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常见的急性致盲性眼部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与上方裂孔引起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比,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至关重要.本文中笔者对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眼部疾病,目前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有视网膜气体填充术(pneumatic retinopexy,PR)、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以及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目前对于RRD手术术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因此研究及制定RRD手术方式抉择的临床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临床上制定RRD患者手术方案往往与患者的年龄、视网膜脱离时间、裂孔的类型、位置、数量、大小等等临床因素有关,该文就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抉择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并确诊为RRD的患者403例403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巩膜扣带术35眼,玻璃体切割术(PPV)+玻璃体空气填充79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222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取油术67眼。术后连续随访至少3个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本组共369眼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34眼未复位,一次性复位率为9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和未复位患者眼轴长度(AL)、手术方式、裂孔位置、裂孔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由回归方程可知:AL≥26 mm的患者,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发生的风险比AL<26 mm的患者增加了4.248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裂孔位置、裂孔大小、手术方式是影响RRD术后视网膜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术后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延迟吸收的原因,以期缩短视网膜脱离术后SRF的吸收时间。方法:对93例行巩膜扣带术的RRD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RD)的时间、视网膜裂孔情况、视网膜裂孔的位置与数目、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隆起度、手术方式等分别分组后进行检验,并将确定的统计量与术后SRF1mo内吸收进行Logistic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年龄、病程、屈光度、手术方式等多种因素与术后SRF吸收的关联情况;并比较不同年龄患者、不同RD病程之间RRD患者术后SRF吸收时间的差异。结果:患者RRD裂孔的位置、手术嵴的高低、年龄、病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屈光度、视网膜裂孔数目、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隆起度、手术过程中是否放液、玻璃体腔是否注气对术后SRF吸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下液的延迟吸收原因是多方面的,环扎与硅压手术嵴的高低,冷凝的程度与范围、脱离的时间、患者年龄、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液吸收的时间均有关。冷凝与扣带术可加重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应用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2例,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穿刺排液、冷凝、裂孔定位、硅胶垫压等关键技术。

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89.5%,总复位率96.7%; 术后1mo,矫正视力>0.05者89.8%,>0.3者35.2%; 一次穿刺排液成功83.6%,硅胶垫压环扎后需再穿刺排液占13.1%; 显微镜下裂孔冷凝定位准确率82.9%,术中调整后准确率90.0%; 术中硅胶位置调整占6.6%,需再次手术调整占10.6%; 95.4%硅胶垫压后缘位于角膜缘后20mm以前,4.6%位于20mm以后。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可获得期望的临床效果,其关键技术应用简便、可靠,出现偏差时可适时调整; 视网膜可观察范围达角膜缘后20mm,大眼轴高度近视者可达角膜缘后20~24mm。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1-01-01/2016-01-01于我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RRD的患者47例47眼,并于我院行巩膜外加压术,玻璃体切除(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硅油填充术,或玻璃体腔注气术,回顾分析术后6 mo内患者的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裂孔闭合程度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患者术后6 mo时行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视力提高者24眼(71%);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视力提高8眼(73%)。统计学检验可见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尤其PPV联合硅油填充,但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患者视力在本研究中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无明显意义。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术后高眼压及复视等术后并发症较其他术式更多。
  结论: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对术者临床经验及手术要求极高,需要术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不同的术式,及时恰当处理术后并发症,以争取患者术后裂孔最大程度的闭合、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岳章显  刘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2027-2028
目的:分析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15例15眼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进行分析,查找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所有视网膜再脱离患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结果:术后随访1a,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15例15眼患者中,出现新裂孔7眼(46.7%);原裂孔未能封闭4眼(26.7%);遗漏裂孔2眼(13.3%);脉络膜脱落1眼(6.7%);PVR1眼(6.7%)。结论: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为:出现新裂孔、原裂孔未能封闭、遗漏裂孔。  相似文献   

8.
