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芍药甙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纤维化的影响,探讨芍药甙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制备肝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小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给予芍药甙组(B组、C组、D组),3组分别为予芍药甙30mg/(kg·d)、60mg/(kg·d)、120 mg/(kg·d),及感染对照组(E组)。B、C、D和E 4组小鼠均在感染后6周灌胃吡喹酮(400mg/(kg·d)×2 d)。感染后14周处死小鼠取血及肝脏、用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而积及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B、C、D组与阳性对照组E组相比.TGF-β1、Ⅰ和Ⅲ型胶原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而且随芍药甙给药浓度增加,B组、C组、D组TGF-β1、Ⅰ和Ⅲ型胶原表达水平逐渐减少。结论在吡喹酮杀虫处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芍药甙,可通过减少肝组织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减少肝虫卵肉芽肿形成,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对血吸虫病小鼠早期肝纤维化形成有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湖北海棠叶总黄酮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未感染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昆明小鼠分成A~F6组。即未感染空白对照组(A)、模型组(B)、复方鳖甲软肝片阳性组(C)、湖北海棠叶总黄酮治疗高剂量[114mg(/kgd)]组(D)、中剂量[57mg(/kgd)]组(E)、低剂量[28.5mg(/kgd)]组(F),每组10只。感染后第42天,C、D、E、F组均用吡喹酮驱虫治疗,500mg/(kgd)2日疗法,之后各组开始灌胃给药持续治疗60d,A组和B组生理盐水灌胃对照。实验结束处死小鼠,留取肝脏组织和血清,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含量,计算肝体指数,测定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苏木素伊红和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变性、虫卵肉芽肿与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结果与A组相比,B、C、D、E、F组小鼠肝脏有明显虫卵肉芽肿形成、胶原沉积与肝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肝细胞炎性损伤坏死。血清中ALT、AST、HA和肝组织中HY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B组相比,湖北海棠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ALT、AST、HA和HYP含量及肝体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坏死与胶原沉积明显减轻,虫卵肉芽肿面积减小。结论湖北海棠叶总黄酮具有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桑黄醇提多糖(PPI)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氧化应激、肝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玻片贴腹感染法建立日本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设健康对照组(A组)、感染对照组(B组)、PPI单独治疗组(C组)、吡喹酮单独治疗组(D组)和PPI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E组),每组各10只小鼠;除A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小鼠感染(30 ± 2)条尾蚴。自感染后42 d开始,D、E组小鼠灌胃给予500 mg/kg吡喹酮,连续2 d;C、E组给予400 mg/kg PPI灌胃,连续给药30 d。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小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但未予治疗小鼠出现典型血吸虫病肝病病理改变,PPI干预后能有效减轻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及胶原沉积。血吸虫病肝病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加剧,诱导了氧化应激,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GSH和各种抗氧化酶含量下降。与B组相比,PPI治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提高了GSH含量,恢复了抗氧化酶活性。此外,PPI治疗可抑制TGF?β信号通路,提升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PPI在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和Gsta4基因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和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桑黄醇提多糖(PPI)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氧化应激、肝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玻片贴腹感染法建立日本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设健康对照组(A组)、感染对照组(B组)、PPI单独治疗组(C组)、吡喹酮单独治疗组(D组)和PPI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E组),每组各10只小鼠;除A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小鼠感染(30 ± 2)条尾蚴。自感染后42 d开始,D、E组小鼠灌胃给予500 mg/kg吡喹酮,连续2 d;C、E组给予400 mg/kg PPI灌胃,连续给药30 d。