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居家护理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2020年1—3月)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居家护理过程中运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找出潜在失效模式并制定改进措施,比较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实施前(1月18—24日)和实施后(3月1—7日)感染风险值及感染防控相关措施落实情况,统计实施期间(1月25日—2月29日)医患双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率和服务患者状况。结果 4项主要潜在失效模式感染风险值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实施后由(251.03±27.14)分降至(10.38±2.39)分,感染防控相关措施落实率由8.8%上升至99.5%,各项措施落实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期间医患双方均无新型冠状肺炎感染发生。服务患者552例,服务人次622例次,其中合并慢性病者达548例(占99.3%),年龄≥60岁患者462例(占83.7%)。结论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居家护理运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可降低感染风险,有效保护医患双方安全,在满足了居民医疗需求基础上也间接保护了慢性病及老年患者等群体。  相似文献   

2.
于丰  胡德英  孙丽  代艺  刘敏  张佳 《护理学报》2019,26(17):14-17
目的 探讨培训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肿瘤患者自杀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我院肿瘤科在2018年10—12月开展以自杀倾向风险患者的心理评估及护理为题的小组式护理论坛,护理人员通过自主收集相关的临床案例和理论知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发言分享。结果 参加小组式自杀预防论坛共有16个病区,其中分享自杀意念患者管理有3例,自杀未遂患者管理有11例,自杀死亡患者管理有2例;通过护理论坛形式护士主要收获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预防患者自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评估能力。结论 小组式护理论坛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自杀防治相关理论知识,培养自杀风险管理意识,发挥肿瘤住院患者自杀“守门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老年肺癌住院患者衰弱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西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胸瘤外科146例60岁及以上的肺癌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格列宁根衰弱指标量表、中文版Barthel指数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肺癌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老年肺癌住院患者中,衰弱患者占36.3%,衰弱总分为(3.01±1.58)分,其中躯体衰弱(1.27±0.90)分,认知衰弱(0.58±0.49)分,社交衰弱(0.52±0.50)分,心理衰弱(0.65±0.4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肺癌分期、疾病病程、合并多病、日常生活能力对老年肺癌患者衰弱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个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0.4%。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在躯体、认知、社交、心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弱状态,多种因素可影响其衰弱的发生,肿瘤专科医护人员应重视对该人群衰弱情况的评估,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应激-易感模型,了解国内外住院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有效识别有自杀意念患者,预防住院患者采取自杀行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应激-易感模型概况,住院患者自杀意念概况,基于应激-易感模型视角下对住院患者自杀意念从应激因素、个体易感性因素、保护性因素进行综述。结果 应激-易感模型视角下住院患者自杀意念的研究为医院患者自杀意念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方向,自杀意念形成的应激因素、保护因素、个体易感性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保护因素不占主导时,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国内针对住院患者自杀问题研究较少,住院患者自杀问题复杂且严重,仅仅停留在自杀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预防住院患者“零自杀”目标只是冰山一角。结论 医院管理者可以从自杀意念的评估、筛查、反馈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有效识别自杀意念患者,减少患者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增加住院患者自杀意念形成的保护因素,针对有自杀意念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最终形成住院患者自杀相关问题的干预体系,从而有效预防住院患者自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的效果。方法 依据神经外科专科疾病护理特点,设计神经外科家庭交班日志,比较分析实施前后交班护士对“病情十知道”掌握情况、交班缺陷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运用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后,护士病情交班缺陷率由44.2%降低至15.8%(P<0.001),“患者十知道”掌握情况得分由实施前的(84.2±6.7)分提高到实施后的(90.7±4.7)分,P<0.001,患者/家属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7.4±5.8)分,提升到实施后的(93.2±4.3)分,P<0.001。结论 神经外科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的实践证明家庭参与式交接班能减少护士交班信息遗漏,提高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度,改进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颅内肿瘤患者家属决策冲突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9月—2022年2月选取乌鲁木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22名颅内肿瘤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决策冲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颅内肿瘤患者家属决策冲突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颅内肿瘤患者家属决策冲突总分为(34.74±14.38)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肿瘤类型及患者家属经济压力、与医护讨论患者病情频率、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进入回归方程(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33.5%。结论 本组颅内肿瘤患者家属决策冲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患者肿瘤类型及患者家属经济压力、与医护讨论患者病情频率、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是决策冲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借助个性化、针对性的医疗决策辅助工具,改善患者家属的决策信心,降低其决策冲突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1例剧烈疼痛的肺癌终末期患者实施疼痛和心理的安宁疗护,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践经验。方法 充分评估该终末期患者因癌症所引起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痛苦;运用安宁疗护的理念为患者提供“全人”、“全家”、“全队”支持,帮助其减轻身心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结果 该患者在我院接受安宁疗护后身心痛苦得到缓解,家属对医护人员均表示满意,5个月后患者安然离世。