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估学习风格简介(LSP)干预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康复效果,以期在全国更广范围内推广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确诊为ASD的儿童55名,年龄在36~72个月之间,进行为期6个月的LSP模式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语言、社交行为和适应行为能区发育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9、7.10、6.29,P<0.01),而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1.76,P>0.05);CARS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CARS量表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P<0.01);SDQ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多动注意缺陷得分、同伴关系问题得分和困难总分明显下降,亲社会行为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8、6.96、7.74、6.78,P<0.01),而情绪症状得分和品行问题得分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92,P>0.05)。结论 LSP能有效改善ASD患儿的社交能力,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可在国内更广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分析该干预措施可能对ASD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从康复机构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ASD儿童,对实验组儿童的父母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收集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父母填写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相关数据。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EC得分比较,在社交项目、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808,P<0.05或<0.01);两组TCSQ得分差异对比,积极应对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36);ATEC感知觉项目得分与TCSQ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r=-0.202,P=0.027)。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能使ASD儿童的父母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从而影响ASD儿童的社交、感知觉方面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证据。方法 选取襄阳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6例A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家庭训练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予以上午医院规范训练,在家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上午在医院训练,其他时间由家长在家随时随地训练,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ASD行为量表评分(ABC)进行比较,同时评定两组儿童的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ATEC和ABC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0.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和AB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9.51,P<0.05),也低于治疗前(t=7.02、10.97,P<0.05);另外,两组患儿间伤心、高兴、生气、害怕等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8.16、8.34、4.31,P<0.05)。结论 医院结合家庭进行ASD综合干预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在其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AS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月-2017年9月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调查94名ASD患儿和94名正常儿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并对ASD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SD组患儿男女比例为5.7∶1,与对照组相比,ASD组患儿在出生时有无缺氧窒息、父母生育年龄、母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母亲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从事体力劳动(OR=0.123,P=0.001)及家庭月收入高(OR=0.065,P=0.015)可能是儿童ASD的保护因素,父亲生育年龄≥30岁(OR=3.610,P=0.002)可能是ASD的危险因素。结论 避免高龄生育,孕期母亲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有利于预防A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音乐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干预效果,以期为ASD的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200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音乐疗法对ASD患儿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SMD值及95%CI,评估发表偏倚,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0篇文献,累计干预组614例,对照组622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音乐疗法对ASD患儿的总体效果显著(SMD=-0.74,95%CI:-1.14~-0.34,P<0.001),可提高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SMD=-0.81,95%CI:-1.08~-0.54,P<0.001),语言功能(SMD=-0.57,95%CI:-0.84~-0.29,P<0.001),语言交流能力(SMD=0.92,95%CI:0.41~1.44,P<0.001),但对ASD患儿社会行为的干预效果不显著(SMD=-0.85,95%CI:-0.61~0.03,P>0.05)。亚组分析显示,音乐疗法对ASD患儿非语言交流能力改善不显著(SMD=0.45,95%CI:-0.11~1.01,P=0.12)。结论 音乐疗法能够改善ASD患儿总体效果、社会交往、语言功能和语言交流能力。不鼓励单独使用音乐疗法来管理ASD患儿的核心特征,但音乐疗法可作为其他综合行为和教育干预计划组成的一部分。同时应针对ASD患儿的具体表现采取个性化的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结构化教学(TEACCH)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差别,指导以后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 将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行康复训练的8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TEACCH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分别比较两组ASD患儿在康复治疗开始前、训练3个月后及6个月后的功能改善情况,应用PEP-3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结果 TEACCH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康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较开始训练前功能均有提高,训练3个月后,TEACCH治疗组在情感表达(t=2.264)、非语言行为特征(t=2.706)、语言行为特征(t=2.210)、个人自理(t=3.328)、适应行为(t=2.090)及总体行为特征(t=2.706)等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6个月后TEACCH治疗组患者在认知(t=2.552)、语言理解(t=2.699)、情感表达(t=2.649)、非语言行为特征(t=2.524)、语言行为特征(t=2.605)、个人自理(t=3.129)、适应行为(t=2.055)及总体行为特征(t=2.583)等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业的康复训练对于ASD儿童的康复均有促进作用,结构化教学对于ASD儿童发育水平的提高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喷催产素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寻求儿童ASD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之间,来就诊的ASD儿童25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对治疗组儿童鼻喷催产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儿童不接受鼻喷催产素治疗。