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前后不同时期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生化指标等变化特点,同时观察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非骨折患者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的影响。方法 动态观察20171月至2020年1月住院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的114例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包括57例严重骨质疏松致骨折患者(骨折组)及57例单纯骨质疏松患者(非骨折组)。采用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所有患者的腰椎总体(lumbar total, Ltot)、左侧股骨颈(Neck)和髋部总体(hip total, Htot)的BMD进行测量,并通过骨密度仪分析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包括髋部股骨颈、转子间和股骨干的BMD、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平均骨皮质厚度(average cortical thickness, ACT)、弯曲系数(buckling ratio, BR)。观察骨折组和非骨折组治疗前后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BMD、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差异。结果 (1)与基线相比,治疗1年后股骨颈CSA、ACT,转子间CSA、ACT,股骨干CSA、BR分别增加1.68%、1.73%、3.04%、1.92%、2.17%、2.69%;治疗2年后上述指标分别增加了2%、2.49%、3.26%、2.51%、2.1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相比,股骨颈BR在治疗1和2年后分别下降了1.44%和2.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基线相比,治疗1年后Ltot、Neck、Htot的BMD分别提升了6.6%、1.57%、1.33%。治疗2年后,三者BMD分别提升了7.45%、2.13%、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相比,治疗1和2年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分别下降了15.54%和13%(P<0.05);血钙分别下降了3.32%和2.8%(P<0.05);尿酸分别增加了9.83%和11.01%。(3)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治疗1年后转子间BR分别为11.52±2.73和10.37±2.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tot BMD治疗1和2年后均有上升(P<0.05);ALP在治疗1和2年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患者可明显增加BMD,改变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主要通过增加CSA、ACT而改善骨质量,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同样获益,进一步佐证了唑来膦酸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的同时可减少骨折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的变化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在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T2DM患者(150例)及健康对照者(160名),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髋部骨强度分析(hip structural analysis,HAS)软件,检测腰椎(L1-4)总体、左侧股骨颈(FN)和髋部总体(TH)骨密度(BMD)以及髋部骨几何结构,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髋部骨几何参数影响因素。结果绝经后T2DM患者腰椎(L1-4)、FN及TH的BMD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绝经后T2DM组股骨颈干角(NSA)较健康对照组增加,股骨颈截面面积(FN-CSA)减少(P0.05)。体重指数(BMI)、FN-BMD和TH-BMD与截面面积(CSA)、截面力矩(CSMI)、截面模量(Z)和皮质厚度(ACT)呈正相关(P0.01),与屈曲应力比(BR)呈负相关(P0.01)。校正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病程影响因素后,年龄、绝经年限与FN、转子间(IT)2个部位骨结构指标CSA、CSMI、Z、ACT(FN-CSA、FN-CSMI、FN-Z、FN-ACT、IT-CSA、IT-CSMI、IT-Z、IT-ACT)及股骨干(FS)部位骨结构指标CSA、ACT(FS-CSA、FS-ACT)呈负相关(P0.01),与FN、IT、FS 3个部位的BR(FN-BR、IT-BR、FS-BR)呈正相关(P0.01),与FS部位的CSMI、Z(FS-CSMI、FS-Z)无明显相关。校正年龄和BMI影响因素后,除病程与FN-CSMI呈正相关(P0.05)外,FBG、Hb A1c和病程与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同时股骨颈NSA与各影响因素间无相关性。校正BMD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主要影响因素为BMI和绝经年限。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表现为NSA增大和FNCSA降低的骨几何结构改变,可能与T2DM患者髋部高骨折风险相关。BMD、BMI和绝经年限为影响髋部骨几何结构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及与骨密度下降的关系。方法 113例65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组)纳入本研究,男性67例,女性46例;同期非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 321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54例,女性667例。所有患者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全身身体组成成分(骨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骨骼肌重量指数(SMI)(肢体骨骼肌重量/身高平方,kg/m2)低于同人种健康成年人1个标准差为1级肌肉减少症(class 1),低于2个标准差为2级肌肉减少症(class 2)。根据以上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量正常组:男性SMI7.01 kg/m2,女性SMI5.42 kg/m2;class 1组:男性SMI 6.09~7.01 kg/m2,女性SMI 4.80~5.42 kg/m2;class2组:男性SMI≤6.08 kg/m2,女性SMI≤4.79 kg/m2。分析不同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检出率。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性别类似年龄人群:骨折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62.6%)与对照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3.0%)与非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24例(52.1%),Class 1级者16例(34.7%),Class 2级者6例(13.0%);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9例(13.4%),Class 1级者16例(23.8%),Class 2级者42例(62.6%),骨骼肌重量指数与BMI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龄非骨折者,男性肌少症检出率高于女性。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骨骼肌重量指数则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应关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300例绝经后低骨量女性测定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将受检者基本信息录入FRAX问卷中,计算和比较未录入与录入股骨颈骨密度数据时的髋部骨折风险系数(FRF),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FRF与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根据受检者的FRF,将3%作为FRF的临界值,当FRF≥3%时,存在高危骨折风险,建议受检者接受治疗,统计受检者的治疗建议,以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为参照,计算无股骨颈骨密度FRF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预防性治疗建议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析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与无股骨颈骨密度FRF预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绝经后低骨量女性在无股骨颈骨密度与有股骨颈骨密度时的F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FRF与股骨颈骨密度间无线性相关。