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测定氟尿嘧啶洗剂中氟尿嘧啶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83%,方法精密度RSD=0.11%。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氟尿嘧啶洗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詹菊华  曾凡波  张玉红 《医药导报》2005,24(10):939-939
目的建立氟尿嘧啶栓剂中氟尿嘧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尿嘧啶栓剂中氟尿嘧啶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20%,RSD=1.1%。结论该法快速、准确,可作为氟尿嘧啶栓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氟尿嘧啶乳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焱  柳涌 《华西药学杂志》2001,16(5):394-394
研制氟尿嘧啶乳剂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65nm处测定其含量。  相似文献   

4.
吴伟  陆彬 《中国药师》1999,(2):57-59
二氯甲烷-无水乙醇混合溶剂溶解聚丙交酯微球,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氟尿嘧啶或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以一阶导数光谱5-氟尿嘧啶277nm和醋酸地塞米松266nm波长处的零谷距作为定量指标,线性关系良好,测定方法简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氟尿嘧啶与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的配伍情况进行考查。方法:观察配伍后外观变化,考察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及生理盐水朽伍后稳定性,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氟尿嘧啶与阿霉素配伍后溶液颜色加深,并伴有分层现象。氟尿嘧啶与丝裂霉素配伍后外观未见有改变。与初浓度比较,氟尿嘧啶与丝裂霉素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室温8h内两者含量下降均小于105。结论:氟尿嘧啶不宜与阿霉素配伍使用,而氟尿嘧啶与丝裂霉素在实验条件下配伍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5-氟尿嘧啶-蛇葡萄素复方脂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5-氟尿嘧啶-蛇葡萄素复方脂质体并建立同时测定2种药物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5-氟尿嘧啶和蛇葡萄素的测定条件。比较几种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确定最优制备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进行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氟尿嘧啶和蛇葡萄素,2种药物的加样回收率均在99%~102%之间。以薄膜分散超声法为制备方法,以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设计优选出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主药∶卵磷脂=1∶20,卵磷脂∶胆固醇=4∶1,磷脂浓度50 g.L 1;维生素E的用量为5%,磷酸盐缓冲溶液pH为7.4。5-氟尿嘧啶和蛇葡萄素的包封率分别为(44.79±1.55)%和(75.47±0.91)%(n=3);复方脂质体的粒径为(142±3.6)nm。5-氟尿嘧啶和蛇葡萄素的体外12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3.05%和60.24%。结论将5-氟尿嘧啶和蛇葡萄素同时包封于脂质体制备成复方脂质体,所采用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重复性好,包封率较高。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可同时测定复方脂质体中的5-氟尿嘧啶和蛇葡萄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氟尿嘧啶与6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注射液与6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将氟尿嘧啶注射液按临床常规剂量分别加入6种常用输液中,放置在室温(25℃)、37℃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混合液中氟尿嘧啶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性状,并测定pH值。结果在室温(25℃)、37℃条件下,72h内配伍液的外观澄明、无色变及沉淀,pH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与6种常用输液配伍后的混合液在72h内较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氟尿嘧啶氯化钠注射液 ,建立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拟定处方组成与制备工艺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中的吸收系数法测定氟尿嘧啶含量 ,容量法测定氯化钠含量 ;影响因素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该制剂质量可控 ;影响因素试验系取该注射液在光照、低温及高温条件下 5 d及 10 d的样品与 0 d比较 ,该注射液的外观性状、p H值、澄明度及氟尿嘧啶和氯化钠含量等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制剂处方合理 ,制备工艺可行 ,含量测定方法准确 ,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吴伟  陆彬 《华西药学杂志》1999,14(4):266-270
用等吸收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喷雾干燥牛血清白蛋白微球中地塞米松磷酸钠和 5氟尿嘧啶的含量。回收率及重现性均好。方法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10.
氟尿嘧啶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在不同温度(25℃,37℃)条件下,氟尿嘧喧注射液在5种不同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将氟尿嘧啶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放置不同温度(25℃,37℃)条件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混合液中氟尿嘧啶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性状,测定pH值。结果:不同温度(25℃,37℃)条件下,氟尿嘧啶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的配伍液在12h内性性、pH值和氟尿嘧啶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可与上述5种常用输液配伍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1.
恩丹西酮注射液与顺铂、氟尿嘧啶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室温下8h内,恩丹西酮注射液与2种抗癌药物(顺铂,氟尿嘧啶)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8h内不同时间恩丹西酮注射液与2种抗癌药物的含量及吸收曲线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外观并测定pH值。最后观察混合后的注射液薄层色谱情况。结果:在室温条件下恩丹西酮与顺铂,氟尿嘧啶在0-8h内含量,pH值均无明显变化,薄色谱未见杂斑。恩丹西酮与顺铂配伍外观无变化,但与氟尿嘧啶的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微量泵持续给药时,0~72h内的药物稳定性,为临床合理配制5-氟尿嘧啶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5-氟尿嘧啶不同的剂量溶于相同的5%葡萄糖溶液中,分别取这两种配置后0、2、4、8、12、16、20、24、32、40、48、56、64、72h的5-氟尿嘧啶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配制后不同浓度的5-氟尿嘧啶溶液,在0~72h内溶液的相对标准偏差大于2.0%,含量无明显差别。结论临床上稀释配制5-氟尿嘧啶72h内,给予持续泵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5-氟尿嘧啶持续泵入一次性药物配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祛白灵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祛白灵凝胶中氟尿嘧啶与盐酸达克罗宁的含量。选定氟尿嘧啶的测定波长为265nm,参比波长为295nm,盐酸达克罗宁的测定波长为282nm,参比波长为245nm。结果:相关系数均为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1%和100.6%。RSD为1.4%和1.3%。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4.
复方氟尿嘧啶乳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方氟尿嘧啶乳膏的制备,质量标准及治疗增生型和混合型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适宜的乳化剂,制成O/W型乳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乳膏中5-FU含量,设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该乳膏性质稳定,对增生型和混合型外阴白色病变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5-FU乳膏组方合理,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苯海拉明片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苯海拉明(下文简称本品)片的含量,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为消除赋形剂的干扰吸收,本文采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该法操作简便,精密度较好。  相似文献   

