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可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单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4ig(CTLA41g)阻断共刺激通路对于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胰腺移植模型,分A组(对照组),B组(CTLA4Ig组),C组(抗ICOS单抗组),D组(联合CTLA4Ig和抗ICOS单抗组)。术后1、4,7d监测血糖,第7天取胰腺做苏木素-伊红染色,脾脏做流式细胞检测CD3^+CD8^+T细胞、CD4^+T细胞、CD4^+CD25^+T细胞。结果 与A组比较:B、C、D组排斥反应较A组明显减弱,显著延长了移植物的存活时间。CD3^+CD8^+T细胞计数B、C、D与A组比较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细胞B、D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T细胞各组间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ICOS单抗和CTLA4Ig能有效地抑制大鼠胰腺移植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且联合应用比单一应用更有效。其可能机制为诱导了CD4^+CD25^+T细胞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证实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能抑制小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并研究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为同系移植组(供、受者均为BALB/c小鼠);B组:为同种移植未治疗组(供者为C57BL/6小鼠,受者为BALB/c小鼠),移植后未给予任何治疗;C组:为同种移植共刺激信号阻断组(供者为C57BL/6小鼠,受者为BALB/c小鼠),移植后第2d开始腹腔注射CTLA4-Ig 1mg·kg^-1·d^-1,连用3d。术后观察各组受者的存活时间;移植第6d处死部分受者获取移植物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7干扰素(IFN-7)、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移植物中IDO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组和C组的中位存活时间均为30d,B组的中位存活时间为6d。A、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结果显示,B组排斥反应明显,C组呈轻度排斥反应。IL-2、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在A组、C组均较低,而B组则显著增加;IL-10的mRNA转录水平在A、B组较低,C组明显增高。IDO分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检测显示,A、B组的1130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低,c组增高显著。结论应用CTLA4-Ig能抑制小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IL-2、IFN-γ分子mRNA的高水平表达和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IL-10分子mRNA表达与排斥反应强度呈负相关。CTLA4-Ig阻断共刺激信号导致T细胞的无能与IDO表达明显相关,说明了IDO所致的“色氨酸饥饿”可能是共刺激信号被阻断后导致活化T细胞无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cytolyticT-lymphocyteassociatedantigen4-Ig,CTLA4-Ig)基因对大鼠肝移植后移植物中免疫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排斥对照组、环孢素A(CsA)组和CTLA4-Ig组。分别于术后1,3,5,7,12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分别测定移植物中CTLA4-Ig基因的表达和巨噬细胞、CD8 T细胞浸润及细胞凋亡,并以病理形态学变化作参照。结果静脉注射重组CTLA4-Ig基因腺病毒7d后,大鼠肝脏CTLA4-Ig稳定表达,在肝移植60d后仍呈阳性;CTLA4-Ig组汇管区巨噬细胞、CD8 T细胞浸润明显较排斥对照组少;细胞凋亡指数在术后3、5和7d明显低于排斥对照组(P<0·01),汇管区巨噬细胞、CD8 T细胞浸润数和凋亡指数与排斥反应分级均显著相关。结论重组CTLA4-Ig基因腺病毒经静脉一次给药后能在大鼠肝脏稳定表达,并通过抑制移植物中免疫细胞浸润及移植物细胞凋亡,抑制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阻断剂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及抗共同刺激分子ICOS单克隆抗体(ICOSmAb)对移植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者,C57BL/6糖尿病小鼠为受者,进行同种胰岛细胞移植。将移植后的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ICOS组:移植后1、3、5d腹腔内注射ICOSmAb 100μg/kg;CTLA4组:移植后0、2、4d腹腔内注射CTLA-4Ig50μg/kg;联合阻断组:移植后腹腔注射CTLA-4Ig和ICOSmAb,用法同CTLA4组和ICOS组;对照组:单纯胰岛移植,不注射CTLA-4Ig和ICOSmAb。观察术后移植物存活时间和移植胰岛的病理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检测移植胰岛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结果联合阻断组的小鼠移植胰岛存活时间较其它3组明显延长,移植胰岛的细胞形态经光镜检查接近正常。联合阻断组与其它3组比较,IL-2mRNA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21d,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上调不明显。结论应用CTLA-4Ig和ICOSmAb联合阻断CD28和共同刺激分子ICOS,可以明显的抑制排斥反应,延长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Ig)融合蛋白对同种异体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理。方法利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对照组及CTLA4-Ig组各5只。观察术后生存时间,检测肝功能、IL-2、IL-10、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分级和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为6.57 d,CTLA4-Ig组平均存活时间为14.92 d(P0.05)。肝功能变化:对照组术后ALT明显升高,Alb则明显降低;CTLA4-Ig组ALT及Alb均维持于正常稳定水平。