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水平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36例老年ACS患者为研究组,根据冠脉CT分为软斑块51例、混合斑块42例、硬斑块43例,同期46例冠脉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LOX-1水平,Pearson分析老年ACS患者血清LOX-1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LOX-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硬斑块患者LOX-1水平最高,软斑块患者最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ACS患者血清LOX-1水平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524,P<0.05)。结论老年ACS患者血清LOX-1水平升高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血清LOX-1可作为ACS及斑块稳定性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中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2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血清LOX-1、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组患者血清LOX-1、MMP-9水平高于SA组(均P<0.05)及对照组(均P<0.01);SA组患者血清LOX-1、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ACS患者治疗2周后LOX-1、MMP-9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②LOX-1、MMP-9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分别为0.786、0.7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血清LOX-1、MMP-9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可作为斑块不稳定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1(LOX-1)表达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辛伐他汀20mg/晚,B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辛伐他汀60mg/晚,入院后次日及1周后采血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LOX-1的表达,观察入院后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小板LOX-1水平均有明显下降,B组下降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1±0.65∶2.61±0.51,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明显下降,B组降低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11.1∶29.4±7.7,P<0.05)。B组较A组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更低。结论:早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ACS患者短期内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这可能与抑制血小板LOX-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mRNA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间的关系.方法 分离8例ACS、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及8例对照(C)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总RNA,扩增目的 基因LOX-1mRNA.结果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与C组比较增加(P<0.05),且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与C组比较亦增高(P<0.05);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与血清ox-LDL浓度呈正相关(r=0.527,P=0.008);而与冠脉狭窄积分无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增加,可能参与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测定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在诊断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合并肺部细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AECOPD患者的血清sTREM-1水平,并将sTREM-1水平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ECOPD在细菌感染组血清sTREM-1水平明显高于无细菌感染组(P均0.05)。根据ROC曲线,sTREM-1曲线下面积为0.930,95%可信区间为0.840~1.020,诊断效能好。且与CPIS评分呈正相关(r=0.246,P0.05)。结论早期测定血清sTREM-1水平对AECOPD患者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以为病情或感染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与常规肌钙蛋白T(cTnT)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拟诊ACS患者215例,依据诊断分为AMI组5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3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CHD)组53例。入院即刻测定血清cTnT、hs-cTnT水平。应用ROC曲线比较hs-cTnT、常规cTnT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组血清hs-cTnT和常规cTnT均高于UAP组和非CHD组(P<0.05)。hs-cTnT与常规cTnT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0.880(P=0.000);hs-cTnT敏感性为88.1%,特异性为84.6%,cTnT分别为76.3%、99.4%。hs-cTnT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P>0.05)。结论 ACS患者中,hs-cTnT对早期诊断AMI可能较常规cTnT更敏感,可尽早检测出更多的AMI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全血孕激素受体膜成分(PGRMC)1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乳腺癌患者45例为乳腺癌组;良性肿瘤患者45例为良性组;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病历资料,统计乳腺癌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转移)。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组当日血清EGFR和全血PGRMC1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血清EGFR检测、全血PGRMC1检测和二者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EGFR水平和全血PGRMC1水平与患者肿瘤直径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EGFR水平和全血PGRMC1水平随TNM分期的升高而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清EGFR水平和全血PGRMC1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转移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组血清EGFR和全血PGRMC1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2=0.343 3)。血清EGFR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全血PGRMC1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AUC为0.871,而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AUC为0.936。结论 EGFR和PGRMC1在乳腺癌患者血液中表达显著上调,且与肿瘤TNM分期和肿瘤是否转移显著相关,检测EGFR和PGRMC1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检测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试验)间接测定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50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MA水平,比较ACS组患者胸痛发作后3h内血清ACB值,并与SAP组、对照组患者血清ACB值的差异;比较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CB值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获得识别急性心肌缺血的最佳ACB值截断值。