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10月至2007年7月入院收治的89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n=45)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n=44)给予产后一般健康宣教及随访等一般治疗。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并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的SDS评分、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显著改善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对产后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农村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86例农村初产妇在产前及产后分别予以多个心理量表进行测评,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3分为界分为有产后抑郁的研究组及无产后抑郁的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各个因素的差别。结果: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4.85%;②两组在SCL-90的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因子及SAS、SDS总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得分要高于对照组;在应对方式上研究组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而对照组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③两组在文化程度、怀孕形式、孕后有无足够社会支持、孕后会否容易紧张、对怀孕、分娩过程的了解、对分娩的态度、对产后体形改变的态度、胎儿性别与自己期望相符与否、产后喂养方式、产后是否有人照顾及EPQ人格特征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初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依次为:SDS总分、SAS总分、产后是否有人照顾、消极应对方式、孕后有无足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SCL-90阳性项目总分、怀孕形式、文化程度、SCL-90焦虑、对产后体形改变的态度和SCL-90抑郁。结论:农村初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加强对初产妇的认知心理治疗、修正歪曲认知、改变应对方式、增强对怀孕知识的了解、避免意外怀孕、加强对孕产妇的支持照顾、调整产前的心理健康状态,将有利于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式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干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6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0例)予以家庭式护理,对照组(300例)采用传统的分娩护理服务模式,2组初产妇于分娩后6周接受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试。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为9.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庭式护理能改善产妇产后抑郁情绪,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4.
陈水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4,(21):2814-2815
目的观察对妊娠妇女孕期实施心理保健的效果,探讨其预防产后抑郁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初产妇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前检查及保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下列心理干预措施:妊娠相关知识教育、实施心理疏导、重视家庭支持。结果产后6周通过家庭随访、门诊复查,观察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7.56±2.23)分、产后抑郁症发生率1.87%,低于对照组的(10.38±3.08)分、7.50%(P〈0.05)。结论加强孕产妇心理保健,能够显著减轻产后抑郁情绪,降低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与产科相关的高危因素,以及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产后42d内复查的210例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自编产科情况调查问卷。对抑郁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结合产妇的社会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在产后3个月时再次评定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210例初产妇确诊抑郁症36例,发病率为17.14%。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学校培训、第一产程时间、顺产、阴道助产、新生儿畸形、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阿氏评分与产后抑郁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抑郁症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认知行为治疗组与未进行治疗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顺德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7.14%,相关的产科抑郁因素有阴道助产,新生儿畸形,第一产程延长,新生儿出生阿氏评分;保护因素有参加孕妇学校培训,顺产,母乳喂养。针对影响因素,所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明显有助于改善产后抑郁症。  相似文献   

6.
围产期心理干预对高龄初产妇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月清 《海南医学》2010,21(18):155-156
目的探讨围产期心理干预对高龄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高龄初产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均接受了常规的孕前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围产期进行"一对一"心理干预,对照组未进行。然后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测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的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积极应对分娩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周干预组产后抑郁量表(EPDS)分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高龄初产妇分娩的应对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症状,增强产妇顺利完成生产过程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探讨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产前检查且自愿要求全程导乐陪伴分娩的产妇85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同数量定期产捡,但未行全程导乐陪伴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于孕期行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自评量表(HAD)测试(≥11分为焦虑-抑郁情绪):产后行艾迪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试(≥13分诊断为产后抑郁症)。两组中部分产妇采用艾森克个性量表(EPQ)做个性因素分析(N量表为情绪性,P量表为变态心理倾向或神经质)。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结果 (1)HAD≥11分:观察组为96例(11.2%),对照组为95例(11.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EPDS≥13分:观察组为18例(21.0%);对照组为73例(8.53%),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3)产后抑郁症患者N量表评分和P量表评分明显高于产后无抑郁症者(P〈0.01)。结论 全程导乐陪伴分娩能有效阻断产前焦虑-抑郁情绪、不良个性因素、产后心理及生理变化等高危因素;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对于产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接诊的89例产妇,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5例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产后妇女的不良心理状态,降低产妇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对于产妇和婴幼儿都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孕妇常规产前知识讲座、定期心理培训;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常规处置基础上,对亲密家庭人员和孕妇行心理干预及预防产后抑郁症相关知识讲座,2组产妇均在产后15 d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EPD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进行评分,并对比 2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 EP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QO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亲密家庭人员和孕妇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培训及预防产后抑郁症相关知识讲座能明显降低孕妇产后抑郁率,对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抑郁症影响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2008年3月--2012年2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住院产妇,给予不同护理方式并观察其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结果母婴分离明显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几率,产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情况比较也显示,观察组通过优质护理可改善抑郁量表(EPD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能降低产后产妇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减轻产后抑郁的症状、缩短产后抑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产褥期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产褥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认知疗法+舍曲林)和对照组(舍曲林),每组40例,观察治疗8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武警某部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EPQ-RSC和SCSQ对武警某部医院94名护士进行测查。