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观察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mdocyanmegreenangiography,ICGA)的荧光素的特征,探讨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血管的改变。方法:40例患者采用ICGA和FFA同步造影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80只眼)直接眼底检查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ICGA和FFA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荧光,在FFA中主要表现为微动脉瘤的点状强荧光、出血的遮蔽荧光、毛细血管闭塞的弱荧光,在ICGA中主要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弱荧光与弥漫性强荧光。结论:ICGA的临床应用发现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的可能,在Ⅱ型糖尿病患者,ICGA是FFA一种有用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能导致进行性感光细胞变性和视觉障碍的遗传病,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50万人受累。近年来,大量文献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资料提示,本病与视盘及其周围血管的渗透性改变、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区的出现、黄斑损害、视网膜前纤维增生及玻璃体变性等有关。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作为眼底病诊断和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对于研究脉络膜血管病变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比观察15例RP的FFA和ICGA表现,探讨ICGA对该病脉络膜循环障碍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并发脉络膜皱褶患者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43例中并发脉络膜皱褶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2例患者行ICGA检查,4例患者行OCT检查。结果:43例VKH患者中,12例(27.9%)出现脉络膜皱褶。眼底表现为明显视网膜水肿,缺乏明显明暗相间的条纹,FFA中以数目不等细小条状弱荧光为主,有时也表现为粗大弱荧光,多围绕视乳头呈放射样排列。ICGA造影早期表现为条状低荧光或正常荧光,造影晚期为高荧光或低荧光,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低荧光条带相对应,但没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明显。OCT显示脉络膜皱褶累及脉络膜和RPE层,呈波浪样或局部小突起。所有患者治疗后,脉络膜皱褶减少或消失。结论:VKH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临床并不少见,FFA多表现为围绕视盘放射状弱荧光,治疗后可减少或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细胞病变的眼底表现 ,及相应的眼底血管造影表现。采用眼底荧光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检查观察本病眼底改变 ,共 5例 ( 7只眼 )。结果 :FFA :3只眼急性病变病灶早期为弱荧光 ,晚期着染荧光 ,4只眼陈旧病灶为色素上皮脱色素的窗样缺损及色素沉着的遮蔽荧光。ICGA :3只眼急性期病变呈斑片状充盈缺损 ,3只眼陈旧病灶弱荧光斑 ,1只眼无异常表现。可见 ,本病变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塞 ,继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可能为脉络膜炎性病变所致。1 临床资料患者 5例 ( 7只眼 )均为女性 ,年龄 2 …  相似文献   

6.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荧光素,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建伟  惠延年  俞江  王兆艳 《医学争鸣》2000,21(6):S137-S140
目的 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ln angl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lne green anglogra;pyhy,IGGA)图像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FFA,IGGA诊断脉络膜赤色素瘤16例,其中10例摘除眼球做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FFA早期肿瘤处呈弱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脉络膜血循环特征.方法利用TOPCON 50IA眼底荧光照相系统分别对25例44只高度近视眼、16例20只中低度近视眼和19例24只眼正常组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将各组主照眼早期脉络膜荧光充盈时间、脉络膜血管荧光充盈情况进行比较,以及对高度近视组脉络膜异常荧光形态和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与矫正视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早期荧光充盈时间和黄斑区脉络膜荧光充盈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4只高度近视眼中有32眼黄斑区局限性和广泛性脉络膜充盈不良,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荧光充盈程度与矫正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CGA可清楚显示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血流灌注,有助于研究活体高度近视眼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8.
苏兆安  马进  藤艳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40-3442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技术在国内已广泛应用,视网膜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已多有报道,脉络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很低,而同步造影不良反应则很少见到报道。随着ICGA应用日益增多,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将大大提高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率,对指导眼底病治疗有重大意义。为了观察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是否高于单独FFA或ICGA的不良反应。现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所做的953例同步血管造影检查中见到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三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作了详细报告。其表现特征是瘤体动静脉期出现不规则的斑状荧光;瘤体表面视网膜血管扩张并有微血管瘤,造影晚期血管渗漏强荧光;瘤体表面及周边部视网膜荧光亮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dnal nemosis syndrome,ARN)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ind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特征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 17例(18只眼)ARN患者行FFA,分析其图像的特征。结果 FFA主要表现为视盘强荧光,视网膜动脉变细或节段性充盈。周围有斑片状出血遮蔽荧光,静脉迂曲,血管壁渗漏。周边部小血管和毛细血管闭塞,有无灌注区,视网膜坏死区多位于周边部,早期呈弱荧光,后期呈斑驳状强荧光。结论 通过FFA检查,能确定ARN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赤光血管造影(RFA)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FAF)相比,在眼底病变检查中的优势。方法 采用RFA、FFA、ICGA、OCT和FAF对2022年1月至8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9例(41眼)眼底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利用数据和检查图像比较几种检查方法的异同。结果 对于视网膜下积液的观察,RFA比FFA有优势,与ICGA晚期图像和OCT图像判读一致;对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状态的观察,RFA比FFA和ICGA晚期检查有优势;对于视乳头周围多灶性片状异常荧光病灶的观察,与FFA、ICGA晚期、FAF检查图像判读一致;对于视网膜点片状异常荧光的观察,RFA检查与ICGA晚期检查、FAF检查判读一致,比FFA检查有优势;对于黄斑区膜样高荧光的观察,RFA检查与OCT图像判读一致,比FFA、ICGA晚期检查有优势。