7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下简称RRD)的临床分折,了解RRD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4例RR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SPSS10.0软件分析包进行统计分折。结果 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上占70.2%;高度近视患者占40.5%;RRD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达到94.6%,术后视力总体高于术前视力(P<0.05),但在黄斑裂孔及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及多发性裂孔患者,术后视力无明显改善(P>0.05)。术前视网膜脱离范围对术后视力有显著影响,但术后视力同时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结论 RRD在中老年及高度近视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RRD最有效的方法,但在术后功能性视网膜复位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裂孔不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3眼术前裂孔不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术中11眼联合全氟萘烷注入,12眼予以巩膜环1眼行视网膜切开,17眼联合硅油注入,6眼联合C3F8注入。随访6个月~22个月,平均11.5个月。结果:21例23眼术中均检出视网膜裂孔。术后19例21眼视网膜解剖复位(91.3%);视力提高20眼,不变2眼,下降1眼。结论:术前裂孔不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首选术式为玻璃体手术,术中仔细查找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折叠顶压球囊(FCB)与传统巩膜外加压术(SB)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3/2022-04我院81例82眼RR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术后的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疗效差异,以及术后不适、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FCB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6%,SB组复位率为92%,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波及黄斑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比较均有差异(P<0.01)。两组均可促进患眼视网膜下积液吸收。FCB组手术时间为16.50(12.75,25.00)min, SB组手术时间为38.00(36.25,41.75)min(P<0.001)。FCB组患者术后眼睑肿胀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SB组(P<0.001),术后1d FCB组VAS疼痛评分1.00(0.00,2.00)分,SB组3.00(2.00,3.00)分(P<0.001)。结论:FCB治疗RRD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减轻患者痛苦的手术方法,相较于SB,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ousretinaldetachment,RRD)患者的对侧眼进行临床观察及分析。方法对975例RRD连续病例散瞳常规检查对侧眼的眼底情况。结果双眼RRD的发生率为14.7%,对侧眼有严重视网膜变性的发生率44.8%,发现裂孔有42眼占4.3%。结论对每一位RRD患者对侧眼仔细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治疗,这是减少RRD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07-08/2008-04对30例30眼经术前仔细检查确定适合行单纯巩膜外垫压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先根据术前检查的裂孔位置,经结膜缝线预置裂孔所在象限的相邻两直肌牵引线,再行结膜外裂孔定位,根据裂孔位置行结膜切口,根据裂孔的形态、大小及方向,平行或垂直于角膜缘剪开该处球结膜及筋膜,充分暴露裂孔相对应的巩膜,再次巩膜外裂孔定位、标记,巩膜缝线硅海绵外加压块,检查眼底确保正确的孔嵴关系,连续缝合球结膜。术中对裂孔未作凝固处理,术后裂孔周围行激光光凝。手术后随访2~8mo。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结膜切口缝合后均呈直线状,长约1.0~1.8cm,切口最前端距离角膜缘0.8~1.4cm。手术后随访2~8mo,所有患者均未见发生垫压带暴露的情况。视网膜完全复位27眼,1眼手术后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经二次外加压块调位术后视网膜复位,2眼术后复发,1眼经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眼行巩膜外环扎外垫压而均获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力提高23眼,不变5眼,下降2眼。结论:改良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不仅符合最小量手术原则,而且初步体现了尽量避免损伤角膜缘干细胞的切口设计思想,手术创伤小,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与以往常规结膜切口手术相同,是一种在临床上值得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用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对917例无症状视网膜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术,记录其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晶状体的状态、对侧眼玻璃体状态、裂孔的类型和位置、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术后随诊时间6mo~5a;记录术后视网膜和玻璃体的情况,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例数,形成的时间和新裂孔发生时玻璃体的状态、新发生裂孔的类型和位置、治疗的方法。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裂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近视、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高度相关,裂孔以变性萎缩孔多见,马蹄孔次之;裂孔常发生的位置依次是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术后发现对侧眼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共21例(2.3%),形成的时间平均为21.6mo(7d~3a),平均年龄41.3岁,15例(71.4%)为男性,全部为近视眼,其中16例(76.2%)高度近视(大于6.00D),全部为有透明晶状体眼,病变类型:15例(71.4%)为变性萎缩孔,6例(28.6%)为马蹄孔伴随广泛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变性区大于6个钟点),术前部分PVD2例(9.5%),无明显的色素颗粒。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后,部分PVD伴色素颗粒18例(85.7%),全部均为马蹄形裂孔,马蹄孔伴后缘卷边2例(9.5%),9例(42.9%)新裂孔形成的位置位于激光光凝区的边缘,12例(57.1%)位于正常或未治疗的视网膜上,发展为视网膜脱离18例(85.7%),累及黄斑6例(28.6%),16例行视网膜裂孔冷凝联合巩膜环扎和外加压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单纯视网膜裂孔3例(14.3%),再次行氩激光光凝术,术后平均随访6mo。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疗效好;中青年高度近视不伴随PVD是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预防性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后脱离牵拉新裂孔形成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进行预防性治疗的价值。