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垂体腺瘤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垂体腺瘤的雌、孕激素受体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60例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并结合内分泌功能分类和临床影像学检查进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垂体腺瘤ER阳性率为77%,PR阳性率为67%。大的巨腺瘤ER、PR阳性率低于微腺瘤(PR间x~2=8.158,P=0.017<0.05)。细胞生长活跃的腺瘤ER、PR常阴性。不同功能类型的垂体腺瘤ER、PR阳性率亦不同。结论:研究提示ER、PR与垂体腺瘤的分化侵袭有关,ER、PR检测可能是垂体腺瘤选择治疗和评估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肽Y(NPY)及其受体在实验大鼠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索NPY在垂体腺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40只,通过腹腔注射雌激素的方法建立大鼠垂体腺瘤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NPY的浓度,应用免疫组化、免疫电镜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研究大鼠垂体中NPY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垂体显著增大,血清泌乳素浓度明显增高;实验组大鼠血浆NPY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垂体腺瘤中NPY及其Y1R和Y2R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电镜显示NPY阳性颗粒主要位于腺垂体细胞的内分泌颗粒中。结论实验组大鼠垂体腺瘤中NPY及其受体的表达下调可能与垂体腺瘤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垂体腺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0%~15%。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治疗泌乳素(PRL)腺瘤的一线药物,并且对其它垂体腺瘤类型部分病例有效。研究表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通过结合并激活多巴胺D2受体(D2R)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垂体腺瘤中D2R的表达情况。方法本研究所用197例垂体腺瘤标本均来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病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垂体腺瘤中D2R的表达。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D2R在细胞中的定位及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标本中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免疫反应低表达定义为最终评分≤2分,高表达定义最终评分为>2分。结果 D2R定位于垂体腺瘤细胞胞浆。D2R在垂体腺瘤细胞中高表达率为65%,在PRL腺瘤和生长激素(GH)腺瘤的高表达率最高分别为为92.9%、90%;无功能性腺瘤(NFPA)D2R高表达率最低,仅为37.1%。D2R高表达率和垂体腺瘤的类型相关,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质地、侵袭性、是否复发或是否服用溴隐亭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PRL腺瘤和GH腺瘤中D2R表达量高,适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NFPA中D2R表达量低,不适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  相似文献   