细胞因子变化:术后3 d起,对照组循环血中IL-2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CTLA4-Ig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移植物病理排斥反应分级:在移植术后CTLA4-Ig组排斥反应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对照组术后3 d起肝脏细胞凋亡指数较CTLA4-Ig组明显升高。结论CTLA4-Ig融合蛋白可诱导移植后免疫耐受,延长受体生存时间。细胞因子IL-2或者IL-10可作为监测移植排斥反应或者免疫耐受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在调节移植抗原特异性转基因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经荧光染科CFSE标记后的C57BL/6小鼠和2CTg小鼠(CD4敲除鼠)淋巴细胞分别植入经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过的两组DBA/2J小鼠体内,检测CD4^+与CD8^+T细胞在体内分裂增殖的时相,并用胞浆内IL-2标志染色方法测定活化后T细胞表达IL-2的能力。以Balb/c小鼠为供者,糖尿病2CTg小鼠和2C Tg-IL-2KO小鼠(IL-2敲除鼠)为受者,进行胰岛细胞移植。观察CD8^+ T细胞在介导移植排斥中的作用。结果DBA/2J小鼠输注了C57BL/6小鼠的淋巴细胞后,CD4^+与CD8^+T细胞分裂增殖均非常明显,前者表达大量IL-2,后者则不表达。DBA/2J小鼠输注了2CTg小鼠的淋巴细胞后。在完全没有CD4^+T细胞存在的情况下,CD8^+T细胞仍明显分裂增殖并大量表达IL-2。2CTg和2CTg—IL-2KO小鼠移植胰岛细胞后,前者迅速发生排斥反应,胰岛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8d,而后者胰岛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50d。结论CD8^+T细胞在产生和利用IL-2时有很大的可塑性。CD4^+T细胞存在时,CD8^+T细胞能有效利用CD4^+T细来源的IL-2进行分裂增殖,在缺乏CD4^+T细胞时,则利用自身来源的IL-2进行分裂增殖;移植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完全依赖于IL-2,排斥反应由CD8^+T细胞介导时,阻断IL-2/IL-2受体通路可诱导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供心转染CTLA4-Ig基因抑制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方法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建立心脏移植模型。将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供心获取过程中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实验组:在供心获取的过程中,以质粒载体携带CTLA4-Ig(pUF1-CTLA4-Ig)经过冠状动脉灌注供心。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供心组织中CTLA4-IgmRNA的表达,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观察移植心的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移植心组织中CD4 和CD8 T细胞的浸润。结果实验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1.70±1.24)dvs(5.62±0.74)d,P<0.05]。移植后5d,实验组移植心组织中可见CTLA4-IgmRNA的表达;对照组病理学检查可见心肌间质出现弥漫性的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局部的心肌坏死,组织间质水肿,实验组仅有局灶性血管外周及心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坏死;对照组移植心组织中浸润的CD4 和CD8 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实验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血清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灌注转染CTLA4-Ig基因,可以抑制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Zhang J  Chen GH  Weng JP  Lu MQ  Yang Y  Cai CJ  Xu C  Li H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136-139
目的 探讨基因转移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和抗T细胞分化群154(CD154)抗体在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建立人-大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用携带CTLA4-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移植胰岛细胞,并用抗CD154抗体进行治疗,观察糖尿病大鼠胰岛移植后血糖变化、生存情况及移植物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移植物CTLA4-Ig、胰岛素的表达和移植大鼠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 (1)糖尿病大鼠移植后2 d血糖降至正常,对照组血糖平均在移植后8 d升高,抗体治疗组、转染组和联合治疗组血糖分别在18、25和36 d升高.(2)对照组、抗体治疗组、转染组和联合治疗组的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10.0±2.1)d、(22.0±8.2)d、(28.0±6.5)d和(37.0±9.3)d,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大鼠生存时间分别为(21.0±5.7)d、(35.0±6.5)d、(48.0±8.5)d和(65.0 ±12.5)d,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在移植后1周内,IL-2、TNF-α的水平均急剧上升,较移植前显著升高(P<0.01).(4)各治疗组移植物见成片的胰岛细胞团,未见淋巴细胞浸润,转染组和联合治疗组移植物可见CTLA4-Ig和胰岛素的表达.结论 基因转移CTLA4-Ig和抗CD154抗体均可抑制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二者联合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重组腺病毒(Ad)5-CTLA4-Ig转染MSC。转染72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后MSC中CTLA4-Ig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未转染和转染后的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40只);以雄性Brown Norway(BN)大鼠为受体(40只)。