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V)抗腹泻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木香、清半夏,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火麻仁、薏苡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款冬花、苍耳子、白前,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浙贝母、天冬、莲须和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蓖麻油或番泻叶引起小鼠小肠性或大肠性腹泻及墨汁胃肠推进运动的平行比较。研究表明抗腹泻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其中此类药抗番泻叶性腹泻具有相当的特有性。  相似文献   

2.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Ⅱ)抗溃疡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和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薏苡仁和火麻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白前、款冬花和苍耳子,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浙贝母、天冬、莲须和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盐酸性溃疡和吲哚美辛乙醇性溃疡形成实验的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抗胃溃疡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抗胃溃疡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且具有一定的特有性。  相似文献   

3.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Ⅲ.抗炎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药厚朴、木香、砂仁、苍术、清半夏,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火麻仁、薏苡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苍耳子、白前、款冬花,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浙贝母、天冬、莲须、桑白皮等共20味,进行抗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和醋酸性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抗炎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抗炎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且具有相当的特有性  相似文献   

4.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Ⅰ)利胆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木香、苍术和清半夏、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白前、苍耳子和款冬花,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薏苡仁、火麻仁、白鲜皮和苦楝皮,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桑白皮、天冬、射干、莲须和浙贝母共20味进行利胆作用的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利胆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利胆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且较其它三类药所特有  相似文献   

5.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IV.镇痛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火麻仁、薏苡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苍耳子、白前、藁本、款冬花及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天冬、莲须、浙贝母、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小鼠扭体反应和延长热痛刺激甩尾反应潜伏期的镇痛实验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镇痛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镇痛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  相似文献   

6.
祛风湿中药镇痛抗炎的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祛风湿中药的药性理论。方法:采用药理学研究手段研究20味祛风湿中药的镇痛抗炎的药性理论。结果:4类祛风湿中药都有镇痛作用,相比较,其中舒筋活络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镇痛作用较强。祛风湿止痹痛药和辛温(热)合归脾胃经药(温经强肢肌药)镇痛作用相对较弱,然而在抗急性渗出性炎症方面,这两类药作用更强,祛风湿强筋骨药相对最弱。20味药中只有续断1味抗急性渗出性炎症作用强度等级之和为3个 ,没有达标,即其抗急性渗出性炎症的作用价值不大。5味祛风湿止痹痛药和5味祛风湿强筋骨药抗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强度全部达标,都在 以上,而在5味温经强肢肌药中却有半夏、砂仁、厚朴3味未能达标。在抗滤纸肉芽肿中,5味祛风湿强筋骨药的作用强度全部为 ,温经强肢肌药也有较强的抗肉芽肿作用。结论:镇痛抗急性渗出性炎症是这4类祛风湿中药的共同药效谱。抗佐剂性关节炎可能是祛风湿止痹痛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的共同药效之一。抗肉芽肿可能是祛风湿止痹痛药、祛风湿强筋骨药和温经强肢肌药的共同药效之一。所以辛温(热)合归脾胃经药也是可以作为温经强肢肌药融入到祛风湿类药物中,此类药的祛风湿共同药效谱包括镇痛、抗急性渗出性炎症和抗肉芽肿。舒筋活络药的祛风湿共同药效谱包括镇痛、抗急性渗出性炎症和抗佐剂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中药药性与药效的关系,组分与药效的关系,组分-药性-药效关系进行探讨,得出药性偏寒的药物更倾向于清热解毒、凉血之功,药性偏热的药物更胜止痛、祛湿、祛风、祛寒之效,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抗氧化、抗炎、对心血管、神经功能、消化功能的保护作用,生物碱类化合物大多具有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和镇痛、抗炎、舒缓平滑肌的作用等,皂苷类化合物有抗炎、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解痉挛、扩张血管、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有机酸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抗凝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挥发油具有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并得出组分和药性共同决定了药效,炮制使组分或组分配比发生改变,其药性也会受到影响,当组分和药性改变时其药效有可能出现变化。为更好地研究中药,药效与组分及组分配比和药性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在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加深对辛味药药性理论的认识,本文以现行(五版)《中药学》教材为依据,以所载155种辛味药(其中辛温(热)90种、辛寒(凉)43种、辛平22种)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9.
高良姜的温里药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明发  沈雅琴 《陕西中医》1996,17(7):324-326
通过对温里药高良姜的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有抗溃疡、抗腹泻、调节肠运动、利胆及镇痛、抗炎、抗缺氧、抗凝、抗血栓形成等作用,与中医温中散寒、温经止痛、温通血脉和回阳救逆功效相符。  相似文献   

