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温病主要是指急性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温病学是在人类防治传染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医学科。近年来,传染病不断新生,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温病学理论运用综合全面的辨证论治方法,其目的是以其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诊断治疗方法有效地指导防治温病,在治疗热性病和传染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包括现代多数传染性疾病和部分感染性疾病在内的中医温病学,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至今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由于温病学对温病的分期方法与现代医学对传染病分期方法的认识是一致的,并且温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亦可用现代医学病理学基础加以解释。多年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方面,均取得了优于单一疗法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就新近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如何运用中医温病学相关理论和临床技能进行辨治,分析如下,以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其发病急,可发生传遍,具有耗气伤阴、化燥等特点,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属于温病的范畴。温病学理论的运用在病毒性疾病治疗中充分凸显其优势,包括早期治疗予以截断扭转,整体观念-祛邪与扶正相结合,不同时期温病用药,可抑制和清除病毒;把握温热病邪耗气伤阴特性,清热保津,提高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具有"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等显著特征,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说,在中医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核心内涵,治疗热性病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尤其在诊治急性传染病、危重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同时吴门医派对杂病等方面的诊治亦颇具特点,运用"久病入络"、"胃阴学说"等学说指导临床,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急性感染性疾病日益减少,温病学说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感染性疾病,温病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可以广泛的用于内科杂病的辨治。该文借鉴温病学辨证论治方法,探讨了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并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陈文利 《河南中医》1999,19(1):66-67
温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其发生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所致。现代医学在控制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此类疾病仍是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在运用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方法防治各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张养生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20-2120,2127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病中的温热病部分,以温病病邪为致病特点的,具有明显时令性和一定传染性的十一种温病,是基于伤寒外感发病总体特征,针对病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等方面具有极其相似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鉴于目前温病理论研究的特征和中医湿病概念运用的实际,湿病理论也应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学说。脱离于温病学内容体系即建立“湿病学概念和学科体系”,以完善和发展中医学理论。所以说学科的分化就意味着发展,任何科学体系的产生莫不遵循此一规律。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温病之“温疫”。其致病因素为“戾气”“疫毒”,从中医毒邪学说对其致病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其具有致病暴戾、传染性强、易兼夹六淫邪气及从化于体质等特点。在预防中应用芳香避秽,形神调摄;治疗中排毒逐邪,知常达变。上焦芳香解表,中焦燥湿解毒,下焦利湿泄浊,同时注重养阴,愈后防复。通过对毒邪学说的进一步挖掘、继承、创新,必将对中国传染病的防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温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现代医学多数传染性疾病和部分感染性疾病在内的中医温病学,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至今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由于温病学对温病的分期方法与现代医学对传染病分期方法的认识是一致的,并且温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亦可用现代医学病理学基础加以解  相似文献   

10.
<正> 温病学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发展而形成的.概括来说是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成热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温病学也展现了新的面貌.在防治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实践中,温病学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特将近三十年来对温病概念的认识,按温病的定义、温病的分类、温病与伤寒、新感与伏邪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伏邪说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伏邪说,自《内经》提出后,直到明代以前,一直是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时至21世纪的今天,伏邪说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潜伏期感染、病原携带者,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黄疸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于此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文章通过对黄疸型肝炎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解析温病学经典著作中有关黄疸的论述,探讨以温病学理论在伤寒杂病治疗中指导意义,为临床治疗黄疸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其病机复杂,证候多样,多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通腑泻下”法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锦红汤是已故名医顾伯华基于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创制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行气通腑、活血消肿的功效,对胰腺炎、胆道感染、脓毒症等各类感染性疾病效果确切,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细菌耐药。本文综述锦红汤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效应机制研究,包括调节炎症与免疫、抑制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改善凝血、抑制肠道细胞凋亡等方面,以期为更好地应用此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药治疗新传染病论温病学的现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医温病学科的发展历史,结合现代中医药治疗新出现的传染病的临床实际,从“温病”范畴的扩大、“温邪”认识的深入以及相应治法的出现等方面探讨现代温病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温病治宜宣畅气机,祛邪外出、保存阴津为法,忌用苦寒伤阴之品,黄芩性味苦寒,但众多医家临证治疗温病常配伍黄芩。本文分析当代温病大家蒲辅周先生运用黄芩治疗麻疹、乙型脑炎、腺病毒肺炎、风温等温病四则病案,并从中归纳蒲辅周运用黄芩治疗温病的经验,得出黄芩虽为苦寒伤阴之品,临床只要辨证灵活用药,苦寒适时,可被运用于治疗多种温病,不可拘泥于温病容易伤阴之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温病学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致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握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中医防治温疫病的临床思维创新要以真正掌握经典理论中温疫病疾病传变规律、治疗方与证的对应规律及方证理论的精髓为基础,并努力研究、应用于现代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内的传染病中医临床证治规律之中,创建自身的中医临证体系,才能在诊治患者中处变不惊。其中,坚持临床急症思维,既病防变,建立病证结合标准化与个体结合的诊疗体系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儿科疾病多年的临床观察,结合中医理论及相关中医文献资料,运用中医治疗中的望诊对患儿进行辨证诊断,为儿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