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tDCS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同步行tDCS真刺激,对照组行tDCS假刺激,治疗时间为4周。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统一进行认知神经量表评估(包括MoCA、MMSE及LOTCA量表),比较两组之间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MoCA、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患者的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MoCA、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阳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预刺激联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先给予tDCS预刺激,再进行认知训练,对照组先行认知训练,再进行tDCS刺激。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测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MBI)、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较治疗前的MoCA及MBI评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较治疗前的P300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均P<0.05),波幅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2项指标均更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DCS预刺激后给予认知训练方案对PSCI患者认知功能、ADL能力的改善作用优于先认知训练后tDCS刺激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方法:4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Fugl-Meyer(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Ashworth(MA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MA、WMFT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提高(P0.05)。治疗后TEAS组FMA、WMFT值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MBI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手功能状态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EAS组的MBI值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作为社区适宜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康复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社区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EA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腕关节徒手肌力测试(MMT)、腕肘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上肢评定(FMA-U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 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掌屈、背伸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肘关节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腕关节肌张力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6周后,2组FMA-UE总分、FMA腕和手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适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社区脑卒中患者近期手和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偏瘫侧MAS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UEF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DCS结合MCIMT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措施联合ɑ-硫辛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ɑ-硫辛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视觉模拟量表(VAS)、水肿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及肿胀程均较治疗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措施联合ɑ-硫辛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王利凯  萧禹  王立童 《中国康复》2023,38(11):659-663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L、CMCT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aVNS联合tDCS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再学习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6、8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采用手腕部分量表(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其手功能。结果:治疗4、6、8周后,2组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6、8周后,2组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性提高(P0.05);3个月后随访,2组FMA-UE、MSS、MBI评分较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8周后治疗组FMA-UE和MBI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6、8周后治疗组MSS评分亦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FMA-UE、MSS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优化运动再学习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手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0 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分为康复单元组(n=45)和对照组(n=45)。康复单元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训练。治疗6 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 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在上肢及手功能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及MBI 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康复单元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脑电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脑电信息采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 UE)、Wolf运动功能评定(WMFT)、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分期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对脑电指标与康复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C3、C4以及O1、O2导联α波平均功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FP1、FP2以及C3、C4导联δ波平均功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MBI、FMA UE和WMLF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C3、C4以及O1、O2导联α波功率值与MBI、WMFT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FP1、FP2以及C3、C4导联δ波功率值与MBI、WMFT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改善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疗效较好,脑电指标可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另外,对照组患者进行抓握等常规手功能训练,观察组使用康复机器人手套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完成抓握、捡球、持物等动作。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的Wolf运动功能评定(WMFT)分数及手功能评定分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2组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但2组间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和3周后,2组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且观察组WMFT及手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刘英震  韦道天  王敬雪  胡川 《中国康复》2023,38(11):654-658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同步气动式手康复装置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气动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及气动手同步治疗,2组均进行4周的干预治疗,在干预前后,采用手肿胀程度评估(掌指关节、8字缠绕法围度)、视觉模拟评估法(VAS)、上田敏手功能分级(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田敏手功能分级评分、MBI、VAS评分均明显提高,手肿胀程度减轻(P<0.05),且观察组上田敏手功能分级、MBI、手肿胀程度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镜像疗法及气动式手康复装置同步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手功能,降低手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常规综合康复联合悬吊训练(SET)治疗对于冻结肩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55例病程>6周且2周内自感肩关节功能恢复受限的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观察组27例,最终2组分别有2例和1例脱落,故2组均为2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SET治疗,通过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SJFA)、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CMS)、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肩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SJFA、CMS评分均升高(均P<0.05),VAS评分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SJFA、CM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常规综合康复联合SET技术治疗冻结肩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再给予tDCS阳极交替刺激双侧口咽部皮层感觉区域,对照组以tDCS阳极假刺激同一区域。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渗透-误吸指数(PA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2组SSA评分各阶段较组内治疗前的同一阶段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咽期、误吸情况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PA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双侧口咽部感觉皮层能更好地改善吞咽功能,对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张英  廖维靖  郝赤子 《中国康复》2021,36(4):204-207
目的:探讨运动观察疗法(AO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分别结合作业治疗对恢复后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2例住院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AOT组19例和rTMS组1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运动观察疗法组在此基础上增加AOT治疗,rTM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中文版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手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3组的MSS、Carroll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AOT组与rTMS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AOT组与rTMS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作业治疗结合AOT或rTMS均可提高恢复后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2组治疗方法对手功能能力的提高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的作用。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存在偏侧感觉障碍的患者分为作业组(n=25)和对照组(n=25),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作业组通过针对性的作业疗法进行感觉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感觉评分以及手功能实用性评定进行评价。结果 2个月后,两组感觉评分和手实用能力均有改善,作业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侧感觉障碍,还能提高手的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McKenzie疗法在颈椎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颈椎病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Mckenzie疗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出院时进行VAS评分、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记录住院周期。结果:治疗1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研究组生理曲度改善率及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2组生理曲度改善率、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周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McKenzie疗法能有效促进颈椎病患者康复,缩短住院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