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明君  陆晓媛  方月兰 《重庆医学》2021,50(18):3150-3153,3158
目的 探讨组氨酸磷酸酶(LHPP)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存档的石蜡组织标本,包括宫颈癌标本90例(A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标本90例(B组,其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4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50例),慢性宫颈炎标本90例作为对照(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LHPP表达情况.对宫颈癌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总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LHPP表达阳性率最低(27.8%),C组最高(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PP表达阳性患者肿瘤分期ⅡA期比例(36.0%vs.60.0%)和淋巴血管侵犯率(8.0%vs.30.8%)低于LHPP表达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48~75个月,平均(58.9±7.8)个月,5年内死亡14例,5年OS率为84.4%.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显示,LHPP表达阳性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LHPP表达阴性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肿瘤等级、LHPP表达是宫颈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LHPP表达阴性患者死亡风险及淋巴血管侵犯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2.
黄莉  宋林琳  王丹丹  王焱  邓巧子 《广东医学》2016,(23):3555-3558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肝脏激酶B1(LKB1)与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探讨两者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两者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宫颈癌、28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34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30例宫颈正常组织中LKB1和mTOR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相关性.结果 LKB1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进展加重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而mTOR则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KB1表达与宫颈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分型无关(P>0.05);mTOR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LKB1与mTOR相关(r=-0.448,P<0.05).结论 LKB1、mTOR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两者在宫颈病变发展上呈负相关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含缬氨酸蛋白p97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水平,探讨p97蛋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于宫颈癌远处转移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1年8月~2017年10月妇科手术标本共259例,其中宫颈癌101例、上皮内病变(CIN)138例(其中CIN1 48例、CIN2 50例、CIN3 40例)、正常宫颈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97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p97蛋白对宫颈癌总生存率(OS)的影响。结果:p97蛋白表达在正常宫颈组、CIN组、宫颈癌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97蛋白与HPV感染、病理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转移及SCC值相关(P<0.05)。K-M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97蛋白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p97蛋白低表达组(生存中位数34.27个月vs.51.55个月,P<0.01)。结论:p97蛋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它有望成为检测宫颈癌病情进展及评估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谭跃  陈鹏志 《当代医学》2012,18(21):14-15
目的 评估HPV检测与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573例怀疑宫颈病变患者行HPV-DNA检测、TCT检查及阴道镜指导下活检.结果 573例宫颈病变患者HPV-DNA检出率分别为:鳞状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CINⅠ)10.0%(42/418例),鳞状上皮中度非典型增生(CINⅡ)46.0%(23/50例),鳞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CINⅢ)88.9%(24/27例),鳞状细胞癌(SCC)100%(5/5例).HPV感染率CINⅠ、CINⅡ、CINⅢ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CC组与CINⅠ、CIN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INⅢ与SCC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CT联合HPV-DNA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和确定宫颈癌高危人群、研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Twist及Bcl-2蛋白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宫颈上皮2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标本42例,CINⅡ~Ⅲ级标本7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标本7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wist、Bcl-2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宫颈组、CIN Ⅰ级组、CINⅡ~Ⅲ级组、宫颈鳞癌组中Twis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6)、26.2% (11/42)、62.2% (46/74)和72.9% (51/70),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 (0/26)、19.0% (8/42)、43.2% (32/74)和68.6% (48/70),正常宫颈组、CIN Ⅰ级组、CINⅡ~Ⅲ级组和宫颈鳞癌组的Twist及Bcl-2蛋白阳性率逐渐升高,4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宫颈鳞癌组中,Twist及Bcl-2蛋白在低分化肿瘤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肿瘤,ⅡB~ⅢA期阳性率高于Ⅰ~ⅡA期,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年龄的患者比较,两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蛋白的高表达与Bcl-2蛋白的高表达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Twist和Bcl-2蛋白的表达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发生、发展中逐渐升高,两蛋白之间呈正相关,是临床早期发现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和判断宫颈鳞癌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P5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P53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评估其作为肿瘤标志物及临床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收集宫颈鳞状上皮癌石蜡包埋标本51例、慢性宫颈炎石蜡包埋标本21例,另收集子宫肌瘤全宫术后正常宫颈组织石蜡包埋标本1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三组中的P53的蛋白表达,分析P53在宫颈癌中的蛋白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淋巴转移、病理分型等的关系,分析P53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P53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分别为12例阴性(-)、1例弱阳性( ),阳性表达率为7.69%;在慢性宫颈炎中18例阴性(-)、3例弱阳性( ),阳性表达率为14.29%;51例宫颈癌组织中共为43例阳性,阳性表达率为84.31%,分别为8例阴性(-)、17例弱阳性( )、12例阳性( )、14例强阳性( )。P53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显著性均高于炎症组和对照组(P<0.01),P53的表达量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病理分型、淋巴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P53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晓非  黄春蓓 《重庆医学》2008,37(23):2723-2724
目的 探讨dysa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肿瘤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声门型、31例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中dysadherin表达、淋巴管密度.结果 dysadherin表达总阳性率为70.59%,其中声门型为60.0%,声门上型为77.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sadherin表达阳性标本瘤内和瘤外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dysadherin表达阴性标本(P<0.05),dysadherin表达阳性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也显著高于阴性者(77.77%比26.66%,P<0.05),淋巴管内可见瘤栓.dys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患者年龄及性别无关.结论 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dysadherin表达明显高于声门型;dysadherin可能有促进瘤内及瘤周新生淋巴管形成的作用,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显著关联,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病理学和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宫颈组织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细胞病理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18例宫颈组织HPV16/18型的表达水平及病变情况,判定HPV16/18型感染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结果 218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以上患者HPV16/18检出率分别为:鳞状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CIN)Ⅰ 16.67%(15/90例)、鳞状上皮中度非典型增生(CIN)Ⅱ48.43%(31/64例)、鳞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CIN)Ⅲ91.11%(41/45例),鳞状细胞癌(SCC)84.21%(16/19例).CIN Ⅲ和SCC组与CIN Ⅰ、Ⅱ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IN Ⅲ与SCC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16/18型对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具有敏感度、特异度高的特点;若原位杂交技术与细胞病理学诊断协同检测,可更早发现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并对宫颈病变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端粒酶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方法 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宫颈癌、CIN及正常宫颈的端粒酶活性,并用S-P法测定相应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水平.结果 宫颈癌、CIN及正常宫颈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35.71%和0.00%: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66.73±12.41、37.28±11.25和6.97±4.05,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并且端粒酶阳性组PCNA表达级别高于端粒酶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端粒酶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CNA高表达与端粒酶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颅咽管瘤组织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并观察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32例釉质上皮型和33例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病例,根据各组术后复发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 测定骨桥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32例釉质上皮型组11例患者复发,33例鳞状乳头型组3例患者复发.釉质上皮型组与鳞状乳头型组间复发率和骨桥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复发组与非复发组间骨桥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咽管瘤的病理亚型和骨桥蛋白的表达与肿瘤预后及复发有关,可能预测肿瘤复发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