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对27例已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合传统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分组讨论.结果 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纳入参考诊断标准后,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 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升高,可作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30例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Logistic回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实验指标分析,寻找非典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指导早期诊断。方法对30例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与60例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进行早期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总蛋白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与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沉、CRP、AST、总胆红素等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意义,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总蛋白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仅与外周血白细胞、血沉有关。结论发热≥5 d并有典型川崎病的2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血白细胞、ESR的异常升高,可作出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方法总结1996年9月-2006年9月收住院的38例不典型川崎病病例,回顾性分析不典型KD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KD 80%以上的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WBC升高,血红蛋白下降,白蛋白降低,血小板增高。在本组病例最早出现时间为病程的第2天至第5天。结论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WBC升高,血沉增快,血红蛋白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减低,血小板增高,可用于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KD)的方法。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成A(27例)、B(29例)两组。结果 56例川崎病患儿中,症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发热(100.00%),结膜充血(96.40%),杨梅舌、唇皲裂(94.60%),皮疹(75.00%),肢端肿胀脱皮(64.29%),淋巴结肿大(44.64%);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红细胞沉降率升高(96.43%),血小板计数升高(96.42%),C反应蛋白升高(91.07%),血红蛋白下降(91.07%),白细胞总数升高(82.14%);将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血小板升高纳入参考诊断标准,B组在发病3、6d的诊断率与A组比较,分别由11.11%和59.26%提高到34.48%和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血小板升高指标,可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罗燕  木英  彭海燕 《当代医学》2010,16(10):56-5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治。方法对我科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19例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指(趾)端脱皮、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粘膜改变、手足硬性水肿、肛周潮红脱皮、皮疹的发生率依次为100%、89.5%、73.7%、42.1%、52.6%、31.6%、57.9%、31.6%。其中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RP升高、血红蛋白下降、OKMB升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0%、84.2%、94.7%、68.4%、47.4%、42.1%、63.2%。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某些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相关因素。方法总结1995年6月至2007年6月收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KD)患儿的特点,回顾性分析不完全KD的早期表现及辅助检查指标。结果KD80%以上的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白蛋白降低,血小板升高,50%以上的患儿有心电图的改变。结论在临床表现条件不充分时,ESR增快,WBC升高,HGB下降,白蛋白降低,PLT升高,ECG改变,可用于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分布以1~3岁居多,占71.67%;发热时间以5~10 d为主,占68.33%;确诊时间以>5 d为主,占65.00%;症状及体征中,发热时间>5 d、眼结膜充血及口腔粘膜改变发生率最高,依次为98.33%、91.67%、81.67%;入院时实验室检查项目中血沉( ESR)增快、白细胞( WBC)升高、C反应蛋白( CRP)升高、血红蛋白( Hb)降低、白蛋白降低、血小板(PLT)升高、血钠降低、血钾降低阳性率分别为88.33%、85.00%、81.67%、80.00%、56.67%、48.33%、43.33%、25.00%。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征性,原因不明的发热患儿应及早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其阳性项目结合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1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方法: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结果: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100%、71.4%、85.7%、76.1%、61.9%、90.4%、42.8%。其中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0.9%、85.7%、95.2%、90.5%、76.2%。所有病例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球、阿司匹林治疗。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球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1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方法: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结果: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100%、71.4%、85.7%、76.1%、61.9%、90.4%、42.8%。其中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0.9%、85.7%、95.2%、90.5%、76.2%。所有病例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球、阿司匹林治疗。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球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0.
李仙花  吴浩峰  张锦铭 《吉林医学》2014,(21):4662-4663
目的:进一步提高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口唇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出现较早。80%以上的KD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WBC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增高。结论:不完全KD早期症状少,可结合肛周脱屑和实验室检查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胡旭东  龚峰 《四川医学》2007,28(6):678-679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36例患儿中1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1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持续发热>5d,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或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川崎病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总结142例儿童川崎病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000—06~2005~06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早期应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效果明显。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川崎病可减少冠状动脉扩张发生。  相似文献   

13.
闫建华  那利  杜琳  郭莲 《吉林医学》2014,(13):2877-2878
目的:总结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6例不完全型川崎病病例资料,分析所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心脏彩超、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出现发热(讲100%),双眼球结膜充血为23例(63.9%),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28例(77.8%),多形性红斑22例(61.1%),颈部淋巴结肿大19例(52.8%),手(足)指末端肿胀、脱皮20例(55.6%)。辅助检查结果:白细胞增多并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贫血,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增快等表现。心脏彩色多普勒提示13例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不完全型川崎病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控制冠状动脉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等相关检查,探讨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早期诊断的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6例,其中不典型川崎病患儿13例,分析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等相关检查结果。结果 13例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均表现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10例患儿WBC升高、10例患儿血红蛋白浓度下降、11例患儿白蛋白浓度下降8例患儿血小板指数升高。影像学结果检查显示:心电图改变4例、X线胸片结果显示:患儿双肺纹理增多,肺部有小部分斑状阴影4例。结论实验室检查项目WBC、血沉、白蛋白具有特异性表现,但血红蛋白、血小板改变人数不多,结合实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能提示患儿早期发生不典型川崎病,但不能成为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21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讨论.结果 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21例患儿中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川崎病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持续发热5d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提示川崎病.排除其它疾病后,即使达不到MCLS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K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川崎病(KD)患儿4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KD组)28例,不完全川崎病(IKD组)20例,分别于急性期空腹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NT-proBNP与TNF-α浓度,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另选取同期治疗的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各组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IKD组患儿皮疹、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均较K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KD组草莓舌、肢端改变发生率与K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KD组、KD组患儿血NT-proBNp、TNF-α、CRP、ESR、WBC、A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KD组患儿血NT-proBNP、TNF-α、CRP、ESR、WBC、ALT水平与K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NT-proBNP与TNF-α在不完全川崎病急性期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联合测定外周血NT-proBNP、TNF-α浓度或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IKD的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王茜丽  胡伟  焦丽  刘向萍 《西部医学》2011,23(12):2380-238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均有不规则发热,眼结合膜充血25例,唇红、杨梅舌23例,颈淋巴结肿大14例,皮疹12例,指趾端脱皮28例,肛周黏膜潮红、脱屑17例,卡介苗接种处红肿10例,白细胞升高25例,血红蛋白降低13例,血沉增快28例,C反应蛋白升高26例,血小板升高30例,心电图示ST段及T波改变4例,P-R间期延长1例。胸片示肺炎3例,超声心动图异常11例。结论不完全性川崎病容易误诊,对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化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监测血小板,并及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相似文献   

18.
罗莉娜 《广西医学》2012,34(8):1111-1112
目的 总结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分析3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预后等,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病例以婴幼儿为主,发热较为普遍,原卡介苗接种处卡疤再现红肿、硬节25例(69.4%),唇红、皲裂、梅莓舌,皮疹24例(66.7%),颈部淋巴结肿大19例(52.8%),球结膜充血18例(50.0%)等发生率较高;血小板>300×109/L者28例(77.8%),最高可达720×109/L;白细胞升高22例(61.1%);C反应蛋白增高23例(63.9%);血沉增快24例(66.7%);心肌酶增高20例(55.6%);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冠状动脉扩张(>4 mm)者9例(25.0%).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多见于婴幼儿,卡疤红肿再现,唇红、皲裂、梅莓舌、皮疹,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应结合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川崎病34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作为诊断参考,其中有阳性发现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血小板增多、粘蛋白增高、血沉增块、白细胞增高、红细胞下降、心酶谱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肝功能异常等;本级川崎病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仅占3.2%;治疗方法以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球疗效满意。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7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7例,对其中5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