/kg;Ⅱ组:PCIA药物为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2 mg/kg;Ⅲ组:氟比洛芬酯1 mg/kg静脉超前镇痛联合PCIA芬太尼10 μg/kg+氟比洛芬酯1 mg/kg.手术结束前10 min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并连接PCIA泵,3组PCLA泵中均加入氟哌利多2.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00 ml,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5 min.分别于术前30 min(T_0)、术后1、24、72 h(T1~3)时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CD3~+,CD4~+、CD8~+水平,计算CD4~+/ED8~+.记录术后48 h内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Ⅲ组有效按压次数少于Ⅰ组和Ⅱ组(P<0.05).与T0时比较,各组术后血浆NE、ACTH和Cor的浓度均升高,Ⅰ组和Ⅱ组,T1时、Ⅲ组T1,3时淋巴细胞CD3~+水平降低,Ⅰ组和Ⅱ组淋巴细胞CD4~+水平和CD4+/CD8~+均降低(P<0.05),淋巴细胞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和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术后血浆ACTH浓度降低,淋巴细胞CD3~+水平升高,Ⅲ组术后血浆NE、ACTH和Cor浓度降低,T1,3时淋巴细胞CD3~+水平升高,T1,2时淋巴细胞CD4~+水平和CD4~+/CD8~+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术后血浆NE浓度降低,淋巴细胞CD4~+水平和CD4+/CD8~+升高(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既可降低芬太尼PCIA用量,又可抑制术后应激反应,从而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且术前和术后联合应用氟比洛芬酯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评价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 方法 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20例 (A组),同期 20例开放手术者作为对照组 (B组)。选取术中血压、心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NE的测定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化学检测内标法 (RP HPLC ECD)。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现血压、心率剧烈波动者A组 3例 ( 15. 0% ),血压最高达220 /110mmHg( 1mmHg=0. 133kPa)、最低至 88 /57mmHg,心率最高 122次 /min;B组 12例( 60. 0% ),血压最高达 210 /115mmHg,最低至 85 /60mmHg,心率最高 120次 /min。每次血压及心率波动都伴有NE的明显升高,达 6. 28~16. 82ng/ml(正常值: 0. 32ng/ml) (P<0. 01)。A、B两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0±15)min和(130±35)min,t=5.331,P<0. 001;出血量 ( 35±15 )ml和 ( 210±80 )ml,t=8.852,P<0. 001;A组术中无输血,B组 15例输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 (2. 4±0. 5)d和(5. 0±0. 5)d,t=10.728,P<0. 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6. 0±1. 5)d和 (9. 0±2. 5)d,t=6.021,P<0.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诊 2~36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有腹腔镜肾上腺瘤手术操作经验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中持续输注小剂量多巴胺或呋塞米和多巴胺联合应用对无肝期肾功能和尿量的影响。方法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患者42例,ASAⅢ~Ⅳ级,随机分为多巴胺组(D组)和呋塞米-多巴胺组(F组),每组21例。两组均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多巴胺(2~5μg.kg-1.min-1)至术毕,F组则在无肝期开始时静注呋塞米0.1mg/kg。观察无肝期输液量、血液动力学和尿量,检测血清肌酐(Cr)和肌酐清除率(CCr)。结果与D组比较,F组无肝期尿量明显增多(P<0.05);两组无肝期时间、输液量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全身血管阻力(TSVR)、Cr、CCr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肝移植术中持续泵注多巴胺和呋塞米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加无肝期尿量。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精氨酸加压素在血管扩张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剂量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在血管扩张性休克病人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并发症。方法对17例血管扩张性休克病人进行了研究。病人均予儿茶酚胺类药物治疗,在充分容量治疗后加用小剂量AVP(<0.04U/min),在维持MAP≥65mmHg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剂量。记录AVP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肾功能、儿茶酚胺类药物的用量、并发症及病人的预后。结果予小剂量AVP治疗后,病人HR和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剂量均显著下降(P<0.01),MAP显著升高(P<0.05),心脏指数(CI)显著下降(P<0.01),每搏量指数(SVI)和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均显著升高(P<0.05),尿量显著增加(P<0.01),血肌酐(Cr)显著下降(P<0.01),肌酐清除率(CL)显著升高(P<0.01)。结论加用小剂量AVP治疗可明显改善血管扩张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可减少儿茶酚胺类药物的需要量,并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心排出量,改善组织供氧。因此,扩容治疗以及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新型强心药已渐取代去甲肾上腺素。然而,某些病人单独和联合应用这些新药后并未能取得满意的灌注压,故去甲肾上腺素仍被继续使用。本文主要评价耐多巴胺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后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从29例脓毒性休克病例中选出12例符合下列标准者作为研究对象:收缩压不低于90 mmHg,肾灌注减少(尿量<20 ml/h),发热和白细胞值升高,伴有菌血症或明确的感染源。执行方案前,先输注胶体,尽可能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择期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等渗透剂量的3%高渗盐水(hypertonie saline,HTS)和20%甘露醇(mannitol,M)降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同时,患者血浆渗透浓度和电解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择期行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患者40例,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表分为高渗盐水组(HTS组)和甘露醇组(M组)(n=20).两组均行静吸复合麻醉,异氟醚呼气末浓度达1 MAC后,在15 min内输注等渗透剂量3%HTS(5.33 ml/kg)或20%M(1 g/kg).记录输注前即刻(T0)、输注后即刻、输注后5、15、30、60、90、120 min(T1~T7)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采取5 ml动脉血测定血球压积、血浆Na+、K+、Cl浓度、血pH、血浆渗透浓度,同时监测颅内压.结果 两组血浆渗透浓度在输注高渗溶液后均明显升高,在T1达高峰[HTS组:(305.1+4.3)mOsm/L;M组:(304.6±3.5)mOsm/kg](P<0.05),HTS组血浆Na+和cl浓度明显升高,于T1达高峰(152.3+5.2)mEq/kg(P<0.05),M组血浆Na+度降低,在T1达低谷(131.2±3.3)mEq/kg(P<0.05);血浆Cl-浓度在HTS组升高(P<0.05),M组降低(P<0.05).HTS组ICP在T2~T5降低(P<0.05),尤以T1~T2时段降低幅度更为明显,M组ICP在T3~T5降低(P<0.05).结论 在实施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单剂静脉输注5.49 mOsm/kg的3%HTS和20%M引起同等程度的血浆渗透浓度上升,并在输注末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烧伤病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液体滞留量与存活率的关系。作者在7年半间收治烧伤面积大于20%的病人95例,其中男72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4岁,伤后48小时内都未死亡,常规静脉补液复苏治疗24小时以上。根据尿量、生命体征、红细胞压积和血浆渗透压判断早期液体已补足。95例中66例(69%)存活,合并吸入性损伤者27例(28%)。伤后最初24小时均用晶体液复苏,次24小时输注胶体和晶体液。中轻度(<40%)病人按Parkland公式复苏,严重烧伤病人复苏时维持尿量0.5 ml/kg/h。按Mason等(J Trauma 1980,20(12):1015)采用的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渗盐液对腹部手术后病人液体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手术病人5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按3~5 m l/kg于30 m in内静脉输注7.5%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则不用,其余液体复苏措施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24 h、48 h的输液量、尿量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治疗组发生并发症3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1例(P<0.05)。结论对腹部外科手术后病人应用小剂量高渗盐液能减少输液量、增加尿量,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