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小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但未予治疗小鼠出现典型血吸虫病肝病病理改变,PPI干预后能有效减轻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及胶原沉积。血吸虫病肝病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加剧,诱导了氧化应激,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GSH和各种抗氧化酶含量下降。与B组相比,PPI治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提高了GSH含量,恢复了抗氧化酶活性。此外,PPI治疗可抑制TGF?β信号通路,提升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PPI在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和Gsta4基因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和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A~E5组,A组不感染血吸虫尾蚴,为正常对照组;B、C、D、E4组小鼠感染尾蚴后6周以吡喹酮灌胃杀虫,剂量为400mg/(kg·d),连续2d。B、C、D3组杀虫后给予芍药苷,剂量分别为30、60、120mg/(kg·d)),E组不给芍药苷,为感染对照组。5组小鼠均在芍药苷给药8周后处死,取血及肝脏。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TGF和PDG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芍药苷高剂量的D组与感染对照E组相比,肝组织中CTGF和PDGF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血清中TNF-α水平也明显下降(P均〈0.05);而中、低剂量B组和C组的CTGF、PDGF和TNF-α水平亦较E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芍药苷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吡喹酮杀虫处理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剂量芍药苷,可通过减少肝组织CTGF和PDGF蛋白表达,降低血清中TNF-α水平,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吡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300mg/(kg.d),连续3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75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 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毗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ld起灌服吡喹酮300 mg/(kg.d),连续3 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ld起灌服吡喹酮75 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 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叱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STAT4或STAT6缺陷对日本血吸虫发育生殖及宿主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设正常BALB/cJ小鼠及遗传背景相同的STAT4-/-、STAT6-/-小鼠3组,每组10只,每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于感染后第42天剖杀小鼠,收集虫体,计数总虫荷及雌、雄虫荷;另取小鼠肝组织,计数肝内虫卵;制作肝组织切片,观察虫卵肉芽肿病理学变化,测量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结果 STAT4-/-和STAT6-/-小鼠体内总虫荷、雌雄虫配对数及肝组织中每对虫体平均产卵数与正常BALB/cJ小鼠无明显差异(P均〉0.05)。STAT6-/-小鼠肝脏中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为(213.3±68.6)μm,与感染组BALB/cJ小鼠(319.5±71.9)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虫卵肉芽肿较不典型、纤维化较不明显。STAT4-/-小鼠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及其病理学改变与正常BALB/cJ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STAT4或STAT6缺陷对日本血吸虫发育生殖无明显影响。STAT6缺陷不利于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纤维化,STAT4缺陷对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芪总苷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芪总苷(AST)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和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ICR小鼠制作肝纤维化动物模型,5 wk末随机分为:AST高剂量组20 mg/(kg·d)、AST低剂量组10 mg/(kg·d)、阳性药护肝片组540 mg/(kg·d)和模型对照组,各组均于感染40 d后,吡喹酮杀虫2 d 500mg/(kg·d).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30只.感染后6、10和14 wk每组随机处死10只,观察肝脏指数,应用HE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小鼠虫卵结节大小及纤维化程度;构建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虫卵结节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感染后10、14 wk, AST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肝组织中血吸虫虫卵结节显著缩小,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MOD)明显减低(10 wk: 0.093±0.002、0.084±0.003 vs 0.134±0.004,P<0.01;0.074±0.002、0.104±0.005 vs 0.146±0.008,P<0.05;14 wk: 0.099±0.004、0.095±0.004 vs 0.141±0.007,P<0.01;0.070±0.003、0.077±0.003 vs 0.101±0.004,P<0.05).