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湛江市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1994~2003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994~2003年共报告AFP 199例,其中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16例,平均检出率为8.04%。对检出脊灰疫苗株的AFP病例分析结果显示:病例以≤1岁儿童为主(14例),男性多于女性;地区分布无明显聚集性,发病季节高峰在每年12~2月;检出的疫苗株以Ⅱ型病毒为主(9例),残留麻痹率较高;VAPP发生率为0.37/100万,服苗VAPP发生率为0.22/100万,首次服苗发生率为1.87/100万,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0.15/100万。结论 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在湛江市外环境发生循环.今后必须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以阻止脊灰疫苗株病毒的循环。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AFP病例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深圳市 1992~ 2 0 0 1年报告的 12 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及标本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岁以下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和地区分散 ,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区聚集性 ;17.83 %病例无免疫史 ;2 5 .5 8%病例 60 d随访仍残留麻痹。 12 4例粪便标本 ,分离出非脊灰肠病毒 17例 ,脊灰病毒 2 2例 ;其中 1992~1993年 4例为脊灰野毒株 ,1994~ 2 0 0 1年 18例为脊灰疫苗株。检出 18例脊灰疫苗株中 ,4例为疫苗相关病例 (VAPP) ,VAPP发生率为 0 .90 /10 0万。另有 6例疑似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 ,其特点是 :1无免疫史 ,接触史不明 ;2病例分散分布 ;3临床特征有发热 ,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4发病 60 d后仍残留麻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深圳市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发生情况 ,对 1 994~ 2 0 0 1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病例分布在 0~ 3岁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地区无明显聚集趋势 ;无脊灰疫苗免疫史的占 55 .55 % ,均为外来流动儿童 ;检出脊灰疫苗株Ⅱ型病毒占 44 .45 % ,残留麻痹率高。VAPP发生率为 0 .90 / 1 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为0 .68/ 1 0 0万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4 .0 9/ 1 0 0万 ,服苗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 0 .2 3/ 1 0 0万。提示应加强外环境中脊灰病毒的监测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1991~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发病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上海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发病情况,每年对全市的AFP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1991~1994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调查发病率在0.4/10万~0.8/10万之间,1995~1999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调查发病率接近或达到1/10万.1991~1999年共漏报AFP病例25例,漏报主要发生于1991~1994年.漏报的AFP病例的男女性别之比为1∶1.4,年龄以5~14岁居多,占75.0%;市级医院漏报较为严重.上海市的AFP病例主要以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或疫苗相关病例为主.  相似文献   

5.
聊城市自1991年7月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但1992~2002年在32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有28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其中2例确诊为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相似文献   

6.
<正> 黑龙江省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是在1992年,在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临床麻痹病例以后,口服脊灰病毒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就更引起我们的注意。黑龙江省1997-2001年的脊灰监测系统报告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共检出了27例脊灰疫苗株病病毒例,并未进一步诊断是否为VAPP,本文就黑龙江省1997-2001年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泸州市自1992年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引起病例,但时常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现对1996-2004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病例发生情况描述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AFP病例流行病学资源来源于泸州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来源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的报告。1·2VAPP诊断标准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颁布的《脊灰诊断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陕西省 1999~ 2 0 0 2年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相关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以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 :AFP病例集中在 0~ 2岁儿童 ,占 6 8 6 %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无地区、时间分布特征 ;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占 6 2 9% ;VAPP发生率为 0 32 /1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和接触者VAPP发生率均为 0 16 /10 0万。建议提高VAPP诊断准确性 ,加强AFP病例监测 ,保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3岁儿童 4 8例 ,占 90 .6 % ;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 38例 ,占 71.7%。其特点是 :全省 9个地区中 8个有病例 ,病例呈散在分布 ;分离出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 (32例 ,占 6 0 .4 % ) ,3年分离的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数均超过本年Ⅰ型和Ⅲ型的总和 ;病例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的占 82 .4 % ;8例高度怀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均为 <3岁儿童 ;免疫史为零剂次和 1剂次 ;麻痹时伴发热 ,为不对称麻痹 ,发病 6 0d随访仍残留麻痹并有肌肉萎缩。提示贵州省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疫苗病毒的病例 ,集中在 <3岁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因此要高度重视VAPP病例 ,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 ,巩固AFP病例监测质量是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的 :了解深圳市 1998~ 2 0 0 2年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发病情况 ,为控制脊髓灰质炎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98~ 2 0 0 2年全市 AFP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85例 AFP病例均为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 )排除病例 ,6 5例完全恢复 ,1例死亡 ,19例残留麻痹 ,其中 10例为疫苗相关病例。 15岁以下儿童 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已连续 5年达年 1/ 10万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4岁以下 ,占 74 .12 % ,4 8h内调查率、麻痹后 14 d内双份合格粪便采集率 ,均达到 10 0 %。结论 :该市监测系统运转良好 ,尚应进一步改善脊灰疫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及评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VAPP)的处置措施。方法 通过对徐州市1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的调查与处置进行分析,开展标本检测、组织鉴定、脊灰疫苗(OPV)接种率调查等措施。