结果:ACS患者胸痛发作后3h内血清ACB值为(79.62±9.20)U/ml,明显低于SAP组(90.88±7.05)U/ml和对照组(99.52±3.62)U/ml,P<0.01;UA患者胸痛发作后3h内ACB值为(88.90±8.63)U/ml,与AMI患者(79.48±11.06)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得出早期识别急性心肌缺血的ACB值截断值为83U/ml,以此值诊断急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74%,特异性为86%。结论:IMA是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生物标记物,但不是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20例]、2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LOX-1、MMP-9、TIMP-1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外周血清LOX-1、MMP-9、TIMP-1、MMP-9/TIMP-1水平均高于SAP组及对照组;SAP组患者外周血清LOX-1、MMP-9高于对照组;ACS患者治疗后LOX-1、MMP-9、MMP-9/TIMP-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冠心病患者中LOX-1与MMP-9、MMP-9/TIMP-1呈正相关,MMP-9与TIMP-1呈正相关。结论ACS患者外周血清LOX-1、MMP-9、TIMP.1水平升高,且LOX-1与MMP-9、MMP-9/TIMP-1正相关,提示LOX-1可能通过促使MMP-9的表达、MMP-9/TIMP-1失衡而促发、参与ACS的发生,三者可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s LOX)-1水平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7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有心力衰竭组44例和无心力衰竭组42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s LOX-1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s LOX-1水平、LVEDD、LVESD、IVST及LVPW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LVEF和LVF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中s LOX-1水平与LVEDD和LVESD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LVFS和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1)。有心力衰竭组血清s LOX-1水平较无心力衰竭组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 LOX-1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检测s LOX-1水平可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室功能,s LOX-1水平升高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肽素、精氨酸受体(AVPR)2 mRN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以胸痛为主诉入院患者共154例。ACS组11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74例;对照组36例。研究对象均进行血脂、肝功、肾功、B型尿钠肽(BNP)、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和肽素及AVPR2mRNA与冠心病不同分型、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 1对照组、UA组、AMI组患者和肽素水平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依次升高。此外,和肽素水平与AVPR2 mRNA水平呈正相关。2ACS患者Gensini评分2、3组和肽素水平及AVPR2mRNA无统计学差异;但ACS患者2、3组比1组的和肽素水平高,3组比1组的AVPR2 mRNA高,均有统计学差异;ACS患者1、2组的AVPR2 mRNA无统计学差异。3左主干病变和肽素水平最高且分别与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三支、双支病变组比较及三支、单支病变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单支、双支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主干患者的AVPR2 mRNA水平最高且分别与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两两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4和肽素、AVPR2 mRNA及c Tn I水平制作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95%CI为0.792,0.918)、0.779(95%CI为0704,0853)、0.964(95%CI为0.936,0.991)。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三者联合检测,AVPR2 mRNA水平并未纳入方程,联合和肽素、c Tn I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95%可信区间为0.938,0.996)。提示联合肽素及c Tn I检测有望提高AMI的准确性。结论 1和肽素、AVPR2 mRNA随冠心病的进展而升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冠脉病变程度。2AVPR2 mRNA水平与和肽素水平呈正相关;联合c Tn I及和肽素检测有望提高AMI诊断的准确性,为AMI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和尿IL-18(uIL-18)对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以我院ICU收治的92例危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将1周内符合RIFLE诊断标准的AKI患者纳入AKI组(46例),对照组(46例)由匹配的非AKI患者构成.每日收集尿标本,持续1周.ELISA检测uNGAL和uIL-18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uNGAL、uIL-18和血肌酐(SCr)对AKI的诊断作用.结果 与AKI诊断前3天比较,AKI诊断前2天患者uNGAL明显增高(P<0.05),但uIL-18和SCr无明显改变(P值均>0.05);AKI诊断前1天AKI患者uNGAL和uIL-18明显增高(P值均<0.05),但SCr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期间对照组uNGAL、uIL-18和SCr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AKI诊断前3天uNGAL、uIL-18和SCr对AKI均无诊断作用;AKI诊断前2天uNGA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 0.672~1.009,P<0.05),对AKI具有诊断作用,而uIL-18和SCr均无诊断作用;AKI诊断前1天uNGAL和uIL-18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95%CI 0.711~0.950,P<0.05)和0.818(95%CI 0.697~0.938,P<0.05),对AKI具有诊断作用,而SCr无诊断作用.结论 uNGAL和uIL-18对重症患者AKI可能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抑制TNF-α诱导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表达。方法:培养并鉴定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以TNF-α进行诱导,部分用辛伐他汀作干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blot蛋白印迹分析检测LOX-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TNF-α上调LOX-1表达(P<0.05),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辛伐他汀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LOX-1表达(P<0.05),且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的抑制作用更强(P<0.05)。结论:TNF-α可以通过LOX-1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辛伐他汀抑制TNF-α诱导LOX-1的表达可能是其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居民健康[1]。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是连接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纽带,与ACS疾病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2-3]。有研究发现,LOX-1可被某些蛋白水解酶及炎性因子裂解为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 LOX-1)并释放入血,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指标,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 PAR)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病变程度及冠心病预测之间的关系。