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因左下肢浅表静脉血管迂曲成团20年入院。无患肢肿胀及高血压史,无烟酒嗜好,有高脂血症史5年。体检:肥胖体态,BP:120/90mmHg,左侧大隐静脉小腿段迂曲成团伴色素沉着。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示瓣膜功能不全,Pratt试验提示交通支瓣膜功能良好,Perthes试验提示深静脉通畅。多普勒超声示深静脉通畅,血流速度039m/s,PT:13s(对照12s),肝肾功能及血糖均正常。诊断:左侧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左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手术顺利。术后应用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患肢,每日静脉输入止…  相似文献   

2.
下肢浅静脉曲张,尤其是合并足靴区广泛性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的病人,多数在深静脉及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基础上合并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为准确结扎阻断交通静脉,1985年德国的Hauer首先将腹腔镜技术引入治疗下肢静脉疾病,开展了腔镜筋膜下交通静脉手术(subfascialendoscopicper foratorsurgery,SEPS)。此后,随着腔镜技术不断改进,这种手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我院采用SEPS治疗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2年10月~2004年3月收治5例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均存在深静脉及大隐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浅静脉手术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收集2006年3~10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3例(55条肢体),全部患者曾在术后半年进行随访并比较了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改善情况,术后4年再次以同样方法评价其深静脉瓣膜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39例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保持良好,与术后半年随访时无明显差异。4例当时未行高位结扎的患者,再次出现浅静脉曲张,且深静脉存在返流。结论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下肢浅静脉曲张,单纯行浅静脉激光闭合术或剥脱术均可有效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且效果保持良好;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是保证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改进腔内激光(EVLT)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下肢静脉曲张90例116条下肢。按病因和病情采用3种手术治疗(1)A组临床表现明显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4条下肢,作股浅静脉瓣膜包窄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EVLT 内镜下小腿内侧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2)B组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6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EVLT SEPS;(3)C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66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EVLT。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3组患者均无复发,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或好转,溃疡均愈合。彩超检查示大隐静脉全程闭合,无血流信号,深静脉回流通畅。结论EVLT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和疗效良好的优点,针对病因和病情联合不同手术治疗下肢静脉病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既往行股静脉瓣膜带戒成形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采用大隐静脉壁作材料。作者自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改用大腿阔筋施术3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9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6岁,平均37岁。左下肢19例,右下肢14例,病程4~20年。33例均有大隐静脉严重曲张,其中10例有小隐静脉曲张。均有色素沉着及凹陷性水肿。其中有17例出现足靴区溃疡,7例有间歇性跛行。10例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后病例。所有病例均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及行造影。顺行造影Valsa…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的复发因素以减少二次手术的发生。方法收集2005~201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22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术后复发原因。结果 22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中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残存8例,合并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6例,合并小隐静脉曲张8例,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再通1例,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静脉瓣膜功能病变17例。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患者多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静脉系统,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术前完善的下肢静脉血管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是降低二次手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腔内激光(EVLT)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下肢静脉曲张172例,198条下肢.按不同病因分为3组,采用EVLT 相应手术方法治疗:①A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5条患肢,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 EVLT 内镜下小腿内侧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②B组: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5条下肢,行EVLT SEPS;③C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98条下肢,行EVLT.结果 随访2~44个月,平均32个月,5例有曲张静脉复发,再次行EVLT后未再复发;其余167例症状消退或明显好转,溃疡均愈合,彩超示大隐静脉全程闭合,深静脉通畅.结论 EVLT具有微创、安全、易于操作的特点,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股静脉包瓣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二例齐广珍,施崇文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近几年才被认识和重视的疾病。大隐静脉曲张只是症状之一,传统的单纯大隐静脉剥脱术并不能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我科自1992年5月,对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例患...  相似文献   