(3)以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为参照,无股骨颈骨密度FRF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预防性治疗建议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71%、96.23%、93.33%。(4)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与无股骨颈骨密度FRF预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94)。结论采用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风险的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HIV相关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患者的骨矿量(BMC)及骨密度(BMD)变化特点。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并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检查的成年男性HIV/AIDS患者41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3±11)岁。根据患者主诉和医师评估结果,将上述患者分为脂肪营养不良(LD)组与非LD组,分析2组患者骨矿量及骨密度的差异。结果 41例HIV/AIDS患者中,经调整年龄、身高、体重,BMC与脂肪量(FM)间呈正向线性回归关系;LD组患者全身和局部骨BMC均低于非LD组患者,2组患者腰椎B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LD组患者腰椎和右髋部BMD均低于非LD组患者,2组患者腰椎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DXA对评估HIV-LD患者的骨矿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可为骨质疏松的综合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 49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1)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 73 %。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与农村老年人群的股骨近段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结构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接受髋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扫描的174名50~70岁的北京居民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居住地分为城区组(n=118)(男性46名、女性72名)和农村组(n=56)(男性31名、女性25名)。统计学分析由QCT测得的股骨颈体积骨密度(femoral neck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FN v BMD)、全髋体积骨密度(total hip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TH v BMD)、股骨颈面积骨密度(femoral neck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FN a BMD)、股骨大粗隆面积骨密度(trochanter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TR a BMD)、股骨粗隆间面积骨密度(intertrochanter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IT a BMD)和全髋面积骨密度(total hip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TH a BMD)等参数以及股骨近段骨强度(hip strength analysis,HSA)参数,包括股骨颈干角(neck shaft angle,NSA)、颈宽度(femur neck width,FNW)、髋轴长(hip axis length,HAL)、股骨颈横截面惯性矩(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CSMI)、股骨颈横截面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曲率比率(buckling ratio,BR)、平均骨皮质厚度(averaged cortical thickness,ACT)、截面模数(section modulus,SM)等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结果城乡男女身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城区老年男性体质量(73.66±12.63)kg显著高于农村男性(67.8±9.58)kg(P0.05);城乡男性之间的FN v BMD、TH v BMD、FN a BMD、TR a BMD、IT a BMD、TH a BMD、NSA、FNW、HAL、CSMI、CSA、BR、ACT、SM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农村女性HAL显著高于城区女性HAL(109.41 mm vs 104.2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骨密度及骨结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老年女性HAL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外,本研究人群股骨近段QCT骨密度与骨结构参数无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唤醒式健康教育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异常人群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3~2016-09在该院健康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61例绝经后骨量异常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进行唤醒式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腰椎(L1~L4)及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结果干预1年后,观察组腰椎骨密度增加7. 28%,髋部骨密度增加9. 24%;对照组腰椎骨密度下降1. 09%,髋部骨密度下降0. 28%;干预后两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异常人群实施唤醒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该人群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达到切实增强骨质,延缓或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的髋部骨密度(BMD)水平。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两组。骨折组89例,年龄52~92[平均(75.7±9.3)]岁,均为脆性股骨颈骨折。非骨折组61例,年龄50~82[平均(61.2±9.9)]岁;疾病类型:27例为股骨头坏死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4例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DXA BMD测量部位均为手术对侧(健侧)股骨近端,采用股骨颈BMD。结果骨折组的低骨量患者所占的比例(100%)与非骨折组(75.4%)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中,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OP)的患者在男性中所占的比例与在女性所占的比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BMD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514,P=0.000);骨折组[BMD(0.584±0.093)g/cm2],明显低于非骨折组[(0.701±0.156)g/cm2,P<0.000];骨折组平均年龄[(75.7±9.3)岁]明显高于非骨折组[(61.2±9.9)岁,P=0.000]。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不管是股骨颈骨折还是骨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患者,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大部分都处于低骨量的状态,应重视术前的BMD检测和术后的抗OP治疗。  相似文献   

10.