10.
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在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加深对辛味药药性理论的认识,本文以现行(五版)《中药学》教材为依据,以所载155种辛味药(其中辛温(热)90种、辛寒(凉)43种、辛平22种)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分析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发病机制、我国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中药药理作用谱和作用机制。中药药理作用谱体现出的主要药效作用(对COVID-19治疗、抗病毒、抗炎及免疫调节等)、次要药效作用(主要靶器官保护、解热、化痰等)、一般药效作用(镇痛、活血化瘀、抗氧化等),构成了中药抗新冠病毒肺炎药理特有而又复杂的"中药药理谱云学说":即"点(多靶点)-线(多信号通路)-面(药理作用谱)-体(复杂易变的药效云)"。中药有效性评价要充分考虑中药适度调节特点、"药理谱-云作用"整合作用和患者风险收益。本文提出的中药药理"谱云"特点与药效学评价要素,对于建立适合评价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的动物模型及评价指标,为现有临床用药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加速中药临床应用转化,推动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杰  李莉  唐林  孟静岩 《河南中医》2016,(5):909-912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木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黎晓敏贾仁勇王健宋维平杨本登李明元(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荣昌632460)中药的寒凉温热药性是传统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寒病热治,热病寒治是临床用药的基本法则。关于中药药性的研究自古有之,但决定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何在,至今仍不为人知。不少研究表明,有机物质可能是中药性能和药效的物质基础。但近年来的研究已提示,中药的元素含量及比例与中药疗效、性能有密切关系。柴立等称,用补肾益精的  相似文献   

14.
款冬花抗炎及其对消化系统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款冬花为辛温入肺经的止咳平喘中药,在我们“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理论实验研究”课题中作为辛温非脾胃经一类药与之作比较,因此我们观察了其抗炎及对消化系统作用的实验。报告如下。1 材料1.1 药物与主要试剂 款冬花购自陕西省药材公司南院门中药店,经本院生药研究室鉴定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干燥花蕾,符合90年出版我国药典  相似文献   

15.
中药功效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治疗作用,中药药性是功效作用的进一步概括,功效与药性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该文提出以药性组合为基本单位,通过"药性组合-中药作用靶标-生物网络模块-功效"的研究模式,在整体层次上发现药性组合与中药功效、药效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温辛肝组合通过参与脂质代谢、血液凝固、血小板活化、血红素氧化、血小板脱粒、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生命过程来达到抗肿瘤、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和抗炎等药理药效,从而发挥其活血行气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蓬莪术的生品及醋制品均为中医临床的常用药物,抑制小鼠尾血栓形成是反映中药活血化瘀作用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炮制理论认为醋性味酸苦微温,作为辅料渗入莪术进行炮制后,可改变药物的活血化瘀作用。为此,该实验使用了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超快速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Q-TOF-MS)法建立蓬莪术生品与醋制品抑制小鼠尾血栓形成作用的谱效关系,以探讨莪术醋制后活血化瘀作用发生改变的原因。实验以蓬莪术生品与醋制品醇提物的UFLC-Q-TOF-MS图谱的峰面积及其抑制小鼠尾血栓形成药效为基础,采用OPLS-DA法对UFLC-Q-TOF-MS图谱和抑制小鼠尾血栓形成的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经Simca-P软件分析表明指纹图谱中的16,24(去氢木香内酯),3,11,22(α-脱氢姜黄烯),19[(R)-(-)-α-姜黄烯],23,10号峰对区分蓬莪术生品及醋制品贡献较大。该研究从抑制小鼠尾血栓形成的药效角度,用谱效关系的技术手段找到了导致蓬莪术生品与醋制品药效变化的指标性成分,为阐明中药在炮制前后产生活血化瘀作用变化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抗炎抗肿瘤中药的分布特征及药性特征。方法 以《中药学》中记载的481味临床常用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数据归纳及中英文数据库文献检索,筛选出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药类性味归经分析、共现分析对抗炎抗肿瘤中药药性特征进行挖掘,运用KH Coder 3.0软件将文本数据中的词频、词性、词间关系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1)共筛选出抗炎、抗肿瘤、抗炎且抗肿瘤中药分别为368味、321味和286味。(2)3组药物分布特征相似,均分布于21种药类;药性上寒凉与温热占比相当;药味以苦、甘、辛味较多;归经以肝、肺、胃、脾、肾经为主;性味组合苦寒、苦温和辛温较多。(3)可视化分析发现,3组中药属性间存在不同的聚类关系。结论 抗炎中药与抗肿瘤中药重合度高,二者存在多条可能相关的共同作用通路;炎-癌转化不同阶段可能与中药证治特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相同亲缘关系中药的性、效、用相关性,阐释中药药性与效用的科学内涵,促进中药理论的学术发展,为同属中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该文对古今本草著作进行文献研究,探讨高良姜、草豆蔻、红豆蔻及益智等4味山姜属中药在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方面的相关性。结果显示,4味山姜属中药药性方面的共性是性味辛温(热)、主归脾经和胃经;功效方面的共性是都具有温暖脾胃、止呕止泻、散寒止痛等功效;应用方面的共性是其主治都是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症。说明植物亲缘关系与药性、效用有密切关系。利用植物亲缘关系探讨中药理论、物质基础、药理效用、临床应用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不失为中药发掘、整理、研究的有效途径;藉此阐释它们的科学内涵,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甘寒归肝肾经中药药性与免疫增强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寻找归肝肾经甘寒中药有别于其他中药的共同药效。方法:以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制备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并结合体外药理实验,测定灌胃给药后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吞噬率、体外腹腔巨噬细胞(macrophage,Mф)活性及其吞噬鸡红细胞(chicken red blood cell,CRBC)的功能、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并观察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甘寒归肝肾经中药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结论: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是甘寒归肝肾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但与另3类中药比较,不具备特有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计算机编程对已构建的中药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归纳和整理了具有抗菌功效的中药,并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对这类中药的药性与药效的关联性做了系统分析,以探寻中药药性与其临床药效的对应关系,期望发现中药药性与药效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和差异性,以对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用药做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