采用改良的Kamada两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4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A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MSC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MSC;转基因MSC治疗组(C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转基因MSC;免疫抑制剂治疗组(D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术后即给予环孢素(CsA)1.5 mg/(kg·d)肌内注射,连续8 d。每组大鼠取5只观察生存情况。每组其余5只于术后第9日处死,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干扰素(IFN)-γ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排斥反应程度。结果重组Ad5-CTLA4-Ig转染MSC 72 h后,蛋白质印迹法可检测到转染后的MSC中有CTLA4-Ig的蛋白表达。当未转染的MSC∶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为1∶10、1∶20时,MSC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为85.60%、76.69%。重组Ad5-CTLA4-Ig转染MSC 72 h后,在相同的数量比下,其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为90.50%、84.20%;与未转染的MSC比较,转染后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增强(P0.05)。A、B、C、D组大鼠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13±3),(41±6),(90±15),(102±18)d。A、B、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IL-4水平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C组的IL-4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和D组的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IL-2、IFN-γ水平明显降低,C组的IL-2、IFN-γ水平亦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和D组的IL-2、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A组移植肝发生重度排斥反应,B组移植肝亦发生排斥反应,但与A组比较程度较轻。C组与D组移植肝有轻度排斥反应。结论重组Ad-CTLA4-Ig转染MSC可抑制肝移植排斥反应,其效果优于MSC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CTLA41g)局部基因转染供肝诱导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方法 供体为DA大鼠,受体为LEW大鼠,分为以下4组:(A)同基因对照组(LEW-LEW);(B)生理盐水对照组;(C)rAAV-EG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D)rAAV-hCTLA41g灌注组。大鼠原位肝移植前6周,经门静脉灌注采用血管夹闭法对供肝进行基因转染。结果 D组大鼠平均生存期显著高于C组(10.8±1.0)d及B组(11.6±1.1)d,B组与D组间,C组与D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血浆及移植肝中可以持续检测到hCTLA41g的表达。术后1周移植肝病理检查显示B组、C组均有严重免疫排斥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大量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而D组仅有轻、中度炎症反应,少量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移植术前6周对供肝体内经门静脉灌注采用血管夹闭技术基因转染rAAV-hCTLA41g可以诱导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杭州健康女性定量骨超声测定原发性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杭州健康女性骨超声速度(SOS)值随增龄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建立杭州地区女性骨超声速度值参考数据库。方法 定量超声法测定1208例杭州地区健康女性桡骨远端(RAD),第3指骨近节(PLX),第V跖骨(MTR)和胫骨中段(TIB)的超声速度值。结果 RAD、PLX、MTR和TIBSOS峰值(Peak of SOS)均出现在40-45岁,TJB的SOS峰值出现在35—40岁,此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绝经后妇女在绝经后早期和晚期各有1个SOS快速减少期,前见于桡骨近端,平均年减少率为2.4%,后见于胫骨中段,平均年减少率为1.8%。各部位骨SOS累积减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到85岁4部位累积减少为13%-18%。60岁以后骨质疏松性症(OP)检出率为45%-70%,OP检出率以桡骨远端最高,60-70岁平均为67%,第3指骨近端次之约50%,胫骨中段最低为36%;75岁以后分别为70%,65%和45%。结论 全身各部位骨超声速度值到达峰值的年龄不同,峰值也各有差异。绝经后妇女骨超声速度值随年龄增加减少较快,应予激素和补钙治疗,桡骨远端为本地区SOS检测和OP检出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12.
脊髓胶质细胞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胶质细胞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Ⅱ级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取蛛网膜下腔置管成功的大鼠65只,随机分为5组(n=13),生理盐水组(NS组):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NS 50μl;炎性痛组(IP组):采用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μl的方法制备炎性痛模型;氟代柠檬酸组(FC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FC 1 nmol/10 μl,15 min后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NS 50 μl;NS+IP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NS 10 μl,15 min后制备炎性痛模型;FC+IP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FC 1 nmol/10 μ,15 min后制备炎性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前2 d(T_0)、皮下注射药物前(T_1)和注射药物后2、4、6、8、10、12、24、26 h(T_(2~9))时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皮下注射药物后8 h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NS组比较,IP组和NS+IP组T_(3~9)时MWT和TWL降低,FC+IP组T_(3~9)时MWT降低,T_(8,9)时TWL降低,IP组、NS+EP组和FC+EP组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与IP组比较,FC组T_(3~9)时MWT和TWL升高,FC+IP组T_(3~7)时MWT和TWL升高,2组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或0.01).