青岛地区成年女性多部位骨密度数据库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乃龙  曲宁  王军  张良岩 《山东医药》2005,45(25):12-13
目的确立青岛地区正常成年女性骨密度(BM D)正常参考范围,建立诊断成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的多骨骼部位BM D参考值。方法用Cha llenge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868例25~83岁女性腰椎(L2~L4)侧位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 ards三角区)6个骨骼区域的BM D,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健康成年女性BM D随年龄的变化,找出最佳拟合方程建立数据库。结果①6个骨骼区域BM D随年龄变化,不同部位骨峰值出现时间不同,腰椎在25~29岁,髋部在40~44岁。②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21±0.09(P<0.01)。结论女性45岁后骨丢失加速,应开始监测BM D。本数据库建立为青岛地区成年女性诊断OP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男性身体成份对骨密度(BMD)的影响程度。方法对257名健康男性采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L1-4)、髋部和全身BMD及身体成份一全身脂肪量(FM)和全身瘦组织量(I.M),并测量身高和体重。结果FM是决定体重指数(BMI)的主要因素(R^2=0.675,LM:标准偏回归系数B=0.252,P=0.000;FM:标准偏回归系数p=0.692,P=0.000);年龄、BMI、FM、LM和FM占体重百分比(FM%)均与股骨颈、全髋、L1-4和全身BMD呈显著正相关(P〈0.01)。躯干部脂肪组织量占体重百分比(TKFM%)只与L1-4BMD有相关性(P=0.01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M是决定股骨颈(R^2=0.264,p=0.211,P=0.001)和全身BMD(R^2=0.227,B=0.160,P=0.016)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控制年龄的基础上,分别控制FM和LM后,BMI与股骨颈、全髋、L1-4和全身BMD的偏相关分析结果一致,但在BMI的回归模型中FM是BMI的主要决定因子,因FM的B是LM的2倍多,LM与所测部位BMD的相关性要强于FM。结论LM是与全身和股骨颈BMD独立相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阿仑膦酸钠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及与雌激素B受体(ESR2)基因Alu Ⅰ多态位点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与疗效有关的基因型。方法为前瞻性研究,入选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平均年龄(64.2±7.7)岁,口服阿仑膦酸钠70mg每周一次及钙尔奇D600mg每天一次治疗一年。治疗前后分别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2-4及左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利用PCR-RFLP检测ESR2基因Alu Ⅰ多态性。结果67例患者完成阿仑膦酸钠一年治疗,患者腰椎2-4和髋部的骨密度均有显著上升。其中腰椎24上升(5.48±4.68)%、股骨颈上升(1.77±4.72)%、大转子区上升(3.81±5.10)%、转子间上升(2.60±3.14)%、总髋部上升(2.50±3.14)%(P值均〈0.01);在本研究人群中未发现ESR2基因Alu Ⅰ位点的AA基因型,Aa基因型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和89.6%。治疗前后腰椎和左髋各部位骨密度变化百分比在aa和Aa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仑膦酸钠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疗效显著,腰椎骨密度的升高超过髋部,但骨密度的变化与ESR2基因Alu Ⅰ多态性不相关,不存在与疗效有关的基因型。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对该基因多个多态位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目前常用降压药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在2007年-2009年间收治的512例60~85岁患者的BMD.其中高血压患者378例,非高血压者134例.高血压患者分为5组:噻嗪类利尿剂组63例,钙通道阻滞剂组(calcium-channel blocker,CCB)113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组(angiotensinⅡreceptorblocker,ARB)92例,联合用药组56例,高血压未用药组(54例).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EXA骨密度测量仪,测定非优势侧股骨近端Femur Neck、Troch、Ward's 三角和L1~4的BMD.结果 非高血压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腰椎的BMD最低.非高血压组LIBMD值与ACEI/ARB组和高血压未用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非高血压组L2、L3、L4、Neck、Troch的BMD与ACEI/AR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各组问腰椎与髋部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EI/ARB降压药可能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的BMD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年龄对BMD有一定的影响且为负性作用,而BMI与BMD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男性多骨骼部位骨密度(BMD)参考数据库。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仪,测量1537例长沙地区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15~85岁)正位腰椎、侧位腰椎、股骨近端(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结果腰椎和股骨近端的BMD随年龄变化采用二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前臂远端的BMD与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腰椎、股骨颈和总体髋部的峰值BMD(PBMD)发生在15-19岁,前臂远端的PBMD则发生在40~44岁。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男性多骨骼部位BMD参考数据库,为南方地区男性诊断骨质疏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指标对武汉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DEXA法测定118例武汉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股骨颈、大转子、转子内区、髋部总体和Ward's三角的BMD值,同时记录受试者年龄、体重、身高等指标,并计算体重指数。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与各部位骨密度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年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年龄与Ward's三角骨密度呈负相关;身高与股骨颈及髋部总体的骨密度呈正相关;体重与股骨颈、转子内区、髋部总体和Ward's三角骨密度呈正相关;体重指数与转子内区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对高龄组患者较相对低龄组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均是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BMD的因素;以体重对骨密度的影响最大。保持体重有利于延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高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要防止股骨颈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骨密度(BMD)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729名年龄45-85岁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跌倒史,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BMD,采用平衡测定仪(IBS)评估平衡功能,获得跌倒风险指数(FI)和各项平衡参数。