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生理上直立脊柱的矢状位平衡能够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维持椎体间对齐,颈椎功能紊乱及颈椎终板负荷过重会出现颈椎疾病。近年来研究中衡量颈椎矢状位平衡常用的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胸1倾斜角、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脊柱-颅角、颈部斜率、胸廓入口角以及胸1倾斜角减颈椎前凸。各参数间存在相互关联:胸廓入口角近似等于颈部斜率与胸1倾斜角之和,胸1倾斜角、颈椎前凸分别与脊柱-颅角呈负相关;颈椎前凸、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分别与胸1倾斜角呈正相关。另外,有研究发现,腰椎前凸减胸椎后凸(LL-TK)是颈椎曲度(CC)的独立影响因子,二者存在如下关系:CC=10-(LL-TK)/2。通过测量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可以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预后,目前常用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颈椎前凸,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及胸1倾斜角;无症状人群颈椎参数不仅与年龄、性别相关,可能还与种族相关,此外,体位变化也会对部分颈椎参数产生影响;最近的研究强调了对脊柱排列进行更全面评估的重要性,胸1指数与第2颈椎-骨盆倾斜角可以反映颈椎与脊柱整体的关系;理解胸腰椎区域和全脊柱排列对颈椎畸形的影响,以及矫形手术方案的标准化设计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亚洲黄种人群颈椎矢状位曲度及其与全脊柱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分析对132名成人无症状志愿者进行研究,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及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0-C2角(Occiput-C2 angle)、C2-C7角(C2-C7 angle)、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头部重心(center gravity of head,CGH)~C7 SVA(CGH-C7 SVA)、C2-CGH SVA,和胸椎矢状位参数:T1倾斜角(T1 slope)、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脊柱-骨盆的方向性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全脊柱矢状位参数:脊柱骶骨角(spinal sacral angle,SSA)、C7-S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C7-S1 SVA)。使用Toyama等颈椎矢状位序列分型方法将所有志愿者分为三组:前凸组,后凸组,变直或鹅颈畸形组,并比较三组人群各参数间差异。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单因素ANOVA分析相关数据。结果:C0-C2角的平均值是15.13°±6.69°,C2-C7角的平均值是12.03°±7.64°。C2-C7 SVA平均值是18.67±7.96mm,CGH-C7 SVA的平均值是22.95±12.18mm,CGH-C2 SVA的平均值是7.08±5.38mm,T1 slope平均值是26.33°±7.01°。三组志愿者中,前凸组共43名(占32.6%),变直或鹅颈畸形组共74名(占56.1%),后凸组15名(占113%)。C2-C7角与T1 slope(r=0.422)相关,T1 slope与TK(r=0.434)、TK与LL(r=0.574),LL与SS(r=0.459),SS与PI(r=0.727)相关。三种志愿者中C2-C7角,CGH-C7SVA,Tl slope,TK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部分无症状成人亦存在颈椎的变直或鹅颈畸形甚至后凸改变。颈椎后凸表现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局部问题而非整体脊柱骨盆参数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上颈椎序列参数,探讨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在维持前视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就诊的196例AIS患者,排除其中资料不全者、接受过治疗者、患有影响脊柱序列疾病者以及上胸段脊柱侧凸累及颈段者,共有10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6例,女77例,年龄10~17岁(14.66±2.31岁)。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ervical Cobb angle,CCA)、C0-C2角(occiput-C2 angle)、C1-C2角(C1-C2 angle)、硬腭-C2角(palatum-C2 angle)、C2椎体轮廓线(C2 vertebra contour angle)、C1-C7矢状面轴向距离(C1-C7 SVA)、T2倾斜角(T2 sagittal tilt)。根据Lenke胸椎修正分型(修正+、修正N、修正-)将患者分为(+)、N、(-)3组,比较各组间参数的差异性以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颈椎Cobb角10.29°±8.65°;C0-C2角13.86°±8.33°;C1-C2角25.61°±9.17°;硬腭-C2角12.06°±8.91°;C2椎体轮廓线98.43°±6.75°;C1-C7矢状面轴向距离28.41±10.69mm;T2倾斜角10.73°±8.11°。在Lenke胸椎修正分组中颈椎Cobb角及T2倾斜角在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0-C2角、C1-C2角、C1-C7矢状面轴向距离、硬腭-C2角相互之间有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AIS患者的T2倾斜角很大程度上受到T5~T12后凸的影响。当AIS患者的颈椎在矢状位发生位移减少时,机体可通过减小C1-C2角来维持前视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中融合节段数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326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岁,平均56岁。融合节段:单节段69例,双节段85例,三节段90例,四节段82例。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比较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C_(0~2) Cobb角、C_(2~7) Cobb角、C_(2~7)矢状垂直距离(C_(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7) SVA)、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C7矢状位平衡(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 SVA)、T_1骨盆角(T_1 pelvic angle,TPA)。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手术前后LL、PI、SS、C7 SVA及TPA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ACDF术后下腰段脊柱-骨盆拟合关系变化。结果 32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物在位,无脊髓神经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术后12个月JOA及颈椎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双上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术前颈椎VAS评分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组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节段、三节段及四节段融合组C_(0~2) Cobb角、C_(2~7) Cobb角、C_(2-7)SVA、T_1S、TIA、C7 SVA及TPA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4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C_(0~2) Cobb角、C_(2~7)Cobb角、T_1S、C7 SVA及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双节段、三节段、四节段融合组的C7 SVA及TPA改变量均显著大于单节段融合组(P0.05);双节段、三节段、四节段融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组PI与LL、SS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生理状态下腰椎与骨盆正常拟合关系,而且ACDF不能改变这一特定关系;单节段融合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变化,而双节段及多节段融合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对于三关节复合体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尚无统一认识。