4.
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及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研究发现EGF和EGFR在垂体腺瘤中常常过度表达,因此EGF-EGFR系统可能在垂体腺瘤的形成及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针对EGF-EGFR系统的研究也将在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垂体腺瘤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生长抑素类似物、生长激素受体抑制剂等。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经药物治疗后出现瘤体体积变化的疗效相差很大,这种差别取决于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中所含多巴胺受体、生长抑素受体等的类型和表达量以及用药的种类,给药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垂体泌乳素腺瘤中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其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泌乳素腺瘤中两种NGFR(TrKA和P75-NGFR)及PCNA的表达情况,并根据肿瘤的侵袭性、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敏感性、患者的性别、血清泌乳素水平、肿瘤大小进行分类。结果p75-NGFR的表达在侵袭性垂体腺瘤、高泌乳素水平、大腺瘤、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耐受的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要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低泌乳素水平、小腺瘤、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敏感的垂体腺瘤,而PCNA表达则明显要高,两者在各组中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rkA的表达在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男性泌乳素腺瘤PCNA表达明显要高于女性(P<0.05),而p75-NGFR及TrkA的表达在男性与女性泌乳素腺瘤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p75-NGFR表达水平能间接反映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增殖活性及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切口蛋白受体3(notch3)在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被病理证实为非功能性垂体腺瘤的肿瘤标本,以及5例正常垂体组织(通过通过组织捐赠获得),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notch3 mRNA及蛋白在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非功能性垂体腺瘤组织中,notch3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高于正常垂体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otch3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非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酸(folie acid,FA),又称蝶酰谷氨酸或维生素B9,是由喋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残基组成的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参与生物体内甲硫氨酸循环、甲基化反应、DNA合成等重要过程[1-2].叶酸为哺乳动物细胞生长生存所必需且不能自身合成,因此必须完全依赖外源性供给.研究发现,叶酸经由叶酸受体(folate receptor,FR)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使人们对叶酸能否成为靶向诊治药物的载体做了广泛研究.现已证实,包括显影剂、荧光物质、化疗药物以及半抗原等,都能够与叶酸共轭通过FR的内吞进入细胞.Evans等[3]首次发现叶酸受体在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al pituitary adenoma,NFPA)的高度表达,也为垂体腺瘤的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下面就FR的组成、分布、生物学特性以及近年来FR在肿瘤及NFPA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的垂体腺瘤为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泌乳素细胞腺瘤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垂体腺瘤罕见,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TSH-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s, TSH-oma,TSH腺瘤)患者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细胞无限制地增生,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TSH腺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表现为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仅少数表现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0.
垂体腺瘤是一种单克隆起源的颅内常见良性肿瘤,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与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密切相关,主要的抑癌基因包括p53基因、p27基因、嘌呤结合因子(nm23)基因、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MEN-1)基因、p16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PTEN肿瘤抑制基因和芳香烃受体相互作用蛋白(AIP)基因等。失活机制多种多样,其中DNA甲基化认为是抑癌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且部分抑癌基因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垂体腺瘤相关抑癌基因将为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DNA甲基化是已知的哺乳动物DNA唯一的自然化学修饰方式,与基因表达调控、染色体稳定性及细胞分化有关,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DNA甲基化异常可发生在多数人类肿瘤及癌前病变中,其主要在转录水平抑制基因的表达。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与垂体腺瘤发生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DNA甲基化的现状、DNA异常甲基化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垂体腺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模式和基因表达的关系及去甲基化对垂体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大鼠垂体生长激素腺瘤(GH3)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GH3细胞及阴性对照U-2OS细胞和阳性对照HO8910PM细胞的EGFR表达情况.结果 GH3细胞和HO8910PM细胞明显黄染,U-2OS细胞无明显染色;GH3、U-2OS和HO8910细胞表达EGFR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90.57%、4.84%和93.33%.结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中存在着广泛的EGFR表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表达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微血管密度(MVD)与侵袭性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2例垂体腺瘤的VEGF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D34表达,用于测定垂体腺瘤的MVD,比较其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差异.结果VEGF及其受体和MVD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P<0.01).结论VE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刺激垂体腺瘤生长和侵袭,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芳烃受体影响蛋白(AIP)基因的突变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58例,按照Knosp分级分为侵袭性(26例)和非侵袭性(30例)垂体腺瘤,另选取正常成人尸头中垂体4例作为对照。对所有标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及DNA测序。结果58例标本中AIP基因共发现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Exon4中的一处C突变为T和Exon6中的两处G突变为C;2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12例标本发生突变,突变率为42.8%;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5例标本发生突变,突变率为16.7%;正常垂体组织中没有发现突变。侵袭性垂体腺瘤突变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和正常垂体组织(P〈0.05),而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AIP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这提示AIP基因的突变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并评价受体靶向性基因导入系统对垂体腺瘤的靶向性治疗作用.方法构建GE7系统介导的基因治疗系统,通过垂体腺瘤GH3细胞及对照细胞的体外基因转染实验,观察其对垂体腺瘤的转染能力和靶向性.结果成功构建GE7基因治疗系统;基因转染后,GH3细胞特异性表达报告基因,并被治疗基因特异性杀伤.结论GE7基因治疗系统能够达到靶向性治疗垂体腺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垂体腺瘤染色体改变与侵袭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染色体改变及其与肿瘤临床侵袭性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转变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方法将30例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取得的新鲜垂体腺瘤组织制作单细胞悬液,体外直接阻滞法获取染色体,结合R显带核型分析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nter-phase FISH),对染色体变异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垂体腺瘤染色体变异主要为数目改变,涉及除4、16、Y之外的每一条染色体.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染色体变异几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8、9、12、19号染色体的增加在垂体腺瘤染色体变异中十分常见, 9、11、19号染色体变异和8号四体,9号四体多见于侵袭性垂体腺瘤.间期FISH验证并补充了常规核型分析的结果.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染色体变异几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8、12号染色体的改变可能在垂体腺瘤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而9、11和19号染色体的改变可能与肿瘤侵袭性的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垂体泌乳素腺瘤是导致高泌乳素(prolactin,PRL)血症的常见原因。垂体PRL腺瘤一方面可以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等肿瘤压迫症状;另一方面,高PRL血症会引起一些特殊的内分泌功能紊乱表现,如女性患者继发性闭经、不孕、泌乳等,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不育、男性乳房女性化、泌乳等。虽然垂体PRL腺瘤的诊疗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1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见问题1.1高PRL血症和垂体PRL腺瘤神经外科常见因  相似文献   

18.
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功能性腺瘤,约占所有垂体功能性腺瘤的40%-60%。20世纪80年代以前,泌乳素腺瘤一直采用手术和放射治疗;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opaminergic Agonist,DA)的出现使泌乳素腺瘤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代表性药物为溴隐亭(Bromocriptine.BRC)。  相似文献   

19.
垂体腺瘤的细胞培养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该瘤生物学特性、病因、发病机制、药物的筛选和诊疗措施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它包括鼠和人各种垂体腺瘤细胞的培养,鼠垂体腺瘤细胞的培养技术较为成熟,已成功建立了许多稳定的细胞系,在基础研究领域起重要作用。人垂体腺瘤细胞的培养较为困难,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悬浮细胞培养,单层细胞培养,灌流系统和反相溶血空斑试验(RHPA),其中单层细胞培养为目前常用方法。垂体腺瘤细胞的培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腺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情况,基础激素分泌和动力学研究,在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散发性垂体腺瘤中AIP基因的突变,分析该基因的突变类型、发生率及突变肿瘤特点。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垂体腺瘤76例,对肿瘤组织及病人血液进行DNA提取,并进行PCR扩增及DNA测序分析,对肿瘤的AIP基因突变类型、突变率及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6.6%)标本及血液中检测到AIP基因突变,且均出现在年龄小于40岁的侵袭性生长激素型垂体大腺瘤病人。结论垂体腺瘤中AIP基因突变倾向于发生在年轻的侵袭性生长激素型垂体大腺瘤病人中,可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