方法 149例入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6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和对照组45例,ELISA检测血浆su PAR水平,比较各组血浆su PAR水平,分析血浆su PAR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观察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关系,并绘制su PAR预测冠心病发生的ROC曲线,确定最佳界值。结果 ACS组、SAP组血浆su PA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浆su PAR水平高于SAP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浆su PAR水平相应增加(P0.05),且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02,P0.05);简单及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浆su PAR水平与冠心病呈正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 PAR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05,P0.01);根据ROC曲线获得su PAR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最佳界值为1.771μg/L,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661~0.828,P0.001)。结论 su PAR作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能对粥样斑块稳定性具有提示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su PAR界值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 TNFR1)联合全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注册(GRACE)评分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评估ACS患者预后的能力。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诊断为ACS的住院患者101例。依据随访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组(n=10)和非MACE组(n=91)。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血浆s TNFR1水平,同时进行入院GRACE评分。出院后对患者进行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随访终点事件是MACE。结果平均随访(183±15)d,共发生MACE 10例,发生率为9.9%。MACE组患者的血浆s TNFR1水平明显高于非MACE组的患者(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s TNFR1水平和GRACE评分是ACS患者1~6个月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在预测ACS患者1~6个月MACE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中,血浆s TNFR1水平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0.821~0.950,P0.01),GRACE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691(95%CI:0.590~0.780,P0.05),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0.834~0.958,P0.01)。当血浆s TNFR1水平、GRACE评分和联合预测因子取得最佳界值点时,对ACS患者1~6个月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达到最大(灵敏度分别为100%、100%和94.5%,特异度分别为67%,40.3%和80%)。结论血浆s TNFR1水平是影响AC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浆s TNFR1水平联合GRACE评分进一步提高其评估ACS患者预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水平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24例老年ACS患者,根据治疗后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治疗前凝血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相关凝血指标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24例老年ACS患者经治疗6个月内生存188例,死亡36例。生存组入院时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而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低于死亡组(均P<0.05);D-D与PT均与患者预后负相关(P<0.05);D-D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19,当D-D水平为1 796μg/L时判断患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52.4%和88.7%;PT的ROC下面积为0.733,当PT水平为16.25 s时判断患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54.9%和83.7%。结论早期血D-D和PT水平对判断老年ACS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外周血Lp-PLA2、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分析各项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外周血IL-1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外周血TNF-α、Lp-PLA2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周血指Lp-PLA2与TNF-α(r=0.908,P<0.05)及CRP(r=0.819,P<0.05)均呈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81.50 ng/ml为截点值,Lp-PLA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为84.78%,特异性为84.00%,曲线下面积为0.82,优于TNF-α及CRP。结论 Lp-PLA2水平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早期即可升高,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CL21及其受体CCR7与冠状动脉(冠脉)易损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CAG)患者180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0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60例(SAP组),CAG正常且没有其他粥样硬化证据患者60例(对照组)。ACS组和SAP组患者在CAG后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趋化因子CCL2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淋巴细胞表面CCR7的表达水平。结果:血清趋化因子CCL21浓度与外周淋巴细胞CCR7的表达在备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应用CCL21判断ACS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应用hs-CRP判断ACS的ROC曲线下面积[(0.803±0.027):(0.71 6±0.021),P0.01]。IVUS发现ACS组主要为脂质性斑块(65%),而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57%),脂质斑块仅占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斑块负荷和血管重构指数明显大于SAP组(P0.01);利用IVUS测定的斑块负荷与趋化因子CCL21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95,P0.01),与外周淋巴细胞表面CCR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93,P0.01)。结论:趋化因子CCL21及其受体CCR7与冠脉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较hs-CRP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老年早期NSCLC患者49例为观察组,体检健康的老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结果观察组外周血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及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3.24μg/L为截点值,CYFRA21-1诊断老年早期NSCLC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82.50%,曲线下面积为0.84,优于CEA及SCC-Ag。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外周血SCC-Ag、CEA及CYFRA21-1水平呈现两两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患者早期NSCLC外周血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即可升高,且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