9.
自1980年Kistner提出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这一新概念,对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之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有了重新认识。特别是针对引起大隐静脉曲张之原因进行的各种外科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我院从1988年9月至1990年3月应用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了11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近期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治疗下肢原发性静脉倒流性疾病,作者采用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PCC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和下肢深静脉辦膜重建术治疗208例274条肢体,男119例,女89例,平均年龄49.2±3.4岁,平均病程14.0±1.0年。经彩超和静脉顺行造影,有77%患肢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后随访率73.1%,随访平均时间6.5±0.5年。行PCCS+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的肢体有7.6%浅静脉曲张复发,23.4%症状复发,16.1%溃疡复发,复发病例均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Ⅱ°以上。行股浅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者,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瓣膜功能恢复正常。PCC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Ⅱ°~Ⅲ°以上者,可同期行股浅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1月至2000年6月间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4)级患者189人,245条肢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3条肢体和对照组112条肢体,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电凝术,试验组同行行股浅静脉戴戒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率为87%,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两组术后的复发率均为3.3%,症状及体征有极大的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单独进行浅静脉的高位结扎剥脱术即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并不一定要同时进行深静脉瓣膜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附46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6例(52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20例(24条患肢)。所有病人均行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患肢顺行性深静脉造影。结果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及其部分属支残存(11条患肢),合并交通静脉功能不全(35条患肢),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0条患肢)。出现小隐静脉曲张(10条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患肢),同时存在3个静脉系统病变(15条患肢)。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累及3个静脉系统。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再手术的原因。方法:总结63例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彩色多普勒和顺行静脉造影了解下肢深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结果:63例中52例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例为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伴隐静脉主干及其部分属支残留。结论:有效修复深静脉瓣膜功能,结扎和离断相应属支及交通支,阻断静脉的反流,纠正3个静脉系统及溃疡周围的血液滞留,是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静脉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评价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全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28例,共38条下肢。按病因和病情的不同,采用3种手术治疗:(1)临床表现明显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4条下肢,作股浅静脉瓣膜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SEPS术;(2)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15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SEPS;(3)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者19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全组患者均无复发;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或好转,彩超检查示大隐静脉均全程闭合,无血流信号。结论EVLT具有无创、安全、操作简便和疗效良好的优点,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病变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下肢浅静脉手术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和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对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作用,探讨二者改善深静脉倒流的程度是否有差异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60例(70条肢体)住院治疗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行激光腔内闭合术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两组患者术前均经过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后三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是否有改善及改善的程度,并对比两种手术方法对深静脉瓣膜功能改善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激光腔内闭合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深静脉返流的改善无差异(P〉0.05)。股浅静脉和胭静脉的瓣膜功能通过手术均得到了改善(P〈0.05),但二者在改善的程度上没有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术式,并且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当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时早期手术可能延缓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出现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浅静脉瓣窦环包联合激光光凝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33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首先在卵圆窝下方4 cm做长约4 cm小切口,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同时高位结扎切断大隐静脉,再由大隐静脉远端插入4F导管,光导纤维跟入,使用810 nm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对下肢迂曲扩张的大隐静脉及其浅静脉进行血管内光凝术. 结果术后6 h即可自由活动,术后8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肢体活动自如,无皮肤灼伤、皮下血肿和下肢水肿.平均随访18(6~24)个月,超声检查示大隐静脉和曲张浅静脉均已闭合、深静脉瓣膜外修复处均无返流,无复发或再通现象,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明显减轻,下肢酸胀感减轻或消失. 结论激光光凝技术结合静脉瓣膜修复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方法可行、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美观、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从2003年6~11月,应用DIOMED 810nm激光结合手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21例,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例中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23岁(31~73岁),平均病程15.26年(5.5~40年),共27条肢体。患肢均有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13条;有不同程度色素沉着11条;溃疡或溃疡已经愈合4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例11条肢体,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3例16条肢体。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存在浅静脉返流。16例行下肢浅、深静脉顺行造影,发现深静脉Ⅱ度以上返流8例,共11条肢体。  相似文献   

18.
从1980年Kismer提出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新概念,对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之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针对引起大隐静脉曲张之原因进行的各种外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我院从1988年以来应用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17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近期患肢沉重感,胀痛均消失,术后2~3个月色素沉着,湿疹皮炎逐渐改善消失。2例慢性溃疡均于术后6个月愈合。经随访观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深静脉性溃疡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 ,静脉压增高是主要的原因 ,单纯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抽剥术术后易复发 ,溃疡久治未愈。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5月 ,我们采用内镜下深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治疗中老年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 6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6例 (10条肢体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合并顽固性溃疡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6 0~ 71岁。静脉曲张10~ 35年 ,溃疡病程 3年以上 ,6例均有下肢酸胀感 ,小腿有明显曲张成团的浅静脉曲张 ,色素沉着 ,足靴区溃疡久治不愈 ,大小约 3…  相似文献   

20.
经大隐静脉隐股交界处置管深静脉顺行造影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顺行造影的方法及其在下肢静脉曲张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先后应用传统的顺行造影方法和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顺行造影方法实施深静脉造影。结果125例患者深静脉造影均获得成功,与传统造影方法比较,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造影所需造影剂用量少、应用浓度低、清晰度高。根据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反流分级标准,0级31例,Ⅰ级69例,Ⅱ级14例,Ⅲ级7例,Ⅳ级4例。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