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辛颖 《光明中医》2016,(4):568-569
目的眩晕多从肝论治,临证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平肝、柔肝、养肝、疏肝、清肝之法,为进一步阐明调肝之法在眩晕治疗中的运用,与同道共同探讨。方法本文列举从肝论治眩晕验案2则以阐释对于眩晕之病选用调肝之法的疗效。结果调肝之法治疗眩晕取效甚佳。结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属肝所主,治疗当以调肝为要。  相似文献   

2.
眩晕一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有不同的侧重点。陈崇羔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的基础上,提出"无瘀不作眩"的理论,组方用药注重从肝论治、从痰论治、从虚论治、从瘀论治四举并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病因病机有"风""火""痰""虚""瘀"五类。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受"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启发,认为无论虚实,肝风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的主要病机,并将肝风分为虚肝风和实肝风两类。我们介绍了李教授从肝风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的脉证标准和方剂化裁,并附医案和医案分析。  相似文献   

4.
眩晕是一种病因多样的临床常见疾病,《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后世医家论治眩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湖湘名医郭志华教授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分别从肝阳上亢、肝脾不足、肝肾阴虚三个证型进行论治,临床过程中,精准辨证,对证处方,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言各种风的症状与肝密切相关。失眠症临床表现中有很多症状类似风摇动和走窜不定特点,故可从肝论治。临床采用平肝法治疗194例失眠症,有效率为86.08%,说明以《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理论指导采用平肝熄风法治疗失眠症确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孙莉  韩琦  刘寅  项颗 《吉林中医药》2020,40(3):312-314
历代医家将眩晕病的病因责之于风、火、痰、虚、瘀及外感六淫等,并将其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从风论治、从痰论治、从火论治等多种学术流派。尽管中医古籍中尚未明确记载眩晕病从神论治理论,但诸医家在遣方用药中已有所体现。围绕眩晕病"病位在心脑、从神论治"的新假说进行挖掘和整理,进一步阐述眩晕病的病机和治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眩晕从脾论治石勤生(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213300)《索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了眩晕病变主要在肝,治疗从肝论治较多。然而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亦收到满意疗效,介绍如下。1补中旨在升举清阳牌主升清,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通过心肺上输于脑...  相似文献   

8.
<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属于"病机十九条"之一,对后世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影响颇深,被诸多医家用作"动摇、眩晕、抽搐"等风证的辨证纲要,至今还指导着临床实践。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浅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诸"字,不是"凡是"或"所有"的意思,只作"多数"或"大多数"解。诸风,指多种风证。风,这里用以概括掉眩病证具有风类特点。掉  相似文献   

9.
蒋筱 《辽宁中医杂志》2011,(7):1357-1358
脾胃功能失常与风证的形成关系密切,从脾胃论治风证,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后世医家论治风多详于肝而略于脾。现代研究表明脾气旺则气机升降有常,气机通而不滞。脾气强则身体健,邪不能伤。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健则卫实表固风不能侵袭。此亦符合经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思想。从脾论治风证为风证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导致眩晕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张怀亮教授认为,风为眩晕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风邪在六邪之中最为多见。若风邪外袭或体内肝风内动,上扰巅顶,导致清阳受蒙,则发为眩晕。由此可见,风与眩晕的发生息息相关。张怀亮教授临床擅从风论治眩晕,既疏散外风,又平息内风,内外兼顾,辨证论治,在治疗眩晕病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笔者从眩晕的病因病机以及风与眩晕的关系加以论述,并谨录临床验案以详其通。  相似文献   

11.
陈楚云 《新中医》2019,51(8):327-329
<正>1眩晕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中医统称为眩晕。《黄帝内经》对眩晕早有记载,将其称为"眩冒",并对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故民病……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阐明了眩晕的发生涉及"风""虚",与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有关,常由阴虚血燥而致风邪窜扰,导致耳鸣眩晕发生。  相似文献   

12.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是以持续性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最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祖国医学中可归属于"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眩晕》也曰:"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震眩不定",揭示了肝在高血压病中的主导地位。笔者在临床上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从肝入手论治高血压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2)
眩晕病为临床常见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常因各种原因容易复发,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扰。此病的病因较多,其中风邪为百病之长,是眩晕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风药是指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一类的药物,并且随着对风药认识的扩展,认为应包括治疗“风邪”和具有“风”性的药物,功效具有燥湿化痰、升阳发散、升清降浊、引药上行、引经报使等,但风药多辛散,走窜力强,不宜久服,用量也不宜过大。此文从眩晕发病与风邪犯于五脏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治则治法;结合现代药理、临床医家应用及验案举例,认为风药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在眩晕病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临床从风论治眩晕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机思想对古今医家影响深远,常谓擅治眩者善从"肝"论治。然而,虚、痰、瘀等因素亦可致"眩",今之医者学习诸"眩",往往难以理解《黄帝内经》对致眩病机的深意。方显明教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广西名中医桂派中医大师,从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向辉  刘轲 《光明中医》2009,24(10):1870-1872
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本虚表实,以虚为主,与风、痰、瘀有关,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而致眩晕的学说.近年来各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宗前人之说,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霞  徐娟 《陕西中医》2011,32(1):98-98
<正>眩晕一症,多源于内伤,究其病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上气不足"及"髓海不足"诸论,《金贵》多以水饮立论,河间主张以风火论治,丹溪倡痰,有"无痰不成眩"之说,景岳主虚,提出"无虚不作眩"之论。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因,不离虚证,实证二端,临床所见之眩晕每多症情繁杂,病情各异,本人在跟汪师临证的过程中注意到,汪师强调抓住眩晕之"天旋地转"临床特征,因此侧重从痰论治多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在中医归属"头痛""眩晕"范畴,究其病情,风、火、痰、虚为患,其病机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制约关系失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云:"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云:"无虚不作眩"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头痛、眩晕的病因、病机.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高血压病的中西药物选用颇有心得.进行分型辨治.  相似文献   

19.
<正>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医家多从痰、从虚、从肝风论治,故有"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各家学说。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医术精湛,他认为眩晕的发作常常是多种病机兼夹出现,并以夹瘀居多,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瘀阻脉道,致清窍失养而引起眩晕。张学文教授认为见其有瘀则当"从瘀论治",瘀血消除,气血畅通,清窍得养,眩晕自解,故他常说:"治晕先治血,血行晕自灭",临床用之每每获效。笔者有幸跟随张学文教授  相似文献   

20.
无瘀不作眩再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当今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相当复杂。历代医家多有精辟的论述,如《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张景岳云:"无虚不能作眩"等从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眩晕的病因病机,长期指导着临床实践。然眩晕的发病与瘀血关系亦甚密切,故从"瘀"的角度提出"无瘀不作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