结果:(1)P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L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2)该院护士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均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3)EPQ的E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5);N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该武警某部医院护士人格特征整体上为关心他人、顺从、适应良好。情感稳定性维度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维度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关键年龄段儿童与父母分离对成年后人格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广州某医学院18-25岁学生作为被试者,其中出生后6岁内与父母分离1年以上为研究组30例,无分离史作为对照组30例,采用明尼苏答人格量表(MMP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估两组被试,并进行对照,同时比较3岁前分离与4-6岁分离儿童成年后人格及应对方式的异同。结果两组MMPI各分值中疑病(Hs)、抑郁(D)、癔症(Hy)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前年龄段与4~6岁年龄段与父母分离的儿童成年后其人格MMPI分Pa、Sc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成年后更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3岁前年龄段与4-6岁年龄段分离儿童成年后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关键年龄段儿童与父母分离对成年后人格及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认知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认知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舍曲林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护理干预,观察4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分别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结果:SDS和HAMD评分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4周后,研究组SDS、HAMD评分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认知心理护理能显著促进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的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WCSQ ),对60例脑瘫患儿父母和60名与脑瘫患儿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父母(对照组)心理状况和应付方式进行评估。结果:脑瘫患儿父母组SCL-90总分152±13.5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122±13.1,P均<0.01;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中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因子分为0.7±0.1、0.6±0.1、0.8±0.2均高于对照组0.5±0.2、0.4±0.1、0.7±0.1,P均<0.01;而WCSQ 的退避、幻想、自责因子分为0.2±0.1、0.1±0.1、0.3±0.2均低于对照组0.3±0.1、0.3±0.2、0.4±0.1,P均<0.01;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的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因子与SCL-90各项因子呈正相关(r=0.55~0.91,P均<0.01);WCSQ的解决问题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 r=-0.27、-0.26、-0.26、-0.24、-0.25,P均<0.05)。结论:脑瘫患儿父母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其多能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这可能有助于减轻心理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产妇人格与应对方式对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产妇人格与应对方式对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对273名产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1.5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产后抑郁情绪的发病率为23.1%;产后抑郁情绪组和正常组产妇在人格各维度和应对方式上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产妇人格的各个维度都与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相关(r=-0.409~0.824);产妇的抑郁情绪与人格的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呈显著相关(r=0.260,-0.445,-0.234,0.375,-0.431).人格的外倾性、积极应对、人格的宜人性和消极应对进入抑郁的回归方程,它们能解释产后抑郁情绪发生的32.9%.结论 人格的外倾性、宜人性、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产后抑郁情绪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认知和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认知和应对方式与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应用自评抑郁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 11.5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7.5℅的冠心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及其完美化、强制性、依赖性、认知哲学、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相关( r =0.524,0.347,0.302,0.458,0.369,0.268,-0.401,0.247);自动思维、强制性、积极应对三个因子进入抑郁的回归方程( P ﹤0.01),能解释抑郁总分变异量的39.7%.结论 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是影响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武警部队官兵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武警某机动部队315名官兵进行测查及分析。结果:①EPQ-RSC的P、N维度均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3.858,-10.842;P均<0.01),E维度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2.553,P<0.05),L维度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7.391,P<0.01)。男军人EPQ-RSC的L维度显著低于女军人(t=-2.069,P<0.05)。士官L维度高于义务兵(F=4.369,P<0.05)。②官兵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22.289,P<0.01)。男军人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女军人(t=-2.069,P<0.05)。③EPQ-RSC的P、N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极显著负相关(r=-0.149,-0.183;P均<0.01),E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极显著正相关(r=0.335,P<0.01)。E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130,P<0.05),N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极显著正相关(r=0.360,P<0.01),L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极显著负相关(r=-0.332,P<0.01)。结论:①该武警部队官兵在精神质、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趋于稳定,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掩饰性维度高于全国常模,士官的掩饰性维度高于义务兵,女军人的掩饰性维度高于男军人。②官兵的人格特征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特点。方法:应用临床心理测定工具分别评价6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及62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患病后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患病前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事件负性紧张、焦虑和抑郁为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而积极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为疾病的保护因子。结论:本研究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社会特征和心身健康状况,除了常规治疗同时,应采取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