结论 以多学科团队为支撑的安宁疗护能为终末期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的服务,实现患者与家属生死两相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4月和2019年5—8月在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交接班制度)和观察组(实施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各130例,在实施干预前后调查2组患者对管床护士的认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管床护士认识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管床护士认识率从62.3%提高至86.2%,护理服务满意度的7个维度:感知质量、患者预期、医院品牌、疾病压力、患者满意、患者抱怨和患者忠诚分别从(37.15±4.05)、(12.77±1.71)、(4.22±0.83)、(4.18±0.93)、(8.42±1.26)、(4.21±0.88)、(8.67±1.24)分提升至(44.73±0.61)、(14.86±0.41)、(4.96±0.19)、(4.92±0.27)、(9.95±0.21)、(4.95±0.21)、(9.93±0.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能有效提升住院患者及家属对管床护士的认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迷你中线导管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0年8月—2021年8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中心的132例肿瘤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置入迷你中线导管,在导管留置期间定期维护观察。结果 本研究共置管132例患者,置管成功率100%,留置时间为2~44(16.83±9.12)d;操作时间为6~40(14.78±6.14)min;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6.8%,未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完成治疗后拔管116例,因并发症导致非计划拔管7例,夜间非计划拔管1例,患者放弃治疗、死亡拔管8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迷你中线导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足够、并发症发生率低、成本低,有效解决了部分肿瘤患者中短期静脉输液治疗的需求,为其在整个住院期间提供一条安全的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0.
王毅  段霞  谈莉萍  庄英 《护理学报》2018,25(22):65-6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6年1—12月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1年内再入院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例出院患者中,再入院人数为34例,再入院率为17%,其中胸闷胸痛19例(56%),伤口愈合不良8 例(24%),下肢肿胀2例(6%),血尿2例(6%),电解质紊乱1例(3%),发热1例(3%),住院期间药物外渗换药1例(3%)。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闷胸痛、伤口愈合不良、下肢肿胀等是患者再入院的主要原因。建议护理对策从延续护理路径、康复运动、伤口护理、饮食、基础疾病的监测等角度制定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经历住院患者自杀事件护士的心理体验。方法 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法,对15名经历过住院患者自杀事件的护士进行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躯体疾病、经济负担、自尊水平降低、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原因;经历住院患者自杀事件后,护士普遍感觉到害怕﹑恐惧和内疚。结论 应做好住院患者生理和心理评估,重视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积极关注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造成的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京市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确诊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探索疾病严重程度与流感感染型别的关系。方法将北京市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SARI哨点监测系统纳入的实验室确诊的流感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是否使用有创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ICU)治疗和死亡将患者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重症与流感感染型别/亚型的关系。结果746例流感住院患者中,≥60岁和<5岁的患者分别占42.4%(316/746)和33.8%(252/746)。甲型和乙型流感感染者分别为598例(80.2%)和148例(19.8%)。其中6例(0.8%)使用了有创机械通气,17例(2.9%)经ICU治疗,4例(0.5%)死亡。 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甲型流感患者出现重症的风险为乙型患者的1.3倍(95%CI:0.4 ~ 4.7,P=0.655)。 甲型H1N1流感患者出现重症的风险为乙型Yamagata系流感患者的2.1倍(95%CI:0.5 ~ 8.5,P=0.295)。结论流感住院病例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甲型流感的临床严重程度是否重于乙型流感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社会化住院”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420例汕头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老年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化住院”的影响因素。 结果 年龄≥65岁的脑梗死患者中,“社会化住院”患者达21.80%,其医疗费用占总费用的39.64%,住院天数占总住院天数的39.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获得性感染和达出院标准时ADL水平是“社会化住院”的影响因素。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ADL水平与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有关(P<0.001)。 结论 “社会化住院”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减少医院获得性感染,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的ADL水平有利于减少“社会化住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潜在危险因素,探讨如何从护理角度进一步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且在住院前后有自杀史的2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8例患者住院前的自杀方式以服毒、自缢、割腕、跳楼居多,住院后的自杀方式以自缢居多;出院后自杀成功7例,住院期间自杀成功1例。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增强护理防范意识,及早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预防、降低患者的自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艾滋病住院病人自杀临床特点及原因,为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5例艾滋病病人自杀事件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知晓自杀事件的医护人员进行访谈,将访谈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主题。[结果]艾滋病病人自杀原因可能是:病情重、失去治疗信心、无法接受艾滋病诊断及病耻感、社会支持差、未进行及时有效干预。[结论]通过加强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重建家庭与社会支持体系,减轻病耻感,建立住院艾滋病病人心理评估体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加强医院安全管理,可有效预防住院艾滋病病人的自杀事件。  相似文献   