多数学者对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前两者与脊柱矢状面平衡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维持及代偿机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研究现状、下腰椎三关节复合体退变影像学表现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对于在脊柱疾病治疗过程中怎样预防矢状位失衡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代偿性改变及其与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自2010年1月-2016年1月,行后路矫形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03例,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年的脊柱全长站立侧位片上矢状面相关参数:C_(1-2)颈椎前凸(UCL)、C_(3-7)颈椎前凸(LCL)、颌眉角(CVBA)、C_(2-7)矢状垂直轴(SVA)、T_1倾斜角(T_1S)、胸廓入口角(TIA)、T_(5-12)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并应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腰椎矫形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发生显著改变(P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LL的改变与LCL、CL及C_2-C_7 SVA、TIA及C_7-S1 SVA等颈椎矢状面参数的继发性改变密切相关(P0. 0001,r0. 5),且上述改变与NDI评分的改善相关。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矫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发生明显代偿性改变,且整体矢状面参数的代偿改变越趋向正常范围,患者远期从矫形手术中获益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不稳定Hangman骨折行C_(2、3)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的矢状面形态。方法对自2011-03—2015-02在本院接受C_(2、3)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且有完整术后随访资料的1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C_(2、3)局部后凸角(LK)、C_2椎体前移距离、上颈椎角(C0~2)、下颈椎角(C_2~7)、颈椎矢状面平衡(C_2~7SVA)。结果 19例术后平均随访10(6~24)个月。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术后仅1例ASIA C级,脊髓及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LK、C_2椎体前移距离、上颈椎角、下颈椎角、C_2~7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_(2、3)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矫正不稳定Hangman骨折后C_2成角及前移,恢复颈椎局部及整体矢状面平衡,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矢状面平衡。[方法]对2012年7月~2017年6月手术矫正的重度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前路手术13例,前后联合手术5例。采用VAS、NDI和JOA评分,以及颈椎后凸Cobb角(RKA)、C2~C7角、C0~C2角、C7倾斜角、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和颈椎后凸指数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24~36个月,平均(27.33±5.5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颈部外观畸形均有明显改善,颈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VAS、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术后颈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41.84°,矫正率80.98%,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7.31%。术后及末次随访C2~C7角和C0~C2角以及颈椎后凸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C7倾斜角和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患者均达到椎间植骨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结论]采用前路手术或前后联合手术矫治青少年重度颈椎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能够显著改善颈椎后凸畸形及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因脊髓性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症并接受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前路组,n=53)或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路组,n=47)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_(2~7) Cobb角、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T_1倾斜角(T_1-slope)的变化,分析不同术式术后患者矢状位平衡的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25.5±3.2)个月。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_(2~7) Cobb角、SVA、T_1-slop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C_(2~7) Cobb角、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中,术前高T_1-slope患者与低T_1-slope患者术后颈椎后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中,高T_1-slope患者颈椎后凸发生率显著高于低T_1-slop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对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优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当术前患者T1-slope较高时,为减少术后矢状位平衡失代偿,可尽量选择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会导致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造成严重的临床症状。由于颈椎的灵活性,仅通过某一颈椎矢状面参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具有说服力。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成角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男38例,女37例,年龄60~67岁,平均(64.2±2.1)岁。根据C2-C7 Cobb角测量数据分为两组。评价影像学结果,Jackson应力切线法测量的颈椎生理曲度、颈部倾斜、T1斜度、胸廓入口角、C2-C7矢状面垂直轴、C7斜度、责任椎间隙的活动度、高度和角度。结果:在颈椎矢状面参数中,除胸廓入口角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其他参数和C2-C7 Cobb角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T1斜度与C2-C7 Cobb角的相关性最强。C4/5、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与C2-C7 Cobb角显著相关。但在C3/4节段,只有椎间成角随C2-C7 Cobb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颈椎矢状面各参数是衡量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参考数据,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均影响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评估颈椎正常弯曲度时,除胸廓入口角,其他颈椎矢状面参数与C2-C7 Cobb角相当;但椎间成角比椎间高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