方法对LASIK术前1260只眼扩瞳后行眼底检查并作详细记录,对明显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15只眼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15只眼光凝3~4周,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拟行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详细眼底检查,并对周边视网膜变性严重和视网膜裂孔者实施预防性光凝治疗可大大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脱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通过间接检眼镜、OCT、眼部超声等手段,辅助确诊RRD,以及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情况。最佳矫正视力是最常用于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指标。然而部分患者术后未达最佳矫正视力。本文主要对影响RRD复位术后视功能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下积液(SMF)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RRD患者103例103眼,其中男55例55眼,女48例48眼;年龄17~77岁,平均(48.65±15.80)岁。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黄斑部形态,并根据术后1个月O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SMF组和无SMF组。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眼轴长度、术前视网膜脱离范围(是否累及黄斑)、是否由下方视网膜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术中视网膜下液放液方式及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并根据患者意愿分别对3眼进行FFA检查,对2眼进行微视野检查。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SM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经眼底检查及眼部超声检查均提示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103眼中11眼发生SMF,发生率为10.7%。微视野检查结果显示,2例SMF患者术后3个月视功能较术后1个月均有下降。SMF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BCVA较术后无SMF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RRD累及黄斑区、下方视网膜裂孔引起的RRD是术后SMF发生的危险因素(OR=6.401,P=0.041;OR=19.819,P=0.005),年龄增长、术中造放液孔释放视网膜下液是SMF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39,P=0.016;OR=0.123;P=0.040)。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RRD,术前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区及由下方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是术后SMF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增长、术中通过放液孔放液可能会减少术后SMF的发生。玻璃体切割术后SMF可能影响患者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de-tachment,RRD)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2-01/2007-10期间,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历资料,共99例102眼。其中采用巩膜外路手术81眼、玻璃体联合视网膜手术21眼。观察RRD患者的发病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程度、黄斑状态、屈光状态、裂孔位置、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PVR分级、黄斑状态及屈光状态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53眼(52.0%),视力不变33眼(32.3%),视力下降16眼(15.7%)。不同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及年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屈光状态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对上述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为:PVR分级(rs=-0.52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446,P=0.000)、视网膜脱离时间(rs=-0.423,P=0.000)、视网膜脱离范围(rs=-0.411,P=0.000)、患者年龄(rs=-0.267,P=0.007)。结论:RRD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与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年龄有关,其中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失败原因并提出初步处理对策。方法对196例(19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取视网膜冷凝,巩膜扣带术或合并眼内气体填充术,分析其中19例一次性手术未解剖复位的原因。结果原有裂孔未封闭14例,新裂孔形成1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展引起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4例。结论准确的裂孔封闭,术前术中反复检查眼底,适宜的冷凝强度是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解剖复位率的关键,其中准确的裂孔封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后脱离(PVD)所致周边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治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5例25只眼由PVD所致周边视网膜裂孔作一临床分析.所有病例均行三面镜检查周边眼底,+90D前置镜观察眼球运动时玻璃体的状态.采用多波长激光或冷凝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巩膜外加压与扣带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结果 7例(7只眼)PVD年龄高于50岁,18例(18只眼)因高度近视所致者年龄在50岁以下.18例中、青年人周边视网膜裂孔应用多波长激光光凝,6例老年人用巩膜冷凝术,唯1例老人并发RRD应用巩膜外加压及扣带术治疗,所有治疗患眼都获得了较好的视力预后.结论 由PVD患者引起的周边视网膜裂孔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或近视屈光度而增加,预防性治疗是安全、有效和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黄斑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较复杂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手术或巩膜外手术后的黄斑改变,进一步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方法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46例152眼手术后的黄斑改变,所有患者术前视力均≥0.1,PVR分级B级,裂孔多、分布广或马蹄形裂孔边缘玻璃体牵引明显的,初次发生的伴黄斑脱离的RRD,随访至少3个月。152眼中行巩膜外手术90眼为A组,行玻璃体手术62眼为B组。结果A、B二组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P<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斑形态学改变中,A组表面膜发生率20.0%,较B组8.0%有显著差异(P<0.05),色素紊乱、水肿、渗出、视网膜下膜发生率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视觉不适中B组视物变形、眼前闪光、眼球疼痛三个指标明显低于A组(P<0.05),小视、色视、复视三个指标稍低于A组(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对黄斑部的影响较小,视觉不适明显改善,对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但易并发白内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