感染10 wk,AST高、低剂量组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AST通过抑制虫卵结节、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发挥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亚洲日月蛤多糖的分子特性,探讨其在干预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并纯化亚洲日月蛤多糖,采用凝胶排阻法对其分子量进行测定,应用PMP柱前衍生法对其单糖组成进行检测。取5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小鼠。A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B、C、D、E组小鼠分别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30 ± 2)条/只;饲养第8周末,C、D、E组小鼠分别给予多糖、吡喹酮及多糖 + 吡喹酮治疗,B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第16周末,收集小鼠肝脏及血清,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及肝纤维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13水平。结果 亚洲日月蛤多糖相对分子量为11.7 kDa,其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组成。C、D组和E组小鼠血清IFN?γ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F = 63.525,P < 0.01),C、D组和E组小鼠血清IL?13浓度显著低于B组(F = 99.788,P < 0.01)。HE染色显示,B、C、D、E组小鼠肝组织均见不同程度虫卵结节和纤维化改变,A组小鼠肝脏正常,E组虫卵结节较B组少(c2 = 7.875,P < 0.05)。结论 亚洲日月蛤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作用,与吡喹酮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感染鼠树突状细胞(DC)亚群,探讨DC亚群在抑制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用CD8α和CD11c磁珠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感染鼠DC亚群,分别获得CD8α-CD11c+DC和CD8α+CD11c+DC。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健康对照组,CD8α-DC/OVA组(B组)为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感染鼠DCCD8α-CD11c+亚群并诱发过敏性哮喘组,CD8α+DC/OVA组(C组)为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感染鼠DC CD8α+CD11c+亚群并诱发过敏性哮喘组,OVA组(D组)为单纯诱发过敏性哮喘组。B、C两组小鼠分别经尾静脉过继转移5×105 DC亚群,1h后B、C和D组均开始诱发哮喘。4周后处死小鼠,取左肺做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症变化,检测肺组织CCL2表达情况。结果与C组和D组比较,B组肺部炎症显著减轻,按照Underwood标准,A、B、C和D等4组总评分分别为0、7.67±2.34、11.17±1.47和11.75±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小鼠肺组织CCL2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0327±0.0154、0.3967±0.0250、0.5274±0.0281和0.5631±0.0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鼠CD8α-CD11c+DC亚群对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CCL2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芍药苷(paeoniflorin)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 探索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 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小鼠, 制成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 模型组 (A组) (15只), 吡喹酮治疗前 (B组)、 治疗同时(C组)及治疗后(D组)给予芍药苷组(各45只)。其中后3组又各分为低剂量组 [芍药苷30 mg/(kg·d) ×30 d]、高剂量组 [芍药苷120 mg/(kg·d) ×30 d]及对照组 (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2 ml×30 d)。B组感染后第12 天起、 C及D组分别于感染后第42 及72天起, 灌胃芍药苷或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B、 C和D等3组均于感染后第42 天起灌胃吡喹酮 [500 mg/(kg·d)×2 d]。感染后第102天处死取血及肝脏。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 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 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价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ColⅠ)表达情况。 结果 B组HA水平, 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F=9.429, P值均<0.01); 肉芽肿面积及肝纤维化程度, 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F=862.540、 F=29.738, P值均<0.01); α-SMA阳性细胞表达强度(F=12.323, P值均<0.01)、 TGF-β1表达强度 (F=148.990, P值均<0.01)、 ColⅠ含量 (F=180.881, P值均<0.01),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C组及D组各项检测数据与其相应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吡喹酮治疗前给予芍药苷, 能明显降低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 减少肝组织TGF-β1、 α-SM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免疫小鼠CD11c+CD8α-树突状细胞(DC)亚群对卵清白蛋白(OVA)诱发的过敏性哮喘的抑制作用。