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型高血压可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因此,控制H型高血压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就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H型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H型高血压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洋  王希柱  宋巧凤 《包头医学》2014,38(3):132-13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H型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H型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治疗H型高血压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总结近年来H型高血压的定义、代谢机理、危害性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H型高血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伴同型半胱氨酸(Hcy)增高即H型高血压在临床上很常见,高血压与高Hcy(HHcy)共存时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本研究对Hcy代谢、引起Hcy增多的因素、H型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及HHcy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婷婷  吴迪 《医学综述》2015,(6):1042-1044
近年来,H型高血压的患病率在我国呈不断增高的趋势,针对其发病特点开展预防性措施,并实施恰当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控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趋势。该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H型高血压的研究,从H型高血压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以期为我国H型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症。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脱甲基产生的一种中间代谢物质,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是一种新被发现的"复合"疾病,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约75%为H型高血压,较国外明显增多,故H型高血压可能是导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H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因此深入研究H型高血压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脑卒中发生、发展及结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本文对近年来H型高血压与凝血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H型高血压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为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可靠、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H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危险因素[1]。Graham等[2]研究证实,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均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两者在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上存在明显的联合作用。国外大样本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3]显示,高血压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无脑血管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损伤。笔者应用既有降压又有降同型半胱氨酸的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观察其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与心理障碍状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压升高是该病临床表现,极易合并心、脑、肾等主要脏器病变,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目前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压伴有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升高称为"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是一种含硫的氨基酸,H型高血压已作为脑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得到广泛的研究证实。中医对H型高血压疗效显著,维吾尔医作为中医的一个分支,其对H型高血压的疗效也具有特色,效果佳。  相似文献   

8.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故控制高血压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环节,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键。本文分别总结了中医、西医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及其治疗方法。广大学者通过更系统的了解H型高血压,进一步拓宽医学视野,发散医学思维。  相似文献   

10.
陈琦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1229-1231
H型高血压是指原发性高血压病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0 μmol/L。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合并Hcy水平升高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75%的高血压患者合并血浆Hcy水平升高,给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本文从Hcy在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入手分析Hcy升高的原因,探讨H型高血压发生的机制,并创新性提出防治高Hcy血症的新策略,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用高频(11.4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了130例原发性高血压及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颈动脉,与37例非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高血压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以合并脑血管疾病组内中膜厚度高于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中医证型之间比较,以痰湿壅盛型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斑块检出率以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高血压是引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的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病存在的参考指标。动脉硬化的病因病机与痰、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伴心脑恤管病变与血脂血压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脂代谢紊乱、高血压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将504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组156例,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变组34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观察指标(血糖、HbAlC、C肽、血脂、血压),筛选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组年龄、HbA1C、C肽、TC、LDL-C、收缩压,均显著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变组(P〈0.05或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C、收缩压、餐后2hc肽是2型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防治糖尿病,采取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综合措施,可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远程医疗作为新型的高血压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高血压控制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综述远程医疗的概念、优势及远程医疗在老年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加快远程医疗管理模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9年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之下,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营养和健康调查(CHNS)(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2011年),2009年共调查10 242人,回收有效问卷9 553份,确诊高血压患者1 025例,其中35~84岁高血压患者1 007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血压控制组317例和血压未控制组690例。采用趋势分析和等比分析预测2013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计算血压控制组与血压未控制组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及人数,分析健康管理长期效果。结果 2013年高血压知晓增量人数、治疗增量人数和控制增量人数分别为39 132 883、32 610 735、28 697 447例。血压控制组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加权风险为6.34%,血压未控制组患者10年心脑血管疾病加权风险为16.34%,血压控制将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10个百分点。血压控制组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为1 819 275例,血压未控制组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为4 689 995例。血压控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2 870 720例。结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降低了1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患者管理需要不断强化多因素综合干预;研究改进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评价方法,为长期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将114例老年IGR患者分为心脑血管病变组(病变组)61例和无血管病变组(无病变组)53例。病变组包括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35例、脑血管病变(CVD)患者26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病变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病程、C反应蛋白水平比无病变组明显增高(P<0.05);各亚组与无病变组的比较也有相似的趋势。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IGR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IHD和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心脑血管病变及IHD分别独立相关。结论对于老年IGR患者,除了年龄、高血压外,高三酰甘油血症是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叶酸联合心脉通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06例H型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观察组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心脉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炎性因子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2% vs 8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SBP、DBP、Hcy、CRP、TNF-α、MMP-9水平显著降低,而NO、ET-1水平显著上升(P<0.05)。观察组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8% vs 15.1%)(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心脉通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机制与降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物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南宁市两个社区的121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强化干预组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化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人员维持志愿就诊和志愿服药的正常医疗状态,随访43.5个月,记录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情况。结果:前瞻性随访研究43.5个月后结果,①两组高血压和MS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或0.05);②高血压伴MS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14.11、7.59mmHg和6.59、5.57mmHg,除对照组收缩压外,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③本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高血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P<0.01),其中对照组无论高血压或非高血压者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1或<0.05)。④高血压伴MS者事件发生率为4.2%,高于非高血压和非MS者,低于高血压组或MS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强化干预可明显降低社区高血压、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人群血压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而诊断率低,并具有一定潜在危险的疾患。近年来研究证实,OSAHS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源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认识OSAHS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OSAHS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韩荣旗  宋畅  李焕文 《医学综述》2014,(9):1621-162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中晚期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晚期重要的微血管病变,高血压既是其重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和心脑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类患者临床降压药物合理选用有助于其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并可延缓肾病进程。该文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和血压目标水平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介绍了DN患者常用降压药物以及联合用药的选择,指导临床该类患者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20.
当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时,会导致原有病情明显加重。在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就会显著升高。同时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合并症的重要诱因,此类患者应该强化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重视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可以通过非药物或药物治疗使其血压、血糖达标。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高血压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预后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