结论 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76只,体重200 ~ 250 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40)、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40)、生理盐水组(NS组,n=48)和米诺环素组(M组,n=48).NP组、NS组和M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术后第7天时,NS组和M组分别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0.5μl.取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1 d(T0)、术后第3天(T1)、第7天给药前30 min(T2)、第7天给药后30 min(T3)、第14天(T4)和第21天(T5)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1-5时各处死8只大鼠,取脑组织,行小胶质细胞计数.结果 与S组比较,NP组、NS组和M组T1-5时机械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计数升高(P<0.05);NP组和NS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和小胶质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和NS组比较,M组T3时机械痛阈升高,小胶质细胞计数降低(P<0.05).结论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脊髓胶质细胞在小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C3H/He小鼠40只,周龄8~10周,体重18~22 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组)、PBS组(P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S组跟骨骨髓腔内注射PBS 10 μl;余3组跟骨骨髓腔内注射含2×105个骨纤维肉瘤细胞的PBS 10 μl制备骨癌痛模型,于造模前即刻开始PBS组鞘内注射PBS 5μl,M组鞘内注射米诺环素(用PBS溶解为0.2 mmol/L)5μl,1次/d,连续11 d.于造模前1 d、造模后即刻、3、5、7、9、11 d时测定机械痛阈;于造模后3、7、9、11 d机械痛阈测定结束后测定冷痛阈.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脊髓组织,测定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CD11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B组和P组造模后3-11 d时、M组造模后3、5 d时机械痛阈升高,B组、P组和M组造模后7~11 d时冷痛阈升高,脊髓CD11b和GFAP表达上调(P<0.05).与B组比较,M组造模后3-11 d时机械痛阈降低,造模后7-11 d时冷痛阈降低,脊髓CD11b和GFAP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小鼠骨癌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沈阳男性髋部骨折多于女性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找出沈阳地区髋部骨折发生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探索该病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流行特点,我们再次通过查阅病例记录,对沈阳市1994年50岁以上人口的部分髋部骨折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分析。共调查分析266髋部骨折病例,其中男163例,女103例。损伤原因记为单纯摔倒(滑倒或绊倒)、骑自行车摔倒、自行车撞倒、机动车事故和高位跌下(滚楼梯或从较高位置掉下)。结果表明:男女在髋部骨折伤因构成上有差别(P=0.004)。女性髋部骨折的大多数(70%)是由单纯摔倒引起,而在男性则不足一半(49%),即男性髋部骨折的一半以上不是由于单纯摔倒而是由各种意外事故造成的(P=0.0008)。在各种意外事故中,男性骑自行车摔倒引起骨折的频率(28%)明显高于女性(10%)。除了骑自行车摔倒外,男性由自行车撞倒和高位跌下引起骨折的频率稍高于女性,但无太大差别。机动车事故造成骨折的频率男女基本一致。此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1994年沈阳50岁以上的男性髋部骨折发病率高是由于男性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多,尤其是骑自行车引起的事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区椎间盘纤维环中多聚蛋白多糖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间行前路松解或矫形手术的40例脊柱侧凸患者侧凸顶椎区椎间盘组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25例,胸椎椎间盘11例,腰椎椎间盘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congenital scoliosis,CS)15例,胸椎椎间盘6例,腰椎椎间盘9例。利用RT—PCR扩增多聚蛋白多糖(Aguecan),琼脂糖凝胶电泳,在UVP(紫外光测定法)成像系统进行扫描.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中进行灰度测定半定量分析。分别计算AIS组和CS组凹侧、凸侧纤维环中Aggrecan含量,并对CS组和AIS组胸椎和腰椎以及椎间盘的凹侧和凸侧进行比较。结果:AIS组和CS组椎间盘凹侧纤维环中Aggrecan含量低于凸侧.差异有显著性(P〈0.01),胸椎椎间盘纤维环中Aggrecan的含量低于腰椎,但无统计学差异。AIS组Aggrecan的含量和CS组相应部位Aggrecan的含量无明显差别。结论:AIS椎间盘纤维环凹凸侧存在Aggrecan代谢差异.并且可能是脊柱侧凸所致的继发改变.但也可能是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现有的研究生培训体系中,术前访视能力缺少有效的评估方法。本研究拟评价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 SP)情景模拟在术前访视能力评估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SP情景模拟整合到多站式考核的术前访视考核站点中,对我院第二、第三年麻醉临床型研究生进行考核。考核过程中由SP和2名现场考官分别对考生进行评分,评分方法采用一个核查表评估术前访视的内容,采用一个量表评估病史采集技巧、交流技巧及人文素养的能力,同时由现场考官对SP的表现进行打分。考核结束后,另一名考官通过回顾视频对考生和SP的表现进行打分。