方法 BALB/c小鼠经腹腔及足垫注射SEA 50μg/只,每周1次,共4次。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分离小鼠脾CD11c+CD8α+DC与CD11c+CD8α-DC亚群。另取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健康对照组,B组为OVA致敏单纯哮喘组,C组为过继转移SEA免疫CD11c+CD8α+DC组,D组为过继转移SEA免疫CD11c+CD8α-DC组。C、D组小鼠分别经尾静脉过继转移5×105个CD11c+CD8α+DC和5×105个CD11c+CD8α-DC,1h后B、C、D组小鼠同时用OVA诱发哮喘,4周后剖杀,取肺组织,做病理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部炎症变化。结果 A组小鼠肺组织无炎症反应;B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广泛且严重,在支气管及肺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仍较明显;D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较B、C组显著减轻,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4组小鼠按照Underwood标准进行病理评分,总分分别为0、14.00±1.00、12.33±0.58和7.2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SEA免疫小鼠CD11c+CD8α-DC亚群对过敏性哮喘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核糖体蛋白SjRPS4、SjRPL7DNA疫苗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大量制备pcD-NA3.0/SjRPS4和pcDNA3.0/SjRPL7质粒DNA疫苗,昆明小鼠40只,随机均分为A、B、C和D组,A组为生理盐水(NS)组,每次肌肉注射100μL生理盐水;B组每只小鼠的股四头肌注射100μgpcDNA3.0裸质粒DNA;C组为pcDNA3.0/SjRPS4真核重组质粒组,每次肌肉注射质粒100μg/100μL;D组为pcDNA3.0/SjRPL7真核重组质粒组,每次肌肉注射质粒100μg/100μL。每隔2w同量加强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第2w测定免疫各组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后,经小鼠腹部皮肤人工感染2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第42d处死小鼠,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与NS对照组比较,pcDNA3.0/SjRPS4和pcDNA3.0/SjRPL7免疫组小鼠均获得了较显著的减虫率、肝减卵率、肠减卵率、每雌子宫减卵率。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cDNA3.0/SjRPS4和pcDNA3.0/SjRPL7DNA疫苗对小鼠均有较强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磊  高人焘 《肝脏》2014,(12):934-936
目的:建立日本血吸虫重叠 HBV 感染小鼠模型,观察其生物学表现。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6~8周龄雌性 BALB/cJ 小鼠,8周后,通过高压尾静脉注射 B 基因型 HBV 可复制性克隆,分别在注射后第3、7天,检测血清HBV DNA、HBsAg、HBeAg、ALT、透明质酸(HA)水平;检测 HBcAg 在肝细胞内表达情况和虫卵肉芽肿形成情况。比较重叠感染相关生物学指标和单独感染组的不同。结果重叠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内可见 HBcAg 在虫卵肉芽肿周围肝细胞内表达;可以正常分泌 HBsAg 和 HBeAg 以及子代病毒;其血清 ALT 水平低于 HBV 感染组,高于血吸虫感染组;HA 含量相对明显升高。结论成功建立了日本血吸虫重叠 HBV 感染小鼠模型,为后续研究此类重叠感染提供了良好的小动物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48只随机均分4组, 于小鼠耳廓分别注射细胞悬液(浓度1×106/ml)0.2 ml, A组注射Sj26基因转染的DC、B组注射质粒pcDNA3转染的DC、 C组注射未处理的DC, D组注射RPMI-1640。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2条尾蚴。分别于免疫前、末次免疫后第 2 周以及攻击感染后第 6 周采血, 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清特异性抗Sj26 IgG抗体,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噻唑蓝法(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A组血清IgG抗体水平(吸光度A491值),免疫后(A491=0.117)显著高于免疫前(A491=0.049)(t=2.73,P<0.05),也显著高于B组(A491=0.061)和C组(A491=0.058)(t值为2.48和2.56,P<0.05)。A组血清能特异识别血吸虫成虫抗原Mr 26 000蛋白。血清IL-4水平,各组免疫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IFN-γ水平,A组血清免疫后为(101.4±4.9)pg/ml, 明显高于免疫前的(15.0±1.9) pg/ml(t=5.80,P<0.01),亦高于免疫后的B组(40.1±3.1) pg/ml和C组(35.6±1.2) pg/ml (t值为3.98和4.13,P<0.01)。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171.2 pg/ml)显著高于 D组(91.0 pg/ml)(t=4.25,P<0.01)。 经SE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70.8 pg/ml)显著高于D组(49.7 pg/ml)(t=2.83,P<0.01)。经ConA刺激诱生的IL-4水平,A组(79.7 pg/ml)明显低于D组(125.2 pg/ml)(t=4.40, P<0.01)。经SEA刺激诱生的IL-4,A组(50.7 pg/ml)明显低于D组(70.5 pg/ml)(t=2.62,P<0.05)。A组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的刺激指数分别为4.1和2.82,均高于其他各组(与D组比较,t=3.20, P<0.01和t=2.15,P<0.05)。 结论 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小鼠主要诱导Th1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