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594-4595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乙肝感染情况,为临床医师提供乙肝基础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015年住院患者乙肝五项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即 HBsAg、HBsAb、HBeAg、HBeAb 和 HBcAb。结果2013年—2015年受检者中的 HBsAg 阳性率分别为6.5%,6.3%和5.8%;HBsAb 阳性率分别为47.3%,44.7%和44.5%;HBsAg 和 HBeAg 均阳性即“大三阳”阳性率分别为1.0%,0.8%和0.8%;HBsAg、HBeAb 和 HBcAb 均阳性者即“小三阳”阳性率分别为5.5%,5.5%和5.0%。结论2013年—2015年3年间住院患者乙肝病毒患者或乙肝携带者呈持平趋势;被调查的住院患者中有近6%的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近50%人无 HBsAb,对乙型肝炎病毒无抵抗力,有必要引起各科室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地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7年1~6月在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3250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ELA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的5.9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占0.98%,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占3.2%。结论继续加强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HBV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英  马珍  李科 《重庆医学》2007,36(1):69-7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出现的概率及与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一步法对4 516例肝脏疾病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HBV感染标志物检出率为73.2%,5项血清学指标中抗-HBc的检出率最高,模式以HBsAg、HBeAb和抗-HBc 3项同时阳性(小三阳)为多见,占51.4%;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次之,占31.7%;HBsAg、HBeAg和HBcAb三者同时阳性(大三阳)占21.5%.在小三阳中又以肝癌的检出率为最高(占45.7%),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26.3%、23.8%、22.9%和13.4%.此外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在肝癌患者中多见(占18.6%),在肝硬化中也较多见(占10.6%),大三阳以急性肝炎为最多见(占16.2%);约25.1%的患者5项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结论 乙型肝炎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中抗-HBc的检出率最高,模式以HBsAg、HBeAb和抗-HBc 3项同时阳性(小三阳)为多见,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次之,HBsAg、HBeAg和HBcAb三者同时阳性(大三阳)再次之,这3种模式与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地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7年1~6月在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3250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ELA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的5.9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占0.98%,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占3.2%。结论:继续加强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与免疫学化学发光法(CL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2年6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检验科341份应用FQ-PCR法测定HBV-DNA阳性血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清标本均采用FQ-PCR法及CLEIA检测。分析HBV-DNA阳性标本中乙肝5项[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体(HBeAb)、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检出率在不同血清模式下HBV-DNA载量分布情况,对比HBV-DNA载量于HBeAg阳性与HBeAb阳性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HBsAg+、HBcAb+、HBeAg+及HBsAg+、HBcAb+、HBeAb+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8.42%、43.70%;HBsAg+、HBsAb+、HBcAb+、HBeAg+阳性检出率为4.99%,HBsAg+、HBsAb+、HBcAb+、HBeAb+阳性检出率为4.69%。另外,HBcAb阳性标本共331份,约占所有HBV-DNA阳性标本数的97.07%。大三阳组(131例)患者HBV-...  相似文献   

6.
陈大容 《吉林医学》2010,31(12):1654-1655
目的:了解铁路职工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情况及其病毒标记物的阳性状况。方法:分别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及ELISA竞争法对4707名在职铁路职工进行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结果:本次共检测了4707名在职铁路职工,其中阳性率最高者为HBsAb,阳性率高达68.71%,其他依次为HBcAb、HBeAb、小三阳、HBsAg、HBeAg、大三阳、HBeAg+HBeAb+HBcAb、HBsAg+HBsAb+HBeAb+HBcAb、HBsAg+HBeAg+HBsAb+HBcAb。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405人,占8.6%。结论:男性和女性乙肝病毒携带和免疫性抗体(HBsAb)的阳性率分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宁夏某四所大中专学校2008级新生HBVM,了解其HBV感染现状及免疫水平。方法对3117名体检新生用ELISA法检测HBsAg,阳性者检测乙肝两对半;按被检人数20%比例随机抽取623份样本检测HBsAb。结果HBsAg总阳性率为3.18%,回族高于汉族(χ^2=5.06,P〈0.05),回族男生阳性率最高为6.21%;HBsAg阳性新生的感染模式以‘大三阳’为主,HBsAb检测总阳性率为29.86%。结论该人群HBsAg携带率已明显下降,而‘大三阳’占HBsAg携带者的比例较高,HBsAb阳性率低下,所以应重点对HBsAb阴性的易感者实施乙肝疫苗的补种或强化接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常见模式与HBV-DNA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200例HBV-M常见模式血清中HBV-DNA。结果:41份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大三阳)标本中检了HBV-DNA阳性38例(HBV-DNSA阳性率为92.6%);52例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小三阳)标本中检出HBV-DNA阳性9例(阳性率17.3%);30例HBV-M全阴性标本中检出HBV-DNA阳性2例(阳性率6.7%);20例仅HBsAb阳性的标本,其HBV-DNA全部阴性。结论:BHeAg阳性与HBV-DNA关系极为密切,其HBV复制最活跃,传染性最强。无论何种原因产生HBsAb,都能有效地清了HBV;只有HBsAb是保护性抗体,能有效地清除HBV或抑制HBV复制。即使HBV-M全阴性人群中,仍可能有病毒复制,一般都应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9.