SP与考官打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量表评估中,病史采集技巧评分(r=0.701,P<0.001)、交流技巧评分(r=0.752,P<0.001)和人文素养评分(r=0.595,P<0.001)在SP与考官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在核查表评估中,SP评分与考官评分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8,P<0.001)。结论 标准化患者情景模拟能够为麻醉临床型研究生术前访视过程中非技术技能的考核提供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卡配因在大鼠足底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6周龄,体重16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n=8)、PBS组(n=16)和酵母多糖诱发足底炎性痛组(Z组,n=24).Z组于大鼠左侧后足足底皮下注射酵母多糖1.25 mg,制备酵母多糖诱发足底炎性痛模型,PBS组给予等容量PBS 100μl.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后30 min(T1)、1 h(T2)、2 h(T3)、4 h(T4)、8 h(T5)、24 h(T6)和48 h(T7)时测定左侧后足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WT)、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和左侧后足足底最大厚度.PBS组于T4时处死8只大鼠,Z组分别于T4、T6和T7时各处死8只大鼠,取左侧脊髓L4~6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spectrin αⅡ降解产物、IκBα、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和NF-κB活性.结果 与C组比较,Z组MWT降低,PWTL缩短,足底最大厚度增厚,脊髓背角spectrin αⅡ降解产物和COX-2的表达上调,IκBα表达下调,NF-κB活性升高(P<0.05或0.01),PB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背角卡配因活化参与了大鼠足底炎性痛的形成,其机制与激活NF-κB,上调COX-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BACKGROUND: In skeletal muscle, dantrolene reduces free cytosolic calcium by inhibiting calcium release from the sarcoplasmic reticulum. A similar effect in ischemic-reperfused heart cells would protect myocardial tissue against reperfusion injury.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dantrolene infusion during reperfusion protects the heart against reperfusion injury. METHODS: Isovolumetric beating rat hearts were subjected to 30 min of ischemia followed by 60 min of reperfusion. Left ventricular (LV) developed pressure (LVDP) and creatine kinase release (CKR) were determined as indices of myocardial performance and cellular injury, respec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s, dantrolene (25 (DAN25) or 100 (DAN100) micromol l(-1)) was infused during the first 15 min of reperfusion; control hearts received the respect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vehicle (mannitol (CON25, CON100), each group n=7).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antrolene on reperfusion injury in vivo, 18 chloralose-anesthetized rabbits were subjected to 30 min occlusion and 180 min reperfusion of a major coronary artery. LV pressure (LVP), cardiac output (CO), and infarct size were determined. During the last 5 min of ischemia, nine rabbits received 10 mg kg(-1) dantrolene intravenously (DAN). Another nine rabbits received the vehicle (dimethylsulfoxide) and served as controls (CON). RESULTS: In isolated rat hearts, there was no recovery of LVDP in any group. Total CKR during 1 h of reperfusion was 845+/-76 (CON100) and 550+/-81 U g(-1) dry mass (DAN100, P<0.05). In rabbits in vivo, hemodynamic baseline values were similar between groups (CON vs. DAN: LVP, 99+/-6 (mean+/-SEM) vs. 91+/-6mm Hg, P=0.29; CO, 252+/-26 vs. 275+/-23 ml min(-1), P= 0.53). During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LVP and CO were reduced in both groups (CON: LVP, 89+/-3%; CO, 90+/-5% of baseline values) and LVP did not recover to baseline values during reperfusion (51+/-5% (CON) vs. 67+/-7% (DAN) of baseline, P=0.10). Infarct size was 41+/-4% of the area at risk in controls and 37+/-6% in dantrolene treated hearts (P=0.59). CONCLUSIONS: Dantrolene reduced CKR, indicating an attenuation of lethal cellular reperfusion injury in isolated rat hearts. However, in the rabbit in vivo, there was no effect on the extent of reperfusion injury after regional myocardial isch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