分析骨密度和各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729名受检者中女性557名,男性172名,女性平均年龄(65.58±9.7)岁,全髋、股骨颈、腰椎L1-4BMD均值分别为(0.81±0.14)、(0.77±0.13)和(0.86±0.17)g/cm^2。男性平均年龄(66.29±10.7)岁,全髋、股骨颈、腰椎L1-4BMD均值分别为(0.88±0.16)、(0.83±0.15)和(1.02±0.21)g/cm^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既往1年内的跌倒史、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椎BMD(L1-4)对跌倒风险指数(FI)有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225、0.089、0.121、0.096、0.130,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对跌倒风险指数无显著影响。比较男性与女性两组之间平衡参数,平视前方及保持平视前方姿势下F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平衡参数行ANCOVA分析,结果显示仰头闭眼姿势(HB)总体稳定性(ST)、F2-F6傅里叶转换指数与腰椎BMD(L1-4)显著相关。结论年龄增长,高BMI,既往跌倒史对平衡能力有负性影响。男性跌倒风险较女性高。髋关节BMD对平衡功能无明显影响,腰椎BMD与平衡功能相关,提示受检者平衡控制策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 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R)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body composition (BC),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nd the food intake in women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SSc) compared to a control group, in order to identify main risk factors for BC abnormalities in SSc. Sixty-one SSc women and 67 age- and gender-matched controls were included. Spine, femur, and total body BMD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BC measurements included total lean (LM), fat mass (FM), and relative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RSMI) assessment. The food intake was calculated from 3-day food records and transformed into energy and nutrients. The 61 SSc patients [30 with diffuse cutaneous disease (dcSSc) and 31 with limited cutaneous SSc (lcSSc)]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body mass index (BMI), LM, and FM, as well as lower BMD values compared to controls. Besides, the group with dcSSc, but not those with lcSSc,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BC and BMD measurements than control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disease duration and BMI, LM, and RSMI. The total energy, macronutrients, and essential amino acids intakes were similar between patients and controls. Aft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longer disease duration was the only risk factor associated with sarcopenia (RSMI below 5.45 kg/m2; OR?=?1.36, 95 % CI 1.07–1.7).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an abnormal BC and a lower BMD, especially in dcSSc women, regardless of current food intake. Longer disease dur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sarcopenia in SS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河北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健康女性的骨密度变化。方法将河北地区923名健康女性,年龄20~80岁,每10岁为1组,分为6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记录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女性绝经年限,同时测定腰椎2_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的骨密度(BMD);计算各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找出各部位骨峰值,分析年龄、BMI与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同时分析50岁以上女性年龄、BMI、绝经年限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40~49岁骨质疏松(OP)发现率为11.72%,50~59岁为31.54%,60~69岁为63.42%,70~79岁为79.84%,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30—39岁不同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29岁与40~49岁各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其他各年龄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骨密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5);肥胖组的L2-4,ward's三角区BM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P〈0.05),但后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肥胖组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BM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但肥胖组与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相比以上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表明: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50岁以上女性同时发现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以年龄最好。结论建立了河北地区健康女性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骨密度的数据库,为骨质疏松预防、诊治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部分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观察血清25(OH)D3与骨密度、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地区291名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63.9±9.7)岁,按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记录身高、体重、绝经年龄等基本信息,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2-4椎体(L2-4)、左髋关节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分析绝经后女性骨量及血清25(OH)D3分布情况。结果超过半数的受试者(52.2%)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80岁老年女性发病率达76.47%。血清25(OH)D3水平平均为18.37 ng/mL,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68.38%。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年龄、绝经年龄无关,与BMI呈负相关(P=0.000)。结论成都地区部分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绝经后妇女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