张泓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5-126
目的:了解我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7年1~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3 250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ELISA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的5.9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占0.98%,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占3.2%;结论:继续加强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勾宗蓉  宋大清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3):1088-1089
目的了解绵阳城区行政事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来院体检的4743人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抗HBc)。结果HBsAg阳性率7.59%,30岁以下年龄组乙型肝炎感染率2.96%,31岁~60岁年龄组感染率8.65%,大于60岁年龄组,阳性率7.47%。而感染模式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占5.6%,小三阳(HBsAg、HBeAb、抗HBc阳性)占78.9%,其他模式占15.5%。结论绵阳城区乙型肝炎感染率低于全国水平,感染模式以小三阳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免疫状态对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的影响。方法以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对研究对象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IL-2、IL-10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CD8+T细胞分析,应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共有3种HBVM表达模式:大三阳(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小三阳(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和小二阳(HBsAg和HBcAb阳性)模式。大三阳、小三阳和小二阳表达模式的阳性率分别为31.09%、57.14%和11.77%;小三阳表达模式组的CD8+细胞显著低于大三阳表达模式组(P0.05),其余各组间的IL-2、IL-10、CD4+、CD8+T细胞水平虽有差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小三阳表达模式多见;患者血中CD8+细胞水平低可能有助于慢性肝病患者HBVM小三阳模式的表达,反之可能有助于HBVM大三阳模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五项各种模式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同时检测14045份人血清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以乙肝五项模式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血清模式乙肝病毒感染者前S1抗原的阳性率。结果前S1抗原在大三阳HBsAg(+)加HBcAb(+)和小三阳模式中的阳性率显著增高,依次为87.95%、82.63%、66.61%。HBeAg阳性模式各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与HBeAg阴性各组比较,除HBsAg(+)加HBcAb(+)组外,均明显升高(P<0.001~0.01)。在HBeAg阴性各模式组中,HBsAg(+)加HBcAb(+)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最高,与其它HBeAg阴性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小三阳和单独HBsAg(+)模式组S1抗原阳性率与HBeAg阴性的其它各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补充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或变异的HBV感染者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常见模式与HBV-DNA检出率的关系,供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参考。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了200例HBV-M常见模式血清中HBV-DNA,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1份HBsAg、HBeAg、HBeAb三项阳性(俗称“大三阳”)标本中检出HBV-DNA阳性38例(HBV-DNA阳性率为92.6%),44例含HBeAg阳性的标本中检出HBV-DNA阳性40例(阳性率为90.9%);52例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俗称“小三阳”)标本中检出HBV-DNA阳性9例(阳性率17.3%):30例蛋HBV-M全阴性标本中检出HBV-DNA阳性2例(阳性率6.7%);20例仅HBsAb阳性的标本,其HBV-DNA全部阴性;25例含HBsAb阳性的标本,HBV-DNA也全是阴性。结论 HBeAg阳性与HBV-DNA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HBV复制最活跃,传染性最强。无论何种原因产生HBsAb,都能有效地清除HBV,亦证明只有HBsAb是保护性抗体,能有效地清除HBV或抑制HBV复制。而HBV-M全阴性人群中,仍可能有病毒复制,不可掉以轻心,一般都应接种乙肝疫苗。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BV-DNA,适合一般基层医院检测HBV的真实感染乖复制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龚涛  李洪  马晓燕  辜艳 《现代医学》2004,32(1):16-18