结果 病例确认为VAPP病例。结论 徐州市AFP病例监测敏感,应急处置措施快速有效,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聊城市自 1991年 7月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 1992~ 2 0 0 2年在 32 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有 2 8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 ,其中 2例确诊为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1 资料与方法AFP病例资料来自聊城市AFP监测系统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由山东省脊灰监测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提供。VAPP诊断标准依据GB 16 394 - 1996《脊灰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 结果2 1 AFP病例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1992~2 0 0 2年合计检测AFP病例 36 2例 ,对其中 32 2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阳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4 - 2009年江苏省(AFP)病例1 548例,采集粪便标本1 540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540例中,检出PV60例,检出率3.90%,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岁组阳性病例均高于1~2岁和≥3岁组;<1岁组、未服苗或服苗<3次、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60d的PV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均较高;首次服苗并分离出混合型脊灰病毒的5例病例均残留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总发生率为0.29/100万,首次服苗后为1.56/100万.结论 江苏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脊灰疫苗株阳性病例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发生;年龄、服苗史、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是残留麻痹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可能的发生因素,了解VAPP的危险性,将1995~1999年 5例脊灰疫苗株病例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来自西安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病毒鉴定:由陕西省脊 灰实验室培养分离病毒,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特征鉴定。 2 结果 2.1 AFP病例中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对1995~1999年10 6例AFP病例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到5株脊灰毒。Ⅱ型2例、Ⅲ型2例、混合型(Ⅱ+Ⅲ)1例 ,检出率4.72%。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病毒。 2.2 AFP病例中脊灰疫苗株病例分布 在地区、时 间分布上,5例病例分布在4个区县,占总区县的30.79%(4/13),无明显聚集性。从时间分 布看,1、4、6月均有病例发生。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小于2岁组4例占80%,10岁组1例占 20%。男女之比为1∶0.6。在免疫史上,服苗1次的1例,2次的1例,3次以上3例,最多服苗6 次。在服苗时间与麻痹,服苗后4~30天内出现麻痹3例占60%,另2例近期无服苗史,但1例 与服苗者有密切接触史。5例60天后随访均残留麻痹(表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深圳市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脊灰)(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1994~2004年VAPP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1994~2004年VAPP总发生率为2.27/100万;服苗者VAPP发生率为0.85/100万,其中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5.88/100万;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1.42/100万.Ⅱ型疫苗株占62.50%;无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免疫史儿童占62.50%;病例均为<4岁儿童;有明显时间和地区聚集趋势.结论 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后,还需要停止使用OPV,以最终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厦门市湖里区2001—2012年急性迟缓性麻痹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巩固无脊灰成果和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AFP主动和被动监测情况,调查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相关病例(VAPP)。结果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在消灭脊灰和维持无脊灰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免疫低下婴幼儿发生VAPP病例的危险性更大。结论建议将2和3月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纳入第一类疫苗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出台以来临沂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对2003~2006年临沂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用EpiD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6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202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病例分布在全市12个县(区):发病以0到5岁儿童为主,占83.2%;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1.93:1;所有监测病例经山东省专家诊断组均为排除脊灰病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最多,占19.9%,监测并鉴定了3例疫苗相关病例(VAPP)。自2003年起,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大于1/10万,各项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80%的要求。结论临沂市AFP监测系统保持高度敏感性,有能力及时发现各类监测病例。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1997-2003年检出脊灰疫苗株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监测.维持我省的无脊灰状态。[方法]分析1997—2003年我省检出的脊灰疫苗相关株或重组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43例脊灰病毒(PV)阳性的AFP病例.散在分布29个县市,无季节聚集性:病例中≤2岁者占66.7%.男女之比为2.07:1;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占48.8%;43株阳性株均为疫苗相关侏,Ⅱ型和Ⅰ型占55.8%;43例中诊断为VAPP有13例。[结论]我省疫苗相关麻痹脊灰(VAPP)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报告服苗率及服苗次数偏低有关。应加强AFP病例监测.重视VAPP病例调研,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提高疫情检测工作质量,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对发现的15岁以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在48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处理。在病例麻痹2周内采集双份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并在麻痹60~75日进行随访。结果:2001、2002年两年共计AFP病例35例,发病高峰为7~9月份共17例;年龄最小3月龄,最大15岁;病毒分离出5株肠道病毒;其中非脊灰肠道病毒2株,Ⅱ型脊灰疫苗株1株,ECH07病毒2株,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结论:加强AFP病例的流行病与检测,发现病例快速报告,及时进行标本采集和病毒分离,发挥AFP检测系统在消灭脊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7年及2008年杭州市二例小月龄儿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麻痹病例的传播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报告的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例脊灰病毒分离与定型为Ⅱ+Ⅲ型,诊断小组认定为脊灰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1例实验室检测为阴性,专家诊断小组诊断为可能是VAPP病例,建议按VAPP病例有关规定处理。结论: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将面临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的发生等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高质量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