结论 RFA检查在眼底病变的检查中,尤其是对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视网膜浅层结构的观察,比FFA、ICGA等检查方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眼球钝挫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分析。方法对38例(48只眼)眼球钝挫伤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视神经挫伤(8只眼),视盘水肿、出血、FFA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视网膜震荡(22只眼),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FFA:视网膜静脉早期后极部视网膜可见数片遮蔽荧光,小静脉管壁不均匀轻度荧光着染;视网膜出血(8只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7只眼),视盘颞侧可见一条或数条黄白色弧形或条纹样,凹面朝向视盘。FFA:血管下方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裂孔(3只眼):其中板层裂孔1只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裂孔(2只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及时准确了解眼球钝挫伤的部位和程度,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HRA)对48例CSC患者(96只眼)进行ICGA和FFA。结果 全部受检眼中,ICGA都可见造影早期脉络膜有因为动脉充盈延迟而表现的局限性暗荧光区,在造影中晚期,原充盈延迟区内的脉络膜可因通透性增强而有高荧光表现,或者因毛细血管小叶缺血而表现的斑片状低荧光;其相应部位的色素上皮(RPE)在FFA过程中则表现为渗漏或萎缩,此外,在7只眼中,可见脉络膜涡静脉分支扩张及渗漏。结论 脉络腊胸脉及毛细血管瘀血可能是导致FFA中RPE渗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同步的吲哚菁绿造影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观察后葡萄膜炎的病变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鉴别依据。方法 选择20例50眼门诊拟诊有后葡萄膜炎的患者,采用德国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y,HRA)进行ICGA与FFA同步造影。对其中10例患者随访1~15个月,并重复造影检查。结果 活动性病变中有11眼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以FA视网膜血管充盈延迟,狭窄或闭塞,管壁染色渗漏为主,ICGA则相应表现为低荧遮蔽;10眼表现为脉络膜炎,以ICGA中脉络膜的低荧和(或)高荧表现为主;2眼表现为神经视网膜炎,以FA中视盘及附近视网膜高荧渗漏明显,ICGA相应表现为低荧遮蔽;有5眼表现为视网膜及脉络膜均受累,FA有视网膜及血管的高荧渗漏,ICG以低荧表现为主。12眼表现为非活动性病变,FA及ICGA均无明显荧光渗漏,ICGA有低荧灶。随访中以ICGA中长期存在的低荧灶表现明显。结论 后葡萄膜炎的ICGA主要表现为低荧和(或)高荧灶,与治疗效果及病程相关,结合FFA及眼底表现可区分这些荧光表现的性质及病理,判断病变的部位及活动水平。ICGA可作为较客观的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e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同步造影中脉络膜、视网膜血管的早期充盈特点。方法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对23例CSCR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并分别观察FFA和ICGA中视网膜、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结果23例患者(23眼)眼底血管的早期充盈状态有两种形式:12例患者脉络膜动脉的充盈在ICGA中早于视网膜中央动脉,在FFA中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11例患者脉络膜动脉的充盈在ICGA和FFA中均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两种充盈状态下ICGA和FFA中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C患者眼底血管的早期充盈状态中充盈倒置现象的发生与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许红霞  梅妍 《中外医疗》2010,29(7):89-89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探索激光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13眼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眼底荧光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确诊后,行视网膜激光治疗。结果13例患者中,8例通过眼底检查和FFA可明确诊断,FFA表现为视网膜大动脉瘤处局部强荧光,周围有出血者则有遮蔽荧光环绕,5例FFA表现为视网膜出血遮挡荧光,瘤体显示不清,通过ICGA可见视网膜大动脉上一局灶性强荧光。其中4例光凝瘤体边缘,其他9例行动脉瘤周围的2DD范围的视网膜组织,2个月后复查FFA,出血均吸收,瘤体均萎缩。结论FFA和ICGA对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激光治疗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并总结其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共 9 例 16 眼。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照相(fundus photography,FP)、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 graph,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结果:①视网膜血管炎表现者1例2眼。眼底检查可见受累处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FFA 检查可见受累处静脉血管扩张迂曲,晚期荧光着染渗漏明显。 OCT检查可见外核层不规则片状高反射,椭圆体带反射缺失或不连续,在OCTA的En face图中呈不规则片状低反射区,血流图可见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②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表现者5例9眼。眼底检查见黄斑中心凹处暗红色病灶;自发荧光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ICGA示黄斑区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并持续至晚期;OCT可见黄斑区中心凹处椭圆体带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反射欠连续,视网膜外核层呈小片状高反射;En face OCT 对应中层视网膜可见病灶区呈不规则片状高反射,对应外层视网膜可见椭圆体带缺失处呈不规则斑片状低反射。③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者3例5眼。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境界不清,周围可散在棉绒斑。FFA可见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呈弥漫性高荧光渗漏,视网膜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着染渗漏,棉绒斑处呈遮蔽荧光;OCT显示视盘神经纤维层增厚隆起。累及黄斑区可伴有黄斑水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影像学特征具有多样性,多表现为血管炎症、神经组织受累、视神经炎、小血管闭塞等,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且观察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810-nm眼底激光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7例27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患者使用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的临床资料,治疗后第1、3、6、12月复诊,包括视力、眼底照相、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黄斑光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为CCSCR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OCT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FFA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OCTA在21只患眼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剩余9只患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异常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可以发挥其快捷无创的优势,帮助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常见于20~40岁的男性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浆液性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证实这种视网膜脱离起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