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穴位注射联合苦参素综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自体血(自血)乙肝疫苗穴位注射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择CHC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血乙肝疫苗穴位注射联合苦参素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结束后观察肝功能及病毒的应答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持续应答(SRS)分别为47.5%和35.0%。结论:乙肝疫苗穴位注射联合苦参素治疗CHC,效果显著、方法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2.
对注射乙肝疫苗1076例免疫效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05-2006—11曾注射乙肝疫苗来我院和烟台山医院进行健康、职业查体的职工1076例,其中男910例,女166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300例不同剂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免疫水平的患者注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按0、1、6月程序,三角肌内注射,全程后6月检测表面抗体。结果:乙肝疫苗剂量大小与产生表面抗体的阳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射乙肝疫苗与年龄、性别、免疫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结果表明免疫效果与剂量大小无关,而与性别、年龄、机体免疫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对注射乙肝疫苗1076例免疫效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05-2006—11曾注射乙肝疫苗来我院和烟台山医院进行健康、职业查体的职工1076例,其中男910例,女166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婴幼儿和母亲血清HBsAb水平,观察母亲HBsAb水平对婴幼儿儿主动免疫效果的影响,探讨母源性免疫传递在增强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185例母亲和其生产的191例婴幼儿,按标准剂量和程序分别给予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②在新生儿8~48个月时,分别检测母亲和婴幼儿血清HBsAb水平③分析婴幼儿HBsAb水平与母亲体内HBsAb水平相关性。结果婴幼儿HBsAb水平与母亲体内HBsAb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可以通过母源性免疫传递,提高乙肝疫苗注射后HBsAb阳转率,提高婴幼儿乙肝疫苗注射后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孕妇应用HBIG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我们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不同阶段表面抗体浓度变化作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检和门诊及住院患者检查乙肝两对半,5项全部阴性162例,男84例,女78例,年龄4~55岁,平均27.3岁。方法分别按使用说明书注射3针国产抗乙肝疫苗(0、1、6个月)。并于第3针抗乙肝疫苗注射后的3~6个月复检。结果ELISA法17例HBsAb阴性(10.49%),即不产生保护性抗体,其余4项阴性;145例HBsAb阳性(89.51%),其中28例HBsAb、HBcAb均阳性(17.28%),其余3项阴性;11例只有HBcAb阳性,其余4项阴性(6.79oA)。结论注射抗乙肝疫苗后,24.07%HBcAb阳性是否为乙肝疫苗制备时纯度不够,或是部分人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差异所致及运输保存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乙肝疫苗复种意识与认知现状。方法对承德市5所医院不同科室615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答卷610份,感染性疾病科人员回答正确率及愿意复种乙肝疫苗人数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人员。结论我们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乙肝疫苗复种加强免疫注射预防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培训,促使他们加入到宣传乙肝疫苗复种预防乙型肝炎的队伍中来,推动承德市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笑气与穴位注射联合应用对分娩镇痛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20例产妇随机分组,观察笑气与穴位注射联合应用的镇痛效果及对孕妇的分娩方式、羊水性状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结果:笑气与穴位注射联合应用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纯笑气镇痛和单纯穴位注射镇痛,羊水污染率低于单纯笑气镇痛,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笑气辅以穴位注射可以提高镇痛效果,减轻不良反应,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穴位注射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 h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穴位注射ADSC组(治疗组)、穴位注射0.9%氯化钠注射溶液组(对照组)。治疗组取在大椎、双侧内关穴位注射PKH-26标记ADSC细胞悬液。缺血72 h后NSS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1、IGF-1R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可见PKH26标记的ADSC在海马区有表达。与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穴位注射ADSC组NSS评分显著降低(P<0.05),海马区IGF-1、IGF-1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穴位移植脂肪源性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区IGF-1和IGF-1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加强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方法维持性HD患者32例,具备正常转氨酶水平、HBsAg(-)、anti-HBs(-),于0、1、6、9月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注射结束后1-3个月检测anti-HBs滴度水平。结果 32例患者有25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78.13%。结论 HD患者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可较高比率的产生保护性抗体,且抗体滴度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2.
接种乙肝疫苗七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知乙型肝炎疫苗能预防乙肝,本文报道42例正常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前后七年的效果观察.一、试剂1.乙肝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试剂,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2.乙肝疫苗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二、对象实验和对照两组均在87年进行乙脉血清学标志检查.实验组42例HBsAg均为阴性.乙肝疫苗三针全程免疫.对照组17例乙肝血清学标志全部阴性,不注射乙肝疫苗.88年和94年均复查血清学标志.三、结果1.实验组注射疫苗前有6例HBsAb阳性(14.3%),注射疫苗后HBsAb阳性增至33例(78.5%),乙肝…  相似文献   

13.
