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70名院前急救人员、715名院内急救人员展开了调查,采用Epi3.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录入,运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院前、院内医护人员都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两者之间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人员对于目前衔接状况的整体感觉满意度低于院内急救人员(P<0.05).院前医护人员认为院内急诊科在院前院内衔接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院内医务人员接诊不及时;院内急诊科没有救护车专用通道;借故推诿患者等方面.院内医护人员认为院前急救单位在院前院内衔接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院前没有交接记录单,只是口头交接;与院内交接病情叙述不够详细;遇到危重患者很少提前打电话通知院内等方面.结论北京市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对于衔接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比较高,目前院前院内衔接缺乏统一的交接制度,并存在急救人员衔接工作不到位以及急救衔接所需的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中的应用,采用MEWS系统设计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对院前急救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探讨该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方面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为 2005-01 ~2006-12(4026例)院前急救患者,试验组为2007-01 ~2008-12(5203例)院前急救患者;对照组按照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实施管理,试验组采用MEWS系统设计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及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方法,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患者24 h留观意外事件发生率,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留观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P<0.05);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0,P<0.01).试验组病情评估及综合管理更完整、更科学、更实用及急救处理更准确.结论 本研究为医院急诊学科建立一个规范且共享性强的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设计一个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实施方案;为更好开展现场急救,高效转送,缩短接收医院进入状态的时间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急救无缝链接的规范流程及其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和2013年3~8月上海市青浦区医疗急救中心进行院前急救并转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急救的患者5 310例和5 537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抢救,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院内急救无缝链接。对两组患者从发病至获得专科确诊和治疗的时间、抢救成功率进行记录;统计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请两组患者或家属对急救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受伤至确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休克、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和家属对急救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急救无缝链接规范流程的实施为患者建立了一条通畅而安全的生命通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院前院内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的标准化。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间的65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0例,实验组256例。对照组病情评估采用传统的血压、脉搏、呼吸生命体征评估法;实验组病情评估采用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八项指标评估法。结果实验组病情评估更完整、科学、实用,得出的诊断更准确,急救处理更准确。结论实验组较好的完成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级预警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抽取某依托型急救中心2017年1-6月出诊的院前患者2728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2017年7-12月的2802例为观察组,实施分级预警模式衔接急危重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急救反应时间、病情分级一致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及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情分级一致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预警模式可量化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分级,启动相应级别的院内急救调配预案,引入信息化技术衔接急救过程,从而缩短院前急危重患者院内急救反应时间,保障院前与院内急救交接期间的医疗安全,实现院前与院内无缝隙急救衔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急性颅脑损伤的院前院内急救配合。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救治的38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经院前全程急救优化护理、院内急救链生命通道开启等急救措施的实施,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结论院前院内全程有效的急救优化护理配合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有效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绍兰  钟武  郭力  陈睦虎 《华西医学》2014,(6):1029-1031
目的 探讨成批瓦斯爆炸伤专业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和院内救治对患者身心健康恢复的意义。 方法 对2003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5起瓦斯爆炸伤28例患者实施院前院内急救治疗。 结果 28例患者均严格实施专业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措施,包括电话接诊、病情判断、早期现场急救和院内及时有效的专科治疗,28例患者中1例在院前现场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 实施及时、规范、科学的专业院前急救能有降低病死率,对院内救治有重要的意义;而院内各科室的综合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救急诊服务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随着急诊医学观念的改变,急诊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急救急诊水平,院前急救到院内急救之间的衔接应密切配合、互助互补,充分利用各类急救资源,建立完善整个急救急诊各环节,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如何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对"潜在急危重病"患者的识别能力[1],如何对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潜在风险大小做出准确判断,如何做好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避免或减少24小时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2012年5月我科自行设计了院前急救分诊腕带,应用于701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151例研究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探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的标准化.方法 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0例,实验组151例.对照组病情评估采用传统的血压、脉搏、呼吸生命体征评估法;实验组病情评估除采用血压、脉搏、呼吸生命体征评估外,实用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八项指标评估法.结果 实验组病情评估更完整、更科学、更实用.得出的诊断更准确,急救处理更准确.结论 实验组较好的完成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救治,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4.17%(2/48)较对照组16.67%(8/48)低(P0.05);观察组对急救模式满意度93.75%(45/48)较对照组79.17%(38/48)高(P0.05)。结论: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缩短院前、院内急救时间,减少意外事件发生,还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进行流程化院前急救护理的48例设为观察组,将由家属直接送至医院就诊的5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和院内病死率、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院内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采取流程化护理措施优于将患者送至医院后再抢救,前者可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医院反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海宁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医疗体系(EMSS)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病医学紧密相扣的三个环节。院前急救是第一环节,和院内急救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作者对海宁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以了解近年来海宁市院前急危重症疾病的急救需求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拟定更适合急救事业发展的规划,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三环理论"的发展思路[1],就是实现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无缝衔接[2],而传统医疗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重院内轻院前"的瓶颈.院前急救如何与院内急诊形成无缝衔接,建立患者信息绿色通道,目前国内已有的文献报道仅以理论研究为主且较少.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上海三埃弗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由余姚市人民医院提供临床需求、制定急救流程,浙江大学进行数学建模和流程实现,三埃弗公司实现急救设备的产品化,联合开发一套院前急救数字化信息系统.该系统以患者数据为核心,依托可视化信息技术,探索"院前院内抢救一体化"模式[3].  相似文献   

15.
9729例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7-2009年间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分布规律,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及急救药品和设备的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院前急救出诊登记资料.结果:院前9729例急救患者疾病谱中,内科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外科以创伤为主.结论:应不断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对神经系统疾病及创伤患者急救水平的培训.  相似文献   

16.
建立有效的通气是危重患者院前转运及院内急救最关键的环节之一[1]。以往院前急救由于救护车中没有配备呼吸机,很多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呼吸衰竭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丧失了进一步治疗的机会。我院急救中心从2004年起为救护车配备了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的院前转运和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心肺复苏患者723例院前与急诊室救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我院6年来院前与院内急诊室的心肺复苏(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23例院前和院内急诊室进行CPR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各年度间CPR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各病因中:中毒组、外伤组CPR成功率和24h生存率相对较高;呼吸病组、心血管病组、脑血管病组CPR成功率和24h生存率相对较低,差异有显著性。在院前急救。心脏骤停到CPR时间明显较长,成功率低;在院内急诊室,心脏骤停到CPR的时间相对较短,成功率相对较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切实应用普及和加强复苏标准化训练,完善急诊医学体系建设和管理,密集急救医学网络,缩短急救医学半径,以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衔接救护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救护流程,观察组采用自制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衔接救护流程,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评估时间、心电图诊断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及救护总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院前与院内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总结了60例经"120"接诊的急性有机磷农药患者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的过程.包括院前急救、清除毒物、运送过程的护理等.认为及时实施院前救护措施,可为转院赢得宝贵时间,大大降低了院外死亡率,有利于院内抢救,提高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主要包括院前自我救护、启动急救流程、急诊护理人员的现场急救、转院及途中的的监护、院内院外的无缝隙衔接、心理护理等。认为正确及时的院前急救可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