16.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scribe the course of terminal care provided to dying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terms of sympto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at the end of life. Seventy-seven of 236 infants and children who died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in Edmonton, Canada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June 1998 met entry criteria. Only children who died after a minimum hospitalization of 24 hours in the case of chronic illness or after a minimum hospitalization of 7 days following an acute event were included. Unanticipated deaths were excluded. Eighty-three percent of children died in intensive care settings (64/77), and 78% (60/77) were intubated prior to their death. Symptoms were recorded in narrative progress notes. Five of 77 (6%) charts contained specific pai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records. Opioid analgesia was provided in 84% of all cases (65/77). Six (8%) patients had do not resuscitate (DNR) orders preceding final hospital admission and 56/71 (79%) remaining patients had documented discussion resulting in DNR decision during final hospital admission. Median time from DNR to death was < 1 day. Mode of death was withdrawal of therapy in 33/77 (43%), no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26/77 (34%), and failed CPR in 13/77 (17%). Five children were declared brain dead. In only one case was there evidence in the medical record of the possibility of death being discussed explicitly with the patient.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end-of-life issues in this pediatric population was deferred very close to the time of death, and only after no remaining curative therapy was available. Acuity of care was very high prior to death. Children are rarely told that they are dying.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Outcomes related to heart failure remain relatively poor. Aim: To examine the clinical course of patients for one year after their first admission because of heart failure, including prognosis, mortality, and rehospitalization. DESIGN: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METHODS: Of 121 patients hospitalized over 6 months for decompensation of previously unknown heart failure, we excluded those with a possible previous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 (n = 5), who suffered from another serious disease with a poor prognosis (n = 6), died during the index hospitalization (n = 5), refused to participate (n = 4) or were lost to follow-up (n = 6).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s were identified by prospective follow-up of all patients. RESULTS: Of the 98 patients evaluated, half (49) were women. Mean +/- SD age was 75.2 +/- 12 years. The 1-year case-fatality rate after the first admission was 24%; 19% of the deaths were heart failure-related, with progressive pump failure the predominant cause (14% of the total). Age was the only factor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p < 0.007). Of the 74 survivors, 32% experienced at least one hospital readmission during follow-up. DISCUSSION: The prognosis of unselected new cases of heart failure after their first hospitalization remains relatively poor, despite recent advances in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and medical ca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1年和2012年两年间医院感染的变化趋势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21日和2012年8月16日0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的出院患者,不包括当日的新入院患者),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一标准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对调查日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和2012年捌查当日共调查住院患者1165例,实查率均为100%,共有39例患者发生46例次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88%和2.80%;2011年调查当日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神经外科(27.27%)和心胸外科(16.67%),2012年调查当日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重症医学科(28.57%)和心血管内科(9.09%);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和表浅切口感染。2011年和2012年调查当日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3.07%和40.56%,两年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和治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2011年有227例,病原学监测87例,送枪率为38.33%;2012年有187例,病原学送检118例,送检率为6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今后的重点工作是加强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10月在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83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FRAIL衰弱问卷、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Padua风险评估表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衰弱前期和衰弱的发生率分别为39.9%和28.4%,仅有31.7%患者无衰弱。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Barthel指数得分和Padua得分是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衰弱的发生率高。高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左心房内径增大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更易出现衰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