16.
张平  王昕 《天津药学》1997,9(4):11-12
在室温下,通过紫上分光光度法考察氟尿嘧啶注射液在七种不同输液中9h内的稳定性,溶液外观及pH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尿嘧啶栓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氟尿嘧啶栓剂中氟尿嘧啶(5-FU)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平均回收率100.20%,RSD=1.1%。  相似文献   

18.
呋麻滴鼻液是医院五官科的常用制剂,处方中含有呋喃西林及盐酸麻黄碱。两种成份的含量测定,呋喃西林一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而盐酸麻黄碱由于其最大吸收波长处呋喃西林也有吸收,故造成干扰而不能直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资料采用旋光法[1]、比色法[2]、中和法[3]及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4、5]。其中旋光法、比色法及中和法误差较大,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要通过计算,也较麻烦,故本文采用一阶导数法在217nm波长处测定盐酸麻黄碱含量(此波长处呋喃西林无干扰)。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且可在同一仪器上测定两个组分的…  相似文献   

19.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含量罗俊芳(新疆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乌鲁木齐830028)盐酸普鲁卡因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文献报道中有永停滴定法、重氮化法、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采用UV法直接测定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其分解产物对氨基苯甲酸...  相似文献   

20.
氟尿嘧啶与8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能明  方罗  吴烨芳 《医药导报》2005,24(4):343-345
目的考察氟尿嘧啶注射液与8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将氟尿嘧啶注射液按临床常规剂量加入8种常用输液中,放置在不同温度(25,35℃)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点输液中氟尿嘧啶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性状、pH值、紫外吸收光谱和色谱的变化。结果不同温度条件下,氟尿嘧啶与8种常用输液的配伍溶液在240 h内性状、pH值(RSD<2%)、氟尿嘧啶的含量(RSD<2%)、紫外吸收光谱和色谱无明显变化。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与8种常用输液的配伍液在240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