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头针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头针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头针组、对照组 ,每组 2 0例。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评分法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 ;针康组优于康复组、头针组 (P <0 .0 5)。结论头穴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运用Fugl—Meyer量表评定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判断其可行性。方法:对313例社区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分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运用偏瘫实用训练技术进行康复治疗3个月。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利用Fugl—Meyer量表对肢体功能进行评定。对照组仅做定期跟踪康复评定。评定内容同治疗组。结果:①康复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②康复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好,治疗2个月后两组间Fugl—Meyer评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运用Fugl—Meyer量表可显示出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该量表可以在社区作为评定标准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减重组30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早期干预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对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更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徐青华 《中国康复》2013,28(1):45-47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及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再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简化Fugl 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26例脑卒中患者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经综合治疗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总分比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平衡、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度、关节疼痛等治疗后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进,但无统计学意义。早期(<3个月)进行治疗的患者其肢体功能评分较非早期组高(P<0.01)。表明脑卒中偏瘫的综合治疗效果明显,早期治疗效果优于非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 (3 0例 )及对照组 (3 0例 ) ,康复组患者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 6个月 ,而对照组患者则不给予任何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个月、治疗 3个月及治疗 6个月时 ,采用Fugl 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评定 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前 ,2组患者Fugl 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基本接近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5 ) ;经治疗 1个月、3个月及 6个月后 ,康复组患者上述时间点的Fugl 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1)。结论 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瘫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当患者处于恢复期 (患病 4~ 6个月内 )时 ,指导患者家属帮助其进行功能训练 ,同样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该时期的康复治疗及患者家属的作用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伴有肩-手综合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20例,按常规临床处理的同时,治疗组增加对偏瘫侧上肢行关节松动技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评定:疗效评定、目测类比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指数(FMA)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疗效评定、VAS评分、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技术可以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恢复,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现代康复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 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分为两组 :治疗组 31例 ,接受 1— 2个月的康复治疗 ,并辅以理疗 ;对照组 30例 ,未接受康复治疗。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时Fugl Meyer偏瘫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出院时功能评分比入院时均有增加 ,康复治疗组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现代康复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躯干活动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训练组)和观察组(躯干强化训练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性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以综合性规范化康复治疗结合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躯干损伤量表(TI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IS、FMA上下肢运动功能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TIS、FMA下肢、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能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躯干活动能力、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迅 《中国康复》1998,13(4):163-164
为探索一种疗效好的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综合组和对照组。综合组在传统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现代康复医学的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用传统针刺疗法,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评价法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比治疗前有很大改善,但2组间比较,综合组疗效更明显(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推进脑梗塞偏瘫的神经与康复联合治疗。方法:用系统的神经科理论和早期现代康复理论,治疗观察50例基底节区脑梗塞典型的偏瘫患者,与50例类同患者进行神经科和针灸治疗对照;同时,用Fugl-Meyer、Fim两种评价方法从不同侧面进行评价。结果:半年后,经统计,进行u检验,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对照组0.01<P<0.05,治疗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无差别(P>0.05),治疗后明显提高(P<0.01)。结论:脑梗塞偏瘫的神经康复治疗两者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分别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 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辅助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肘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肩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1月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月后FIM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采用针刺治疗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12月在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9例和针刺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针刺治疗组在常规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BS、F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3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5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护理,康复组患者同时应用必要的康复治疗及护理,治疗4周后肢体功能按Fugl-Meyer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用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有利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功能的恢复,能明显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偏瘫患者79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治疗组,n=40)和单纯运动疗法组(对照组,n=39)。两组除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治疗组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理疗、言语、认知、心理干预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运动疗法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用Fugl-Meyer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综合康复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对卒中后偏瘫功能恢复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