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通刮痧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加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通刮痧疗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肌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肌电图均方根值(RM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2.86%,对照组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2组MAS评分、RMS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3项指标值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2项指标值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刮痧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的...  相似文献   

3.
董宿利  付继京  杨杨 《河北中医》2023,(3):473-477+482
目的 观察上肢功能训练器结合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上肢功能训练器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单纯上肢功能训练器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侧伸腕肌群、屈腕肌群表面肌电指标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变化;对表面肌电指标与量表(FM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屈腕肌群、伸腕肌群iEMG、RMS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屈腕肌群、伸腕肌群iEMG、RMS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BI评分、FMA-UE评分正向影响屈腕肌群及伸腕肌群iEMG、RMS。对照组MBI评分正向影响屈腕肌群的RMS,屈腕肌群的RMS与FMA-UE评分未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组方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做出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和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M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改善患者的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剪切波速度(SWV),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MAS分级、患侧上肢肌群SWV、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Bobath、Rood及PNF技术对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阳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及康复科收治的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患者108例,随机分为Bobath技术组、Rood技术组、PNF技术组以及对照组各27例,四组均进行基础治疗4周,三组技术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抑制降低痉挛的康复训练,采用MAS、FMA、MBI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Bobath技术组、Rood技术组、PNF技术组肌张力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Bobath技术组、Rood技术组、PNF技术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Bobath技术、Rood技术或PNF技术都可以降低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患者的肌张力,促进偏瘫侧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ADL功能,改善预后;三种康复技术对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无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对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究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2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MAS 1~2级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软瘫期应用可提升上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会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痉挛指数评分等评估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MAS、MBI、下肢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痉挛期的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取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及Ashworth痉挛评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MBI、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痉挛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诱发电位(MEP)定位下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内科药物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MEP定位下取穴的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针(双侧顶颞前斜线)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上肢及下肢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01),对照组患者下肢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MEP定位下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减轻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予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照组仅进行与治疗组相同的上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随访时,比较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上肢Fugl-Meyer量表(FMA)评分、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时,两组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FMA评分、MB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及治疗前与随访时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能有效降低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上肢肘关节、腕关节活动度,提高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上肢智能反馈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结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以口服巴氯芬片结合常规中风后康复训练为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施以针刺督脉穴位为主的针刺治疗联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上肢功能及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根据MAS分级结果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两组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AS分级、FMA-UE及MBI评分、血清GAB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4周后对照组除MBI评分无明显改善外(P>0.05),FMA评分、MAS分级及血清GABA水平均有改善(P<0.05,P<0.01),而观察组MAS分级、FMA-UE评分、MBI评分及血清GA...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头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BrunnstromⅠ、Ⅱ期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颅重复针刺组30例,康复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支持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治疗。康复组患者进行康复科常规功能训练。康复训练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患侧肢体上下肢主、被动关节功能训练、坐位、站立平衡等身体平衡协调训练。一日一次治疗,每次治疗40分钟,一周治疗5天,共治疗20天。经颅重复针刺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头穴运动区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一日一次治疗,每次治疗30分钟,一周治疗5天,共治疗20天。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BI指数评分、NIHSS评分、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指数评分、NIHSS评分、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主动收缩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FMA)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小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值)评定,治疗前后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内比较RMS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内比较肱二头肌、腕屈肌比较RMS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内比较肱三头肌、腕伸肌比较RMS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穴运动区经颅重复针刺治疗对BrunnstromⅠ、Ⅱ期患者的患侧上肢屈肌影响大于伸肌。脑卒中急性期给予针刺和康复治疗对肢体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加快临床康复进度,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康复训练及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低频rTMS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thel日常生活指数(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联合低频rTMS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经筋针刺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效果。方法: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1例。两组均给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试验组加用经筋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上下肢FMA、MBI及MM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屈指肌群、屈腕肌群、屈肘肌群肌张力评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经筋针刺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周莉  施伟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70-1972
目的观察麦粒灸结合系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I期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麦粒灸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在针灸后接受系统康复训练。观察指标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thel指数(MBI)以及不同部位Bmnnstrom分期情况。结果实验组改善SHSAS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综合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Bmnnstrom分期比较,实验组改善肌力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粒灸结合系统康复治疗SHSASI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能更为显著地改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东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接诊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东垣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1 d及治疗结束后1 d,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使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患侧及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患侧与健侧FA比值(rFA),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结果进行CST损伤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和踝屈肌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恢刺肌筋膜触发点辅治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观察组用恢刺患侧下肢肌筋膜触发点。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踝关节背屈ROM、FMA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踝关节背屈ROM、MAS、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恢刺肌筋膜触发点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