扬州地区2010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蓉  鲁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6):1972-1973
目的 了解扬州地区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评价乙肝疫苗策略效果.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将受检者以不同的年龄、性别分组计算HBsAg的阳性率.结果 HBsAg的阳性率8.05%,41~50岁组的HBsAg的阳性率最高,达到10.38%,男性多年龄组HBsAg的阳性率高于女性且变化幅度较大.结论 年龄和性别是乙肝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注射乙肝疫苗的预防免疫在控制乙肝发挥了重大作用,乙肝的防治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情况并给予护理干预。方法2003级学生入校体检时抽血查HBsAg、HBsAb、ALT,对HBsAb阴性、ALT<25 U者按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对HBsAb阳性者加强注射一次乙肝疫苗,3年后抽血复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P>0.05),HBsAb阳性率(P<0.01)。结论HBsAg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后在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高危群体环境中学习、生活,无1例感染。  相似文献   

15.
大量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流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92%~100%可避免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后75%~80%可避免HBV感染,此类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避免HBV感染率能提高到90%~95%。但新生儿应用HBIG免疫是否会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尚未引起预防医学领域的重视。我院近年对184例出生时接种HBIG婴儿的进行血清抗-HCV检测,首次发现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发生HCV感染,为提请临床重视,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苗免疫状况,为医院进一步有效预防医务人员乙肝病毒(HB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直接询问调查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全院医务人员乙肝疫苗免疫标志物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进行调查检测分析。结果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抗-HBs阳性率38.08%,其中注射乙肝疫苗获得抗-HBs阳性率30.25%,感染获得抗-HBs阳性率7.83%;男、女医务人员注射乙肝疫苗获得抗-HBs阳性率比较,感染获得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医务人员注射乙肝疫苗获得抗-HBs阳性率24.16%,感染获得抗-HBs阳性率10.67%,而非临床医务人员则分别为40.78%和2.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职业安全防护既要有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作指导,也要有强制性的培训学习作手段;既要有制度设施的建立健全作基础,也要有完善的自我防护措施作保障。临床医务人员应是重点防护人群。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人的配偶对注射乙肝疫苗认知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玉梅 《护理研究》2004,18(11):1989-1990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人的配偶对注射乙肝疫苗的认知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50名乙型肝炎病人的配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0%配偶缺乏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的认识,41%配偶不知道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且对乙肝疫苗的正规应用缺乏了解,67%配偶对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或抗体滴度下降时要复柙不了解;经统计学分析配偶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者认知率明显低于中学及其以上者。提出应重视对配偶进行注射乙肝疫苗相关知识的教育,尤其对文化程度低的配偶更要重视乙肝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18.
1病历摘要女,出生后0.5 h,右臂接种乙肝疫苗5μg(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生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2 d后两臂均出现暗红色瘀斑,瘀斑不高出皮肤表面,随着时间延长转为暗紫色,边缘清楚。查体:一般情况尚可,两臂均见暗红色瘀斑。患儿家长自诉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和皮肤过敏史。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皆正常。诊断:皮肤过敏性紫癜。处理:局部冷敷,4周后紫癜消退。2讨论本例患儿在生后0.5 h进行乙肝疫苗的首针注射,2 d后发生过敏性紫癜,这是我们新生儿首针乙肝注射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反应,我们非常重视,按异…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途径主要包括外周静脉注射移植、冠状动脉移植以及心肌内注射移植,但存在迁移缺少靶向性,价格高昂等局限性.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穴位移植兔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血管新生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提取兔骨髓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扩增、鉴定,并标记.将5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手术组.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再随机分为3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5周后,取心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BrdU染色、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心肌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夹心酶联免疫法、RT-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榆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与结论:穴位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至梗死区,并可以在梗死区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与模型对照组及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比较,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使梗死区及周围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表达上调,诱导梗死区及周围组织血管新生,其机制是刺激心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上调.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组织中和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无上调趋势,因此推测,血管新生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未知因素诱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三阳孕妇所生婴儿6年后乙肝疫苗免疫情况。方法大二三阳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随访6年后用ELISA法检查乙肝两对半。结果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大三阳孕妇新生儿6年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90%(9/1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10%(110);接种乙肝疫苗的大三阳孕妇新生儿6年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5%(1/2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80%(16/20)。结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大大降低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