目的 调查乙型肝炎在铁路工人人群中的流行分布情况 ,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用ELISA法对重庆西站铁路地区 2 15名工人进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计算并分析其阳性率。结果 HBsAg、HBeAg、抗 HBc、抗 HBe、抗 HBs阳性率分别 12 .0 9%、1.86%、15.3 5%、11.16%、56.2 8%。HBsAg阳性者中 ,“小三阳”和“大三阳”分别占 3 8.46%和 11.54%。HBsAg阳性者中有 15.3 9%的人HBeAg同时呈现阳性。在HBsAg阴性者中 ,产生抗 HBs的占 64.0 2 %。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男性HBsAg阳性率为 13 .40 %。结论 该人群HBsAg阳性者中约 15%具有较强传染性 ;HBsAg阴性者中 ,约 1/3的人未检出保护性的抗 HBs。应根据检测结果 ,对该人群采取乙肝疫苗注射、肝功能检查和临床观察治疗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南京市外资企业员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异常率。方法 对20000名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用速率法测定ALT。结果 HBsAg的阳性率为3.5%,ALT的异常率为8.38%。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主要以HBsAg、HBeAb、HBcAb阳性(小三阳)和HBsAg.HBeAg、HBcAb阳性(大三阳)两种模式为主。结论 南京市外资企业员工体检者中的HBsAg的阳性率低于全国的HBsAg的阳性率,但员工中潜在着一定的乙肝病毒传播,仍要注意加强对乙肝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胡志芳  张璟  解颖馨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383-2383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ELISA法检测2555份HBV血清标志物。结果:HBsAg阳性率为1.92%,远低于我国大学生平均阳性率。“大三阳”检出率0.37%,“小三阳”检出率0.71%。结论:应加强大学生HBV感染的预防接种工作,同时加强对HBsAg阳性学生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临床价值.方法用FQ-PCR检测860份血清标本中HBV-DNA含量,同时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即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结果HBsAg( )HBeAg( )HBcAb( )组(大三阳),HBV-DNA阳性率为97.00%,HBV-DNA平均含量为7.34±0.73;HBsAg( )HBeAb( )HBcAb( )组(小三阳),HBV-DNA阳性率37.93%,HBV-DNA平均含量为4.36±1.34;HBsAg( )HBcAb( )组,HBV-DNA阳性率为61.11%,HBV-DNA平均含量为4.82±1.47;HBsAg( )HBeAg( )组,HBV-DNA阳性率为100%,HBV-DNA平均含量为7.03±0.83;HBsAb( )HBeAb( )HBc( )模式HBV-DNA也有低水平复制.结论荧光定量PCR在乙肝的诊断、判断传染性强弱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曹艳平 《肝博士》2017,(1):43-43
一直以来,无论是正常人群还是乙肝患者,“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项目检测已经被普遍接受。“乙肝两对半”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区分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的重要指标,也是指导正常人群强化乙肝疫苗接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4078名健康体检人员乙型肝炎标志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坚贞  徐碧珍  王丽红 《海南医学》2009,20(11):141-142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收集本院体检中心2008年1月至6月乙型肝炎5项标志物检测结果4078份。均按要求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5项标志物。结果4078名参加健康体检人群中HB-sAg阳性者453名,占11.11%;抗-HBs阳性1612名,占39.53%。其中12-25岁抗-HBs阳性率最高,约54.38%;HBsAg阳性率最低,约6.90%。26-50岁抗-HBs阳性率最低,约33.06%;HBsAg阳性率最高,约14.76%。51-67岁年龄段抗-HBs阳性率为42.32%,HBsAg阳性率约8.74%。HBsAg阳性人群中以大三阳(24.95%)、小三阳(39.51%)为主。结论加强乙型肝炎5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乙型肝炎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检验结果,为乙肝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对象的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指标进行检验,统计阳性率。同时,统计观察组患者中"乙肝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各指标的阳性率依次为82.5%、25%、47.5%、62.5%、73.75%;对照组依次为33.33%、5%、16.67%、25%、36.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乙肝大三阳的检出率为53.75%(43/80),乙肝小三阳的检出率为31.25%(25/80)。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开展病毒学检验,对乙肝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