结果 1)催产素水平: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治疗第4周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2)行为数据: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社交回应量表(SRS)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第4周,两组儿童SR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入组时、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儿童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CPEP3)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D儿童进行鼻喷催产素治疗,能提高其血液中催产素水平,而且能降低其在社交回应量表上的分数。鼻喷催产素疗法在ASD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男童智力特征,为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6月-2017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95例4~16岁ASD男童进行评估,工具为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Ⅳ)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结果 ASD男童的总智商分布从智力低下至超常,40%男童知觉推理指数分布在85~114为主,而总智商和其他指数以低于70为主。在分测验中,7~16岁组知觉推理分测验中,积木得分高于其他分测验(F=4.454,P=0.013);工作记忆分测验中,“背数”高于“字母-数字”(t=2.285,P=0.026)。智力均衡性方面,4~6岁组工作记忆指数高于加工速度指数(t=3.453,P=0.002);7~16岁组知觉推理指数均高于言语理解指数(t=2.542,P=0.013),而在两组中,一般能力指数均高于认知效率指数(t=3.385,3.467,P<0.01)。结论 ASD男童存在智力发展不均衡,在重视言语训练的同时,要加强认知效率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情况,为ASD患儿的精准干预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发育行为专科就诊的182例2~6岁ASD患儿认知和运动评估结果。结果 运动评估显示,ASD患儿粗大运动商平均为(69.9±13.7)分,精细运动商平均为(75.2±15.5)分,总运动商平均为(70.1±13.8)分。78.0%(142/182)ASD患儿存在粗大运动落后、61.5%(112/182)精细运动落后、75.8%(138/182)总运动落后。ASD患儿运动能力与智力发育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018~0.672, P<0.01),精细运动各维度与智力发育水平的相关性最高。ASD女性患儿精细运动抓握能力维度优于男性患儿(P<0.05),3岁以上患儿精细运动抓握能力维度落后明显(P<0.05)。结论 ASD患儿存在明显的运动发育落后。对ASD患儿应尽早进行运动评估,便于制定精准化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实施基于证据支持的社交技能干预训练,提高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社交能力,降低母亲的抑郁、焦虑情绪和不确定感。方法 2017年10-12月采用中文版结构式同伴互助社交训练教育和促进社交技能的项目(PEERS)手册,对ASD患儿和母亲共同进行3个半月的干预。每周一次,每次90 min,儿童以小组训练的形式,母亲以团体形式。同时调整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认知、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干预前后ASD患儿症状、社交行为以及母亲的情绪进行评估,对母亲疾病不确定感半年后随访。结果母亲抑郁情绪贝克抑郁量表(BDI)(t=-4.585,P<0.01)、儿童孤独症症状评定(CARS)(t=-3.945,P<0.01)、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评定(ABC)(t=-2.068,P<0.05)、儿童社交问卷(t=-2.315,P<0.05)的前后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文版PEERS社交训练能帮助ASD患儿提高社交技能,同时降低母亲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照顾者技能培训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症状及父母心理防御机制的有效性,为孤独症患儿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5—11月在重庆某三甲儿童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20名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儿及父母作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干预方法。干预组患儿及父母接受持续6周的照顾者技能培训。线上进行理论培训,每周5节课,持续4周;线下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每周5次,每次1.5 h,持续2周。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一个月,使用防御机制问卷(DSQ)对两组患儿父母的防御能力进行评估;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对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结束时,干预组患儿父母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3.79±1.29)分,低于对照组(4.28±1.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1,P<0.05)。干预结束后一个月,干预组父母不成熟防御机制与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2.490、-2.196,P<0.05);干预组患儿孤独症行为量表得分(55.25±8.89)分,低于对照组(60.32±9.6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试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基本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特点。方法 采用计算机系统对32例ASD儿童和32例ADHD儿童和32例正常儿童进行测试, 以反应时长、正确率为分析指标,三组儿童在发展年龄上进行匹配。结果 1)ASD组和ADHD组相比,两组对高兴、愤怒情绪的注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0.16,P>0.05);ASD组对悲伤、惊讶、恐惧的注视时间均短于对AD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1.79 、2.96,P<0.05)。ASD组和ADHD 组对各表情的平均注视时间均短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SD组对高兴、愤怒识别正确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8、0.067,P>0.05 );ASD组的悲伤、惊讶、恐惧的识别率低于正常组(χ2=0.428、8.532、5.455 ,P<0.05);ADHD组仅对恐惧的识别率低于正常组(χ2=5.406,P<0.05);ADHD对其他几种情绪的识别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SD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障碍不仅仅源于视觉注意减少;ASD患儿的情绪识别障碍主要体现在对悲伤、惊讶、恐惧的情绪的识别中,对高兴、愤怒的识别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母亲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以期全面干预ASD儿童及其家庭。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6岁孤独症儿童71名,并同期入组性别、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学龄前期儿童71名;对所有被试进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岁版)评定,同时由其母亲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定。结果 1)孤独症男童组的CBCL总分、交往不良、多动、违纪、社交退缩和攻击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80、-9.417、-5.745、-5.109、-8.869、-3.510,P<0.001),体诉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Z=-2.767,P=0.006)。ASD女童组的CBCL总分、多动、残忍、社交退缩、分裂强迫和攻击性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3.726、-3.356、-2.292、-4.339、-2.226、-2.476,P<0.05)。2)两组ASD儿童母亲的SAS、SDS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48、-3.126、-6.385、-2.183,P<0.05)。3)ASD男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男童的CBCL总分、多动、违纪、攻击性、体诉、抑郁、强迫因子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ASD女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女童的攻击性因子分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学龄前期ASD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其母亲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情绪;两者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应对学龄前期AS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及其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予以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开发一套适合于中国孤独症(ASD)儿童群体进行名词学习的词表,评估其有效性,以期为ASD儿童的语言训练提供材料。方法 筛选出生活中不同类别的最常用的480个名词,并按照难度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从中筛选出121个代表性词汇,在3位专家进行内容合理性评估后,通过家长自评报告,评定195名2~8岁ASD儿童和130名正常发育儿童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表达水平,并检验该词表中词汇难度分级的合理性。结果 1)本研究开发的词表经专家评定,词汇选择合适,难度设置合理;2)在组水平,正常儿童理解与表达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3),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表达能力(t=18.31,P<0.001);在个体水平,两组被试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都有个体异质性;3)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04.67,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37.4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12.20,P<0.001);在孤独症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34.48,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17.2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4.95,P<0.001)。结论 本研究首次设计了适合于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名词词表,其内容与难度设置合理,能很好地评估儿童词汇表达与理解水平是否同步,并在正常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内部区分出词汇发展在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开发一套适合于中国孤独症(ASD)儿童群体进行名词学习的词表,评估其有效性,以期为ASD儿童的语言训练提供材料。方法 筛选出生活中不同类别的最常用的480个名词,并按照难度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从中筛选出121个代表性词汇,在3位专家进行内容合理性评估后,通过家长自评报告,评定195名2~8岁ASD儿童和130名正常发育儿童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表达水平,并检验该词表中词汇难度分级的合理性。结果 1)本研究开发的词表经专家评定,词汇选择合适,难度设置合理;2)在组水平,正常儿童理解与表达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3),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表达能力(t=18.31,P<0.001);在个体水平,两组被试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都有个体异质性;3)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04.67,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37.4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12.20,P<0.001);在孤独症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34.48,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17.2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4.95,P<0.001)。结论 本研究首次设计了适合于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名词词表,其内容与难度设置合理,能很好地评估儿童词汇表达与理解水平是否同步,并在正常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内部区分出词汇发展在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叶酸相关代谢物质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关系,为A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市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ASD儿童70例作为病例组,1∶1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浆叶酸相关代谢物质水平,并与ASD儿童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ASD组血浆胱硫醚(Z=2.59)、总谷胱甘肽(tGSH)(t=5.29)、同型半胱氨酸(t=2.23)、半胱氨酸(t=11.37)、蛋氨酸(t=3.1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腺苷(Z=1.20)、胱氨酸(t=1.75)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血浆tGSH与社交反应量表(SRS)中的社交沟通得分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 ASD儿童体内叶酸相关代谢物质表达异常,与ASD临床表型特征评分存在相关性,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表达水平,为ASD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选取45例ASD儿童及30例对照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串联质谱法对其外周血血清进行PUFAs含量测定;通过简易孤独症饮食行为量表(BAMBI)及自制膳食调查问卷了解ASD儿童与对照组饮食行为习惯及饮食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分析ASD儿童血清PUFAs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ASD组儿童血清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亚油酸(LA)、总n-3 PUFAs及总n-6 PUFAs下降(t=2.81、2.04、2.94、2.33、2.11、2.63,P<0.05),其中EPA及AA下降明显(P<0.01)。ASD组儿童在拒食行为、与ASD特征相关喂养问题、食物谱狭窄及总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儿童(t=2.93、13.42、2.22、8.40,P<0.05),ASD组儿童对饮食的总体兴趣低于对照组(t=2.70,P<0.05),尤其对鱼类的兴趣偏低(t=5.03,P<0.05)。结论 ASD儿童血清多数PUFAs含量比正常儿童低,可能与饮食行为及饮食偏